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sdrenwu)採訪、撰文|xq 編輯|芝士鹹魚、野格
工作多年後,老同學聚會總繞不開一個扎心話題:35歲職場危機。在各行各業都面臨年齡焦慮的當下,大家不禁感嘆,難道就沒有“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嗎?
有人脫口而出:“老中醫啊。”
在這個注重資歷和經驗的行業,年齡不僅不是障礙,反而成了金字招牌。尤其是在全民養生熱潮持續已久的今天,那句“越老越吃香”的調侃,正在轉化為實在的職業紅利。
據《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30歲以上人群中,40%已將養生融入日常。曾經邊喝枸杞邊熬夜的“朋克養生族”,開始研究八段錦和艾炙;2024年,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養生夜校開班即爆滿,首期300人報名,第三期報名人數破千。類似的夜校在全國興起,人們認真學習針灸、推拿等技能。

練八段錦的年輕人,圖片源於新華社
當職業焦慮遇上養生熱潮,“中醫轉行潮”悄然興起。社交平臺上,轉行學中醫的故事頻頻刷屏:“29歲重新高考學中醫”“985博士退學拜師”“網際網路人辭職學把脈”……律師、投行、程式設計師、時尚編輯,各行各業的職場人紛紛湧入這條古老賽道,試圖尋找新的可能性。

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分享轉行學中醫的經歷
轉行學中醫是治癒職業焦慮的一劑良方嗎?“越老越吃香”的職場神話背後,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隆冬清晨,北京某三甲中醫院的診室已經擠滿了候診患者。天色未亮,一對從外地趕來的老夫婦便在醫院大廳等候多時,醫助小朱熟練地翻看名單,將他們排入當天的加號單。
今年36歲的小朱,是中醫行業的“小實習生”。或許他自己也想不到,十八年前那個考入985院校學軟體工程的少年,如今會穿上白大褂,跟在醫學院博導身後,重新開啟職業生涯。
在學中醫前,小朱是典型的網際網路精英,畢業後進入大廠,見證了行業的黃金十年,從普通碼農一路做到系統架構師。然而,光鮮的職業履歷背後,是身體的不斷透支:慢性胃病、頸椎病和睡眠障礙如影隨形。
幾年前,小朱參與了一次中醫診療,醫師幾針下去,長期以來的疲勞感頃刻消散,從那以後,每週跑中醫院做針灸推拿,成了他最期待的活動。

圖片源於電影《推拿》劇照
一年前,小朱沒能逃過網際網路行業的裁員潮,被公司辭退。拿著N+1補償金,他過上了半退休生活。正是在這段時間,他開始鑽研《黃帝內經》,越學越覺得博大精深。事實上,早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小朱就對傳統文化類專業感興趣,只是出於就業考慮選了軟體工程。如今失業在家,有了時間和積蓄學中醫,他笑著說:“也算是圓了一個夢”。
非科班出身轉行中醫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師承”模式,每天跟隨主任醫師出診、抄方、整理醫案,經過三年跟診,參加助理醫師考試;二是確有專長,需要5年以上中醫實踐經驗,才能較快進入考試流程;三是在某一中醫領域有獨特專長,如針灸、推拿、正骨,能較快獲得執業資格。

參加醫師考試現場,圖片源於受訪者
35歲的自媒體博主“時間標本”選擇了第二種,他曾開過傳媒公司,也做過新聞主播,兩年前,他主動放棄了摸爬滾打十餘年的傳媒行業,轉而投身中醫。
“我剛開始自學養生時,工作遇到阻礙,身體狀態也亮起紅燈。”他回憶道。經過半年系統學習,他順利考取了第一個職業證書,之後又拿下助理醫師資格。“家人擔心我半路出家太晚,但這行四五十歲的人比比皆是,反而覺得自己還年輕。”

在醫館跟診的日常,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轉行學中醫的浪潮中,像小朱和“時間標本”這樣的大齡學徒並不少見,自身的健康危機往往成為他們踏入這一行的契機。
健康問題的增多,讓越來越多人關注中醫養生理念。影片網站上,已故中醫倪海廈講解《黃帝內經》的課程播放量接近千萬,他上世紀八十年代錄制的教學影片,在自媒體時代意外走紅,培養了大量“野生弟子”。

