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職業發展趨勢;適應變化;個體選擇
2023年,英國數萬名初級醫生因薪資和工作條件問題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罷工;中國的緊鄰韓國近兩年也曾發生大規模的醫生罷工事件。
這些事件背後,折射出一個全球性現實:醫療行業的光環正在褪色,醫生群體的職業焦慮與日俱增。
莎士比亞筆下的波洛涅斯曾對兒子雷歐提斯說:“首要的是忠於自己”。這句話若放在今天的醫學領域,或許更顯複雜–當醫學職業的“確定性”被技術迭代、政策變動和行業動盪打破,新一代醫學生該如何忠於自己的選擇?
📝醫學的“變”與“不變”
《英國皇家醫學會雜誌》編輯Kamran Abbasi在一篇社論中,早已預言了這場變革。他犀利指出:醫學仍是高薪且受人尊敬的職業,但其“鐵飯碗”屬性正在消失。
📝醫學職業的三大劇變
技術顛覆:AI診斷、遠端醫療、基因編輯等技術正在重構醫療模式。
例如,英國推行“整合醫療”(Integrated Care)後,醫生需從單一治療轉向全週期健康管理。
政策不確定性:全球醫療體系普遍面臨資金短缺。以英國NHS為例,政府與醫生工會的長期博弈,導致年輕醫生入職即面臨職業路徑的模糊性。
社會期待轉型: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轉為主動參與決策,醫生的溝通能力與同理心成為新“硬技能”。
📝醫學生的“不變”的優勢
Abbasi強調,儘管環境動盪,醫學的核心價值依然穩固:
職業尊重:疫情期間,全球對醫護人員的掌聲證明,社會對醫生的信任並未消亡。
高適應性:新一代醫學生普遍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這恰是應對變革的關鍵。
收入保障:醫學仍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職業之一。
上述這一切都預示著新一代醫學生需從“追求穩定”轉向“擁抱變化”,將不確定性視為職業躍遷的跳板。 Abbasi的論述發人深省,但若僅停留在“適應變化”的層面,可能忽略更深層矛盾。
➤爭議一:考試機器≠好醫生
英國醫學生以全A成績著稱,但Abbasi質疑:“考試能力能否轉化為臨床智慧?”這一問題在中國同樣尖銳。某調查顯示,60%的規培醫生認為“學校未教會如何處理醫患衝突”。醫學教育亟需從“知識灌輸”轉向“全人培養”。
➤爭議二:技術是解藥還是新枷鎖?
AI輔助診斷雖提升效率,但也引發倫理爭議。例如,美國某醫院因過度依賴AI誤診癌症,導致患者起訴。技術崇拜可能讓醫生淪為“工具人”,喪失獨立判斷力。
➤爭議三:職業尊嚴的悖論
社會一面讚頌醫生為“白衣天使”,一面將醫療行為商品化。中國某網紅醫生因直播科普被批“不務正業”,恰恰反映公眾對醫生角色的認知分裂。當職業尊嚴與流量經濟碰撞,醫生如何自處?
📝編者按:
醫學的未來或許難以預測,但個體的選擇永遠清晰。
➤深耕核心能力:診斷技術會過時,但臨床思維、共情能力和倫理判斷永不貶值。
➤主動定義職業:醫生不必困守傳統路徑,可探索醫療管理、公共衛生創新等跨界領域。
➤重建行業共識:正如Abbasi呼籲醫生投稿探討未來,中國醫學生亦需在自媒體、學術平臺積極發聲,重塑行業話語權。
最終,醫學的“鐵飯碗”不是體制賦予的穩定,而是個體在風浪中鍛造的不可替代性。
參考文獻:
Abbasi K. doi.org/10.1177/0141076815604536
更多閱讀:
![]() |
![]() |
![]() |
![]() |
![]() |
![]() |
![]() |
![]() |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Hanson公眾號所有資源)
編輯:Iris Zhang
美國Healsan(恆祥醫學科技),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