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喀什湖,為何一半鹹水一半淡水?

全文共1212字 | 閱讀需4分鐘
巴爾喀什湖,古稱夷播海,東西長約605千米,南北最窄處約10千米,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比中國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相加都要大。
巴爾喀什湖中間有一個突出的薩雷耶西克半島,烏澤納拉爾水道南北寬只有10千米,東西湖水很難融合在一起,呈現一湖兩味的獨特風貌。西部由於伊犁河入水量大,湖面廣闊,鹽度約1.48‰,接近淡水湖,或者說是微鹹水湖;。湖東部入水量小,礦物質沉澱下去成了鹹水湖,鹽度約10.4‰。
鹽度是指一千克水中鹽分有多少,鹽度< 0.5 ‰稱為淡水, 0.5 ‰< 鹽度< 5 ‰稱為微鹹水,鹽度>5 ‰稱為鹹水。世界各大洋的平均鹽度為35‰,即1千克海水中有35克鹽。
伊犁河古稱伊列水、伊麗水,平均水量約480 立方米/秒,是中國水量最大的內陸河,也是巴爾喀什湖最大的水源。
伊犁河全長約1439千米,約1/3強在中國境內,流經哈薩克,最終注入巴爾喀什湖。
【漢唐和清朝的巴爾喀什湖】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這裡是烏孫和康居的勢力範圍。
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西漢在烏壘設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西北方大致就到巴爾喀什湖,這裡是地理上的天然分界線。
西域都護官職與郡太守相當,管轄的範圍卻遠勝各郡,控制的軍隊更是達到控弦三十萬騎。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含怱嶺東西、天山南北共四十八國,包括烏孫、大宛、龜茲等大國,完全斷匈奴右臂。西域的軍隊,光是烏孫就控弦十八萬八千八百騎,總計約三十萬騎,此後漢朝頻繁調動西域各國大軍,北匈奴郅支單于就是在西域聯軍圍攻下滅亡的。
西域都護的主要職責是守境安土,處理藩屬國之間的矛盾和紛爭,率藩屬國防禦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的穩定和發展。西域都護府的存在,令小國不再懼怕大國兼併,大國的擴張也受到鉗制。
西域是大漢的疆域,藩屬國內政諸部可以自行處理,但如果有牽扯到大漢的利益,都護府則可以處置。
640年(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唐朝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後續又下設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兵力二萬四千人。
安西都護府管轄範圍最廣時,東起金山(今阿爾泰山),西抵西海(今裡海),北至夷播海(巴爾喀什湖),橫跨蔥嶺東西,覆蓋藥殺水(今錫爾河)、烏滸水(今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比漢朝控制的西域還要大。
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沙俄強迫清朝,在塔爾哈巴臺(今新疆塔城)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我國西北地區巴爾喀什湖以南、以東約44萬多平方千米土地,包括特穆爾圖淖爾(伊塞克湖)、圖古勒池(阿拉湖)、齋桑泊等。同年,清朝集中人力物力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真是內憂外患。
【史記-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者,浩渺無垠,西域之巨澤也。其湖東西廣而南北狹,狀若彎月。其水色變幻,或碧如翡翠,或藍若蒼穹;水味殊異,東鹹而西淡,實為天下奇觀也。
昔者,漢武開邊,張騫通西域,漢軍飲馬此湖。大唐時,平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此湖屬華夏。然晚清國勢衰微,列強環伺。沙俄趁虛東侵,此湖遂為異域,今地入哈薩克。每念及此,未嘗不扼腕嘆息,痛心疾首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