
“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凱撒這句話是不是凱撒說的,不一定。但是它揭示了人們“信其所信”的認知習慣和傾向。美國社會學家保羅·拉波特在1971年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認知封閉”(cognitive closure)概念。“人們往往只相信他們看到的、他們想到的、他們已經得到認可的和與他們自己的世界觀相符的事物。其他東西他們視而不見。”在網際網路資訊流推送演算法加持下,很多意見領袖擁有了類似“大巫師”的能力,可以聚集一批認知差不多的人,形成正反饋機制,越來越強大;甚至,有時候沒有意見領袖充當“大巫師”,不透過大規模直播和宣講來舉行“儀式”,也能聚集起類似的人群。網際網路打破了時空限制,讓很多匪夷所思的“共振現象”風起雲湧;雖然很多“共振”明顯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具有反常識的典型特徵,但是這並不影響共振的強大作用,它被稱之為“傻子共振”。
01
現在社會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傻子共振”現象太嚴重了!
“傻子共振”一詞出自社會學家戈夫曼(Goffman)1959年出版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組織內愚弄的行為》。
戈夫曼認為,人們在實際社會互動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與被愚弄”的。他使用了“傻瓜的共振”這個術語來描述這種情況:當人們感覺自己被排除在某個社會圈子之外時,為了獲得圈內人的認同,他們會採取相同的行動。這些行動可能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但卻是人們為了獲得認同而產生的行為。
後來,這個術語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包括營銷、管理、教育等,用來描述人們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為了獲得認同而採取的盲目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一些錯誤或虛假的資訊在社交媒體等渠道上迅速傳播,並引發公眾輿論的熱議。嚴重的情況下,"傻子共振"可能會導致群體暴力或其他不良後果。
以前的傻子散落在各處,現在卻在網際網路上聯合起來,而且聲勢浩大;他們只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事情,只贊同自己想贊同的觀點,形成資訊繭房(echo chamber),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傻子共振現象在醫美界的表現同樣嚴重,人們深陷某種狀態而無法自拔,表現出無法自我控制的從眾,明知完全脫離底層邏輯,但是選擇性糊塗。
現在社交軟體平臺有一個很大的弊病:你可以很容易拉黑與你持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反駁者,於是你身旁只剩下跟你相同的人。
久而久之,你只能聽見另一個自己的聲音,最終使形成了“我才是對的,其他人都是錯誤的”的意識。
還有一種效應叫“迴音室效應”:當越來越多的相似者聚集在一起時,就會產生強大的迴音,迴音再產生迴音,聲音就會反覆被疊加,於是置身於其中的人,只能被一種觀點籠罩。
在小圈子裡面的同一種看法,不斷地被肯定,不斷的被重複,不斷地互相傳播,並且排斥異見。最終導致這個圈子裡的人,視野越來越狹窄,思想越來越偏激,偏見越來越嚴重。
人們迫於表達的永遠不是內容本身,而是背後迫切被理解的心情。每個人都在證明自己是對的,一旦看到不符合自己口味的事實,大腦就會立刻蒐集證據去證明對方是錯的,這是人性的基本屬性。
02
未來的世界,認知監獄將更加堅固,社會將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單元格,相同的人被放在同樣的單元格。
單元格的牆壁十分堅實,裡面的人互相肯定和認可,擁有共同的一片天,然後利用短影片/直播/遊戲/網購等等。讓他們玩的不亦樂乎,最後再把他們摺疊起來。
演算法越發達,內容推送機制就更高明,可以精準的給每個單元格投放他們最想要的東西。
這些人未來都將被是餵養和投遞的,就像給寵物投遞食物一樣,未來絕大部分人都會活成“寵物”。
這些“寵物人”被圈養起來,好吃、好喝、好玩地伺候著,每天都在尋思著怎麼消耗自己的時間。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解釋了群體行為和個體行為之間的巨大差異:人們在群體中的行為往往不理智、易受情緒影響,並且容易受到操縱。“傻子共振”之下,一群人聚在一起時,他們的行為往往會變得愚蠢,即使他們單獨行動時可能並不是那樣。傻子共振現象還可以理解為愚蠢的一致性(Foolish Consistency)。當一個人堅持一種錯誤的決策或觀點,僅僅是因為眼前利益或思維惰性而無法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們無法顧及事實證據或其事物的底層邏輯。這種現象在醫美決策中常常出現。傻子共振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線性思維和自我中心導致的。
另一種是認知對抗(Cognitive Dissonance),指人們在面對資訊錯亂和觀念衝突時,感到極度不適和自我矛盾,無法分辨好壞,也不願意遵從內心。
只能模仿他人的行為,甚至明知是錯誤的行為也無法自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有時會採用某種方式來減少認知上的不一致,例如自我矇蔽,以恢復心理平衡。
上述兩種情況都反映了人們的認知和情緒狀態中的不足或困境。
“思維封閉”的人是什麼特點?
