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殺妻案,明碼標價的婚戀觀正在“毀”了中產家庭

最近,矽谷殺妻案迎來新進展,不少網友密切關注並圍觀開庭現場,網路上再度圍繞這場轟動全球的精英謀殺案掀起激烈討論。這起名校精英的婚姻悲劇,實則是情感糾葛與家庭教育缺失共同釀成的苦果。從藤校相親群到灣區婚戀“潛規則”,文憑和工作淪為工具,情感認知被嚴重輕視。未來青年人的婚戀觀究竟該何去何從?一起來看看吧!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77日,轟動全美的矽谷殺妻案再一次開庭此次開庭可以在線上旁聽,不少網友圍觀開庭現場
陳立人大概在早上1020左右被法警帶入法庭,身著紅色囚服,戴著黑框眼鏡整個過程中陳沒有什麼表情,大部分時間只是靜靜坐著。
他的辯護律師表示,當事人不承認自己有罪(not guilty),不會接受指控。同時,律師還告訴法官,陳放棄60天內必須開審的權利(waive time)。
加州法律規定,如果一個人被指控犯罪,法院一般要在60天內開庭審理,除非被告表示要延後。
一句話總結:出庭並不認罪,同時也不著急審理下一次開庭日期是2025108,屆時法庭來決定哪天正式開審。
從一年半前這起駭人聽聞的悲劇發生至今,由於涉事夫妻均為名校畢業,雙方又在矽谷科技公司就職,案件本身又伴隨殘忍手法和情感糾葛,該案一直在往在網路上激起輿論波瀾。
該案還映照出華人父母在孩子情感教育上的普遍盲點——再耀眼的學歷和履歷,也無法填補情感認知的缺失。
從藤校相親群到灣區大廠流行的婚戀潛規則,文憑和工作被過度當工具使用。而支撐幸福的核心——健全的情感認知、真心的尊重,以及處理親密關係衝突時所需的成熟心智,卻在家庭教育中被輕視了。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陳殺妻案從發生到現在的進展
2024年1月16日凌晨,加州聖克拉拉警方在一棟住宅中發現27歲的谷歌工程師、清華畢業生陳立人跪在血泊中,神情呆滯,雙手紅腫。
他的妻子、同為清華校友的於軒一已無生命跡象。陳當場承認,用拳頭將妻子活活打死。
這起案件迅速引爆華人圈,輿論震驚。
事發後,陳的父親從中國趕赴美國,請下三位律師為兒子辯護,堅持走無罪抗辯路線。
從2024年2月開始,案件進入證據審查與法律程式階段。期間多次開庭,律師以“準備不充分”或“被告精神狀態”反覆申請延期。
直到2025年1月10日,陳首次出庭,正式否認指控。
當天,檢方公佈了一段家中監控錄影,畫面顯示案發當晚陳在屋內情緒異常,行為怪異。法院據此將下一次聽證定在6月23日。
6月23日至25日,這起案件在聖克拉拉高等法院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預審聽證,決定是否正式開庭審判。
第一天,檢方播放了案發後貓咪監控畫面,陳多次出入廚房,先後拿出電鋸和長刀,還曾將刀架在自己脖子上。
第二天,包括案發當晚一同吃飯的朋友,以及陳的前女友蔣某等證人陸續出庭。
第三天,於軒一的父母透過遠端連線出庭作證,情緒崩潰,請求為女兒討回公道。
在證人交叉陳述下,陳與蔣某之間的情感糾葛浮出水面。
兩人從5歲相識,高中起交往多年,雖已分手,但始終保持聯,即便陳和於結婚後。
2023年秋天,蔣某因個人情感困擾再次聯絡陳,分享了一份記錄兩人過往的文件。(案發當晚,於看到了這份文件並在上面留言,該文件成為本案關鍵證據之一)
2023年11月,蔣某來看演唱會,要求陳送機。陳前往機場,並在道別時親吻她臉頰。此後蔣某拉黑陳,徹底斷聯。
不久後,於察覺此事,加上事件發生在兩人結婚紀念日前後,她深感背叛,並懷疑陳與蔣某關係越界,在陳手機裡安裝了追蹤器,夫妻爭執不斷。
與此同時,陳也對妻子心懷不滿,曾表示她“掙得不如朋友妻子多”。蔣某後來告訴警方,陳有意離婚並提出複合,但她拒絕了。
2024年1月15日晚,兩人與友人共進晚餐時,陳表現出明顯焦慮,稱工作不順、可能會被裁員;於提出分手。
凌晨一點左右,慘案發生。警方接到報警趕到現場後將陳逮捕。案件由此進入司法程式。
