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政壇再次風雲變幻,這次的劇情,簡直比美劇還要刺激。
一邊是菲第一夫人麗莎·馬科斯被爆料疑似遭美國扣留,另一邊是前總統杜特爾特被送往國際刑事法院(ICC)。這兩件看似獨立的事件,背後卻可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

杜特爾特被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拘留
本月11日,杜特爾特回到菲律賓,結果剛落地馬尼拉機場,就被警方當場拘留,並迅速送往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ICC)。
杜特爾特執政期間,推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毒戰爭”,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嚴厲掃毒行動。雖然有效減少了毒品犯罪,但也引發了嚴重的人權爭議,尤其是西方一些組織嚴厲的指責。
根據人權組織統計,超過6000人死於這場“反毒戰爭”,並聲稱其中許多是未經審判的“直接處決”。不過,大嘴巴的杜特爾特在執政時也多次公開表示,自己會“親自下令射防毒販”。
當時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一直以“人權”問題攻擊杜特爾特,而ICC更是在2021年宣佈對其展開調查。此次國際刑事法院逮捕杜特爾特的理由,仍然是其涉及“反人類罪”。
但問題在於,菲律賓早在2019年就已經退出了ICC,理論上,ICC對菲律賓沒有司法管轄權。那麼,杜特爾特為何依然被移交?最合理的解釋是,馬科斯政府主動配合ICC,並且加速推動了這一程序。
更耐人尋味的是,馬科斯政府的這個決定,幾乎完全無視了菲律賓國內的輿論反應。
杜特爾特在菲律賓國內仍然擁有比較高的支援率,尤其在軍警系統中,他的“鐵腕掃毒”行動一直被奉為英雄壯舉。如今馬科斯政府將他送往海牙,實際上是在公然挑戰本國主流民意。而且,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杜特爾特之女)強烈譴責此舉,稱這是對菲律賓主權的踐踏,進一步加劇了政府內部的裂痕。

社媒訊息稱菲第一夫人疑似被美國扣押
那麼,馬科斯為何要在政治上冒這麼大的風險?
事情的關鍵點,可能就在菲律賓第一夫人麗莎·馬科斯身上。
據近期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訊息稱,麗莎疑似在美國洛杉磯機場被扣留,原因是其與菲律賓奢侈品集團Rustan副總裁坦託科(Anton Tantoco III)的死亡案件有關。
這位年僅44歲的菲律賓富商在美國突然死亡,死因疑似為吸毒過量,而他的妻子,正是麗莎的社會事務秘書。如果此事屬實,麗莎可能正面臨美國方面的調查,甚至有可能涉及刑事責任。
需要強調的是,菲第一夫人疑似被扣押的訊息只是在社交媒體上流傳,並未得到美國官方或菲律賓官方證實和承認。但如果傳聞屬實,這將是對馬科斯政府的沉重一擊。
馬科斯此時最擔心的,顯然是如何把自己的夫人安全帶回菲律賓。如果美國方面咬住不放,那麼他就必須拿出足夠有價值的“籌碼”進行交換。而在當前美菲關係的框架下,最具交易價值的籌碼,正是“親華派”杜特爾特。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會發現這場交易的邏輯非常清晰:
美國一直希望削弱菲律賓國內的“親華派”力量,而杜特爾特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總統任內大幅改善中菲關係,削弱美軍在菲律賓的影響力,並在南海問題上採取相對溫和的態度。
而其女兒莎拉則是如今的菲律賓副總統,同時也是菲中期選舉中支援率最高的幾個候選人之一,其對華態度也相對客觀理智。
如今,美國如果能借ICC之手徹底扳倒杜特爾特及其家族,將有助於進一步強化菲律賓的“反華”立場。

杜特爾特支持者在街頭抗議
而馬科斯這邊,第一夫人的案子如果坐實,將會嚴重打擊其個人聲譽,並可能影響馬科斯的政治地位。他需要儘快平息這場危機,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美國示好,以換取美方的“通融”。
馬科斯交出杜特爾特,向美國表明自己堅定的“反華”態度,以此換取美國的更大支援,包括釋放第一夫人,甚至在後續對菲的經濟、軍事援助上提供更多幫助。
這筆“交易”,邏輯上是完全自洽的。而杜特爾特,則成為這場政治博弈中的最大犧牲品。更直白點說,馬科斯可能是拿杜特爾特作為向美國的“投名狀”,換取自己家庭的安全。
如果第一夫人被扣訊息屬實,馬科斯的行為無疑是在進行一場豪賭。既是賭美國會因為他“獻祭”杜特爾特,而放過他的妻子;也是賭國內的政治風波不會徹底摧毀他的支援率。
但現實可能並不會按照他的計劃發展。一方面,杜特爾特被送走,會引發菲律賓國內的強烈反彈。杜特爾特在國內仍然有大量支持者,特別是在軍方和警察系統。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已經公開指責此舉是“國家的恥辱”,馬科斯可能會面臨政壇分裂。
另一方面,美國未必會滿足他的所有要求。美國雖然可能會利用這一事件施壓,但不會輕易鬆口,麗莎·馬科斯仍然可能被調查。馬科斯在南海問題上會更加受制於美國,徹底失去戰略自主權。
總而言之,菲律賓的這場政治風波,才剛剛開場,後續如何發展,還需要我們持續關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