他們敏感、多疑,總認為外界在入侵自己,時刻都是提防的姿態,內心自卑、思想保守,有強烈的主觀意識。
“思維開放”的人是什麼特點?
他們比較自信、謙卑,對外界的包容性很強,時刻都是接納的姿態,能夠換位思考,就事論事,客觀冷靜,很少有偏見。
思維封閉的人固步自封,為了保持自我,要把自己牢牢鎖住;思維開放的人包羅永珍,隨時都在迭代,跟世界的變化同步。
思維封閉的人,更多的精力都在內耗上,因為他們被侷促在一個角落裡,往往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思維開放的人,可以把所有精力一致對外,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執念,因為他們不需要再騰出精力說服自己。
03
思考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腦袋裡的一切都是對的,你口袋裡為什麼沒有你想要的?
⼀個⼈大腦裡能同時相容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事,並行不悖,是第⼀流智慧的標誌。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突破自己的繭房。
人性真的很神奇:人們普遍認為,要花5年時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是非常漫長的。
但如果花40年時去渾渾噩噩的生活,每天在原地打轉忙碌,在一群無趣的人裡苟且,是無所謂的。
人生最大的悲哀,由於教育的先入為主,使我們過早的形成了“小認知閉環”,並且被緊緊的禁錮其中,無法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生最大的幸運,是遇到了那麼一個人或事,讓我們清醒的看到了自己認知閉環的侷限,突破思維監獄,並構建更大的認知閉環。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都活在自己的執念裡。我們現在腦門上流的汗,都是當年腦子裡進的水。
如果仔細檢查我們過往犯過的那些錯誤,或者失去的各種機會,你會發現這些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認知侷限”帶來的,這不是別人蓄意破壞的。下面的描述就是絕大部人的狀態:
它們每天疲於奔命,滿地尋找金子和麵包,只想得到眼前的小利益,卻從未想過要突破自己的認知繭房。它們兩眼放光,卻始終看不到那把能夠開啟自己“思維牢籠”的鑰匙。這就是人最大的可悲,終生都處於“執迷不悟”的狀態。
從你出生那一刻起起,你的原生家庭,教育資源,家鄉環境、以及親戚朋友,共同構成一個大的認知圈,可悲的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擺脫這個圈。
最可悲的是:很多人都感知到不到這個圈的存在,也從沒有想過要擺脫這個圈。這就是《道德經》裡說的大象無形。

這個圈裡發生的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外面發生的一切你都是麻木不仁的,它就這樣詭異的束縛著你的命運。
人生最難突破的就是這個圈,很多人廢了半條命才跳出來。逃出來的過程叫覺醒,也叫開悟,就像網上有人說的:一個人的覺醒,1%靠別人提醒,99%靠社會的千刀萬剮。
人一旦突破這個圈,思維就會徹底開啟,不僅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還能一眼看到本質,瞬間抓到要點,輕鬆駕馭生活。
最後送給大家兩句話: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靈魂走不出思維的牢籠,到哪都是囚徒。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