多位證人交叉驗證證實,陳與前女友長期保持聯絡,雖不存在明確婚外情證據,但互動已界。被害人於察覺後感受到背叛,夫妻之間因此頻繁爭吵婚姻關係逐漸走向破裂,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自從這位“前女友”被挖出後,網上對其口誅筆伐者不在少數
也有人認為,陳和之間的感情根本不能稱作“愛情”,只是兩個病態人格的權力之爭。
還有網友認為,陳和於的婚姻並不門當戶對,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陳家條件優、父親身居體制內要職;而妻子於家家境普通,雖然於是高考省狀元,和陳一樣進入清華、留美名校、進入科技大公司,但陳的官本位“下娶”思想作祟,根本無法平視自己的妻子。
陳甚至在婚姻中三番五次表示,妻子工作和收入不如前女友好。走到這一步,陳的父母和家庭教育無疑要承擔很大責任。
陳與於的婚姻,讓我想起了那些在華人家長群裡流行藤校相親群
從最早的大廠群、985群,到北上廣深有房群,直至如今的哈耶普斯麻T5相親,無不透露出東亞文化在擇偶觀上的高度功利與標籤化傾向。
學歷、收入、戶口、房產,甚至父母職業,都成了愛情的入場券。
在這場由門當戶對主導的算計中,感情成了次要,甚至多餘變數。父母教會了孩子如何考進名校、如何贏在起跑線,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經營一段關係、如何真誠去愛。
當愛與被愛都被簡化為履歷和資產的比拼時,婚姻便不再是兩顆心的契合,只變成了一場交易、父母口中的——保險。
T5(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5所高校)相親群的雛形是MIT相親群,後來發展成T5,之後隊伍又壯大到T20名校相親群。
加入相親群有很高的要求:本科必須是藤校、加上最著名的幾所理工校高校、以及醫學院。
如果是次一等理工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要求排名TOP 23的高校),也能入群,但需要兩個推薦人。剩下的學校禁止入內,有推薦人也不行。
曾經“受邀”加入過這個群的家長反映,在T5這類相親群裡,會有專門的義工去收集父母打包好的孩子的照片、履歷、資料等資訊,進行匹配;也有父母直接在群裡公開代娃相親、擇偶的。
T5相親群與曾經紅極一時的985相親局如出一轍。
這個平臺最早只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箇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被窮盡才將範圍擴大到其他985名校。
在群裡,鄙視鏈也漸漸產生了:清華北大的徵婚者“瞧不起”其他985高校畢業生、其他985高校的徵婚者“瞧不起”211畢業的人;哪怕同為清華碩士,也要再Battle下本科學歷,這還不包括海外學歷……
作為父母,我多少能理解一二家長們組建“高階”相親群的良苦用心:
斥巨資、歷盡千辛萬苦把孩子推進藤校必須在孩子的另一件人生大事上也把好關,謹防自家的娃不慎搞來一場1+1<2的婚姻。
無論是父母以過來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規勸,還是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講述的那些關於下嫁下娶後不幸婚姻的故事,其共同指向都是一個潛臺詞:不對等的婚姻,終將以痛苦收場。
這些聲音看似是在提醒,實則是在給孩子們加固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愛情無法抵禦現實,而婚姻,歸根到底,是一場關於匹配的精算。
即便沒有父母直接插手,那套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植入下一代心中。
從孩子們走出象牙塔、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關於感情與婚姻的盤算便從他們身處的圈子裡已悄然啟動
