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春節已過,無數遊子再一次背上行囊,和親人告別,踏上去異鄉的路。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當這個時候,父母總是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捨、牽掛。
可是最近在貴州高速服務區的一幕,卻令人目瞪口呆。
服務區的清潔工在垃圾箱裡看到了一袋袋包裝完好的臘肉、排骨,以及炸得金黃的小酥肉,還有一些新鮮的蔬菜。粗略估計有近百斤,價值千元。

這些都是地道的本地美食,一看就知道是某家父母為遠行的子女精心準備的年貨。
清潔工把影片分享到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最終一名女士出面回應,東西都是她丟下的。
她解釋說,她是貴州人,遠嫁黑龍江。
今年是她出嫁以後第一次回老家過年。
返程時,父母偷偷將這些年貨塞滿了她的後備箱。這幾乎是中國父母的常規操作。
這位女士稱,在返回黑龍江時遇到了大堵車,路程本來就遙遠,加上堵車,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到家了。
她中途發現了這些年貨,怕路上耽擱太久,東西壞了。
無奈之下,把東西留在了垃圾桶。她說她希望的就是讓環衛工看到,讓他們拿回去吃。
她還說,看到環衛工發的影片,知道事情果然如她所料,東西沒有糟蹋,她很高興。

此言一齣,爭論更加激烈。
有很多人紛紛指責,她“扔掉的是父母的心”,是不孝,辜負了父母沉甸甸的愛。
面對指責,這位女士回應說,自己一直都理解父母的心意,也一直感激父母的愛,每個月都給父母打錢。丟掉年貨,只是無奈之舉。
細想這件事,這是一個父母愛不愛孩子,孩子孝不孝順父母的事情嗎?
我覺得不是。
憑我們的常識判斷,這位女士的父母肯定是愛她的,這麼多的年貨就是最好的證明。
她也肯定是孝順父母的。如果她不孝順,父母也不至於將好吃的塞滿她的後備箱。
但這掩飾不了背後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處理親情關係的一些尷尬。

02
父母的“填鴨式付出型的愛”
很多人在表達愛的時候,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把自己覺得好的都給對方,甚至是以犧牲自己為代價。
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就是愛。
這種事情,更容易發生在父母身上。因為我們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真的可以做到毫不自私。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容易造成兩個結果:一是過滿;二是不顧對方所需,一股腦兒填鴨式付出。
父母對子女毫無保留,就容易愛得過滿,將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一股腦兒地塞給子女。
這時候,父母往往就會陷入一種“填鴨式付出型”的愛,忽略了子女的真正需求。
貴州這位女士在講述的時候有一個細節,那就是這些年貨是父母偷偷放進她車裡的。
這又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為何要偷偷?
當然是怕孩子拒絕。
可是孩子為何要拒絕?
可能是因為客氣。
但一家人有什麼好客氣的呢?更大的可能是,那並不是孩子自己真正想要的。
但因為父母覺得那是好東西,覺得要愛孩子,甚至是從自己的嘴裡、鍋裡省出來的,不管是不是孩子真心需要的,都給了。
明著給不掉,就偷偷塞。
父母之所以這樣做,當然是因為愛。
但也不可忽視一點,那就是事實上孩子的真實意願沒有得到尊重。

所以,父母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固然是可敬的。
但最好的方式,還是要多和孩子溝通,孩子真的需要什麼,再給予什麼。尊重孩子的意願,按需而愛。
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和負擔。
就在貴州姑娘半路丟年貨這件事的評論區裡,有個在上海的網友說,他冰箱裡還放著父母前年給的臘肉,自己不想吃,但也一直放在那不敢扔,即便搬家也得帶著,就怕有一天父母問起來。
無獨有偶,另一個網友說,父母給的臘肉太肥,他根本吃不了,第一次退回去了,可是父母又塞了回來。擔心傷了父母的心,他也不好再次拒絕。而那塊臘肉,也只能長年累月待在冰箱裡了。
父母的心意成了冷凍肉,父母的愛成了孩子情感上的負擔。
反過來,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也是一樣的。
父母老了,在一個家庭裡,從主導地位變成了從屬地位。按照我們的傳統倫理,這時候就該子女反哺、孝順爹媽了。
同樣的情況也在發生。
只不過孩子塞給父母的,大多數時候是新衣服、營養品,以及年輕人覺得很好,但父母完全用不了的一些富有科技含量的新奇玩意兒。
我就認識一家人,老兩口養育了三個子女。
兩人老了以後,子女們年年買新衣服。
可是兩個老人節約習慣了,新衣服放那不穿。
一年一年地往櫃子裡堆,蟲啃鼠咬,發黴朽爛。老人看著心疼不已。
老人年年都讓孩子們別買新衣服了,穿不了,浪費了可惜。子女反過來教育老人要跟上時代,不要過分節儉。
老人想讓子女幫忙買幾樣新農具,下地幹活輕鬆些。子女又教育老人,又不是沒吃的,誰還要你下地!
結果,老人穿著舊衣服,使著舊農具,在地裡幹活。
無數的新衣服在櫃子裡閒置。
03
給親情鬆綁,按需而愛
血濃於水,家人之間相親相愛,是我們中國人深深扎入了血脈的本能,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我們同時也要明白,愛,不意味著不分青紅皂白把自以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兒塞給對方,也不意味著犧牲自我。
愛,需要尊重,特別是尊重對方的“不需要”。
別人不需要的愛,我們硬塞給對方,其實也是一種侵犯,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這是典型的好心辦了壞事。
我們習慣簡單地以是非好壞作為標準,無微不至地關心對方多吃點、多穿點,吃好的、穿好的,卻很少問對方:你內心真正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
有個網友分享他的經歷。
他從農村出來,走過一段非常艱辛的路。在他的心裡,給錢,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敬。
他每個月都給父母打一筆數額很可觀的錢。
但他發現,父母在農村,日常生活自給自足,沒那麼多用錢的地方。每個月給錢,父母好像也沒顯得有多高興。
後來發現,父母好像對他的狀態更在乎。
所以,無論怎麼忙,他都要找時間和父母影片,未必有什麼大事,就是聊天,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雞毛蒜皮,都說給父母聽。這樣,父母比拿到錢開心多了。
不是說給錢不好,但也要思量:這是他們內心真正需要的嗎?
愛,就是應該首先考慮對方的真正需求。
像水一樣,溫柔和包容,順應對方的節奏,自然而然地流淌,滋潤彼此於無形之中。
只有這樣,才能算彼此尊重,也才可能彼此成全。
親情最好的狀態是親密但有間,彼此獨立,相互照亮。
這才是健康的親情關係。
無論我們對彼此的愛有多深厚,都大可不必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對方身上。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愛好、獨立的追求和獨立的生活。
我們要做的無非有兩點,一是尊重,二是信任。
把眼光多放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照顧好,這對我們的親人來說,本身也是一種莫大的支援、鼓勵和安慰。
當對方真正需要的時候,我們再出手,不需要的時候,就不妨彼此安好,認真過自己的生活。
– END –
* 本文來源於國館(ID:guoguan5000):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10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