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裡海是個國際性湖泊,1991年之前,沿岸只有兩個國家,北岸是蘇聯,南岸是伊朗。1991年以後,裡海周邊5個國家,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伊朗、亞塞拜然。

【裡海五國】
俄羅斯面積約1709.82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一位。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歐洲部分約400萬平方千米,亞洲部分約1300萬平方千米,東西最長約9000千米,南北最寬約4000千米。俄羅斯人口1.46億(2022年),俄羅斯族佔77.7%,官方語言為俄羅斯語,居民主要信基督教分支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

哈薩克位於亞洲中部、中亞北部,是蘇聯十五國中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約為272.49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九位,是印度的九成有餘。哈薩克人口2016萬(2024年),約為印度14億的1.4%,比烏茲別克人口少,約有140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佔70.6%,俄羅斯族佔15.1%,官方語言為哈薩克語和俄語。

土庫曼,位於中亞西南部,地處裡海東南岸,面積約 49.12萬平方千米,比四川省稍大一點,放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可排第五位。土庫曼地方不小,人口卻只有712萬(2023年),官方語言為土庫曼語,通用俄語。

伊朗大部分領土地處伊朗高原,面積約164.5萬平方千米,是波斯灣沿岸最大的國家。伊朗人口8855萬(2023年),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官方語言為波斯語,大多數人是伊斯蘭教什葉派。

亞塞拜然地處高加索東部,東瀕裡海,面積約8.66萬平方千米,放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可排第二十六位。亞塞拜然人口約1020萬(2024年),官方語言為亞塞拜然語,居民多通曉俄語,大多數人是伊斯蘭教什葉派。

【裡海-鹹水湖】
裡海平均深度211米,如果把裡海從北往南平均分成三個區域,深度則大不同。北部水較淺,平均深度僅5-6米,中部平均深度約190米,南部平均幾百米,最深約1025米。以上是湖水深度,裡海湖底最低海拔為-1023米,是地球上僅次於貝加爾湖的窪地,蓄水量高達78200 立方千米。

裡海位於亞洲與歐洲之間,最寬約435千米,南北最長約1200千米,面積約37.1萬平方千米(不含卡拉博加茲戈爾灣),為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
世界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面積約1.14萬平方千米,從面積來說裡海稱為海綽綽有餘。不過裡海沒有任何出口將水排到海洋中去,一般認為裡海是湖泊。

裡海是鹹水湖,但鹹度分佈不均,從北到南鹹度逐漸增加。從水量來說,北、中、南分別佔裡海總水量的1%,33%,66%。
流入裡海的河流超過130條,北部有水量排第一和第二的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注入,其中伏爾加河就佔了總注入水量的80%。中間有水量第三的庫拉河注入,南部伊朗地區受阻厄爾布林士山脈,注入水量較少。

裡海北部海水淺,淡水注入量大,幾乎是淡水湖。中部除了庫拉河口,其他地方都是鹹水湖。南部淡水注入少,湖水鹹度很高。
裡海周邊多沙漠,降雨少,湖水蒸發量大,湖面海拔約-27米,湖水不可能自然流入大海。

【美國介入裡海】
裡海富含石油天然氣,沿岸五個國家,居然都是石油天然氣出口大國。除伊朗在波斯灣有更多油氣資源,俄羅斯石油分佈較分散,其他三國的油氣資源主要就在裡海。

蘇聯解體後,五國根據自己利益,對裡海的水面劃分也不盡相同,一直有爭議。美國一口咬定裡海是海,企圖把裡海視作公海,用軍事和經濟手段插入裡海。
美國說裡海是海,理由是從裡海伏爾加河口出發,經伏爾加河-運河-頓河,可以去黑海-地中海;或從伏爾加河口出發,經伏爾加河上游和其他運河,可以去波羅的海。俄羅斯說,按照你這個邏輯,北美五大湖經聖勞倫斯河進入大西洋,那五大湖也是公海。

美國為了打壓俄羅斯石油對於歐洲的“控制”,支援修建(亞塞拜然)巴庫-(喬治亞)第比利斯-(土耳其)傑伊漢石油管線,將裡海石油運到地中海。
那些年裡海國家為爭奪湖面和湖底資源,矛盾不斷,劍拔弩張,甚至有軍事衝突的可能。

【五國擠走美國】
2018年,裡海沿岸五國在哈薩克西部城市阿克套簽署《裡海法律地位公約》,既沒有將裡海界定為海,也沒有將其界定為湖。

根據公約,裡海沿岸國家海岸線往外延伸15海里(24千米)的水域為該國領海,領海往外再延伸10海里(16千米)的水域為該國專屬捕魚區,其它水體以及這些水體的漁業資源將由裡海沿岸5國共同擁有。
公約還專門規定:非裡海國家不得在裡海駐紮軍隊,非裡海國家艦船不得進入裡海,裡海國家不得提供本國領土給第三國從事危害其他裡海國家的軍事行動。

大家心照不宣,這個非裡海國家,主要是針對美國。大家都明白,美國來了後,資源就是六個國家分,而且彼此因矛盾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把美國擠走,五個國家分,矛盾還少,只要不太吃虧,都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