陳和於這對夫妻,除了“清華”這一標籤外,另一個引人關注的頭銜便是“灣區雙碼”(伴侶、夫妻二人均在科技大廠工作,意味著家庭收入豐厚)。
在這個圈子裡,灣區碼工們也有自己的婚戀“潛規則”。
首先,大家也喜歡“組群”找內部
脫單小分隊、相親群、單身群、交友群,雖然叫法不同,但初衷一致——希望找到另一半。在“同溫層”裡,衡量和計算會自動啟動。多從外貌、工作/家境、情緒價值三方面進行衡量。
@小紅書矽谷段譽
如果組群不能解決,那就“搬運”——美國灣區(主要指舊金山灣區、矽谷)工作的華人單身男女,尤其是男性,因當地擇偶困難而回國結婚,把配偶搬運到美國
其實,只要是情投意合,從國內結婚一起來美國生活沒什麼“搬運”在灣區也成了一項交易用男方(多數搬運的是男方)在美國的資源來置換女方的青春和貌美,同時還要想盡一切辦法做好背調、前婚前協議、規劃女方的婚後生活等。目的是,防止女方在得到資源後跑路。
雖然,在社交平臺上“徵婚”的碼工們都展示出“自身條件不錯但不太在乎另一半背景”的豁達態度。
比如自己年薪40萬美金、但不看對方年薪,只要有自己熱愛的事業或興趣就好。
甚至對方有沒有工作都無所謂,只要三觀正、情緒穩定、有孝心、願意結婚的異性即可。
可事實是,在灣區這個高學歷、高薪的人傑地靈之地愛情反而是稀缺品,感情和婚戀不可避免會被“算計”
一方面,這裡的圈子文化使然。
灣區科技精英的聚集地,生活節奏人均開了加速器。白天在公司內卷,晚上去健身、寫程式碼、搞副業,週末還要發展一下自己的副業或者小愛好,人人都在最佳化人生”、效率至上。
談戀愛成了價效比最低的投資專案——沒時間、沒精力,還容易心累,ROI太低,並不是人人都想來湊熱鬧。
另一方面,灣區的生活壓力也讓感情無處安放。
高房價、高房租,通勤時間長,職場文化逼人,人人都活在高壓鍋裡,尤其是這兩年科技大廠裁員潮不斷,壓力陡增,門當戶對”必然擇偶的門檻
而偏偏圈子又小熟人社交多新人難接觸,科技行業自帶單身屬性——性別比例失衡,工程師們加班成常態,社交時間被壓縮到極致要門當戶對脫單難上加難
快節奏的生活沒空談情說愛,高成本和通勤讓約會更難,職場高壓和單身文化抬高了門檻,精英心態和性別失衡尤其是這些人在美奮鬥多年,身上帶著精英光環,深知一份工作、一張綠卡、一套房產的分量。
結果,當這些有形的資產撞上感情時,往往會變成對另一半的精打細算——擔心感情會讓身家縮水、貶值,甚至破產,於是擇偶變得越來越複雜。
難怪常言“灣區難有真愛!”
圖源pixabay
從分類細緻的各種相親群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華人父母在孩子婚戀問題上的焦慮和控制遠遠超出了關心的範疇。
一方面,他們常常把婚姻當成第二場高考:學歷、收入、家庭背景樣樣要匹配強強聯合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又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來談戀愛,總想著幫忙物色、替他們篩選優質資源在孩子本該自主、成熟的人生裡父母還在進行專案管理
這背後,是一種深植多年的觀念:婚姻是社會地位的延續,是保住體面的保障。
但也正是這種觀念,讓很多年輕人從小在你只要讀好書,其他我來搞定的教育里長大,情緒表達、人際互動、親密關係的能力卻從未被好好培養。
圖源pexels
在這種觀念裡,久而久之,孩子長大後必然會將談戀愛看成是“兼顧理性與情感的任務清單:要不拖累自己、要經濟匹配、要合適、要穩定、還不能發展得太快太慢。
感情成了帶著KPI的面試流程,每一步都算著成本、算著回報。
這些相親群精算條件匹配的背後,是父母對情感教育的忽略、對婚姻的功利化理解,以及對孩子人生的過度操控。
它暴露出的,並不是年輕人不願意愛,而是“不會愛”的結果。
而陳和於的婚姻慘劇恰恰我們證實“學霸”“高知”“精英”“高薪這些匹配的標籤下,婚姻的悲慘不是來自不對等、而是家庭情感教育缺席造成的人格缺陷遇人淑。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留學全知道,微訊號 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