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某局官方賬號釋出專訪報道,回應了前段時間上海等地多名醫生和政協委員對集採藥質量的反饋與質疑。
關於回應的具體內容我就不多討論了,大家可以去看原文。簡而言之,某局非常有信心,擔保集採藥安全可靠,超低價集採藥也有質量保障,來自醫生和網民的所有質疑都是捕風捉影。
值得關注的是這篇專訪本身,特別有意思。正如我標題裡所寫的,大幾千字的專訪文章裡,一個姓名都沒有,記者沒名字,接受採訪的領導沒名字,被調研的專家也沒名字。
整篇報道里面,全都是隱形人
上述文章裡數十次出現“有關同志”、“有關專家”、“調研人員”、“7家醫院負責人”、“醫護人員”、“麻醉科臨床醫生”、“結直腸外科主任”、“有人”等指代詞,但沒有一個給了真名實姓,化名也沒有。
再重複一遍:某局回應集採藥質疑的文章裡,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真人的名字。
沒做過記者編輯的讀者可能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但作為前新聞工作者,我是能看出點門道的。我以前做記者的時候,要是敢寫這樣一篇大幾千字沒有一個真名實姓的專訪報道交上去,肯定要被編輯和部門主任罵死……
原因很簡單:就像小學老師總說的作業沒帶就是沒寫,採訪沒有名字就是沒采訪,調研沒有名字就是沒調研。
無論實際情況如何,一篇沒有采訪物件名字的報道肯定會被專業人士預設為“純屬虛構”,這是保護新聞真實性的重要原則。
有時出於保護採訪物件的考慮,在公開的報道里會用化名,比如法外狂徒張三,熱心市民李四,還可以用“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人士”,但絕不能用“有人”,不能用“聽說”,那不叫新聞,叫八卦。
新聞報道的規矩是,採訪物件必須真實存在,不能“莫須有”。
做專訪的媒體記者查無此人
最開始我在某局官方賬號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覺得有點奇怪,既然是專訪報道,總是有人去採訪的,又不是問的DeepSeek,怎麼會沒有記者署名呢?
報道下方寫著來源是某客戶端,我就想著是不是原文署了名,轉載時不小心漏掉了。為此我還特意花流量去下了個App,的確有這篇報道。截圖如下:

原文連結: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00019e668b7d461b9e4a0f190aac40e2
不過很可惜,在新聞客戶端的原始報道頁面也沒有找到記者署名。
作為對照,我在客戶端首頁隨機點開相鄰的兩條新聞,大家可以看看常規報道里記者是怎麼署名的:


這兩篇報道都是同一客戶端釋出的新聞,都在標題下方時間前面寫了記者的名字。
本來也是,作為一家官方權威媒體和持證記者,有機會就熱點話題採訪了專家和領導,撰寫了專訪報道,光明正大、利國利民的好事,就應該署個名字接受榮譽嘛,也是為自己的報道負責。
即便是我這樣不入流的自媒體,寫一篇評論文章也會大大方方註明作者是項棟樑,文章下面還有我的真人頭像,真•無愧於心。
所以很奇怪,官方媒體發了篇億萬國人矚目的,絕對會成為爆款新聞的專訪報道,卻沒有一個記者肯署名。
會是忘了加上去嗎?我仔細往下翻,可以確認不是忘了署名,而是真的沒有署名。因為文章末清楚地寫明瞭主編、責編和校對的名字,沒理由單獨把記者給忘了,校對不會漏掉這麼重要的資訊,記者本人也需要憑署名領取稿費啊。

所以,到此基本可以判斷,這位專訪了某局有關領導的記者可能並不存在。又或者……有點不好意思見人?
總而言之,這篇專訪報道從頭到尾就不太符合新聞規範,記者是不存在的,採訪物件是莫須有的,報道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隱形的,簡直是“三無新聞”。
與之相應的是,這篇專訪報道回應的是和14億人的醫療健康切身相關,和數萬億醫保基金流向直接掛鉤,並且受到輿論強烈關注的集採藥質量與價格話題。這個話題的嚴肅程度和重要程度,相信稍有基本常識的人都會心裡有數。
這個話題,容不得模糊,容不得敷衍。
上述報道里還提到:
調研人員向專家們表達了“開門辦集採、登門聽意見”,認真接受社會監督的誠意。

坦誠說,就這篇從頭到尾沒名沒姓的新聞報道來說,我,項棟樑,僅代表我自己,沒有感受到任何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