倪海廈講解《黃帝內經》的影片瀏覽量最高的一條播放量近千萬
中醫的回潮,折射出當代人的健康焦慮,曾經邊喝枸杞邊熬夜的年輕人,正步入不得不認真養生的階段。“魔鏡洞察”的資料顯示,2022-2024年社交媒體中醫藥話題的主要受眾,是31-35歲的90後群體。他們的養生方式正悄然重塑:奶茶里加黃芪黨參、八段錦取代健身房擼鐵、去醫館抓藥只為了美容養顏。
年輕人對中醫的熱情,也催生了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2023年全國民營中醫類醫療機構達86317家,比前一年增長近15%,相當於每天新增32家中醫診所。過去十年,這一增幅接近7.5倍。
隨著越來越多“小朱們”的加入,本規劃五年內實現的從業人員增長目標,僅用一年多便基本達成。市場需求的激增,加上政策支援,讓原本僅僅是“養生自保”的年輕人,看到了以此謀生的可能。

相比其他行業,中醫領域對從業者的年齡限制較為寬鬆,成為許多人轉行時的一個較為友好的選擇。
中醫歷史上不缺“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少名醫都是在中年才開始從醫,如乾隆御醫黃元御30歲後學醫,近代醫學大師張錫純50多歲投身醫學。因此,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不為名相濟世,亦當為名醫濟人。”

轉行中醫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醫學知識,圖片源於受訪者
從發展前景來看,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職業的不確定性增加,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得中醫養生市場展現出相對穩定的需求。
從專業特性來看,傳統中醫注重個體化的辨證施治,強調醫師的臨床經驗與悟性,透過長期跟診和技術磨練,培養出的中醫師未必遜色於科班出身的同行。
在執業准入方面,中醫行業的門檻相對靈活。學歷曾一度是進入行業的主要限制,但自2007年起,針對傳統醫學的師承和專長人員的資格考核政策出臺,降低了准入門檻。
然而,轉行學中醫並不輕鬆。與科班生畢業一年後即可報考執業醫師不同,外行人想要“彎道超車”,需要面臨更高的要求。從拜師到考學,經歷理論學習、實踐操作和資格考試等多重關卡,每個階段之間都有以年為單位的積累。從入門到能夠獨立坐診,往往需要長達8到9年的漫長等待。
以師承方式為例,除了日常跟診,每年還需完成1000學時的系統學習,並撰寫50篇理論學習記錄和100篇詳實的醫案記錄,且大部分內容需要手寫完成。
醫學生芝芝,出身中醫世家,從大一起便師承父親學習中醫。她深知這條路的艱難,提醒大家要理性看待,“如果是想掙快錢,或者有養家需求的人,真不適合走這條路。”

在自家醫院實習的芝芝,忙碌的一天裡見縫插針整理醫案
小朱曾算過一筆賬:在北京,三年師承的基礎支出,包括學費、公證費、培訓費用等,大約需要4萬元,還不包括逢年過節的人情往來等額外開支。如果沒有相關人脈,還得透過中介機構尋找合適的導師,介紹費一般在幾千元到上萬元之間。
相比經濟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付出更為艱難。除了醫學專業知識,紮實的古文功底和持續不斷的經典研讀能力,都是學習中醫的必要條件。許多理科生由於不擅長古典文學,單是閱讀古籍這一關,就已經難以跨越。

扒醫案是中醫學習過程的重要一環,圖片源於受訪者
小朱轉行學中醫後感嘆:“這是一條孤獨的道路。”他放棄了原有的生活節奏,除了學習,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開銷則大多投入到購買書籍上。
除去這些直接成本,長達8到9年的無收入狀態,成了另一重考驗。“考證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不是我有些積蓄,根本無法安心學習。”另一位受訪者提醒那些有轉行打算的人,在開始之前最好先儲蓄一到兩年的生活費,只有省吃儉用,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職業准入門檻降低, 轉行做中醫的成功率依然有限。透過“師承”方式考取中醫資格的比例通常不足30%,而“確有專長資格考核”的透過率更低,僅16.6%(部分省份甚至不足5%)。從資料來看,能成功轉行做中醫的,依然是少數人。

轉行當中醫,是一場財力、毅力與悟性共同支撐的持久戰,整個過程的價值很難簡單地用投資回報率來衡量。
正如小朱所說,“單純用投資回報來衡量就沒意思了……如果是為了尋找人生的突破,那就放手去做吧。”
最近,一位前同事因腰肌勞損發作找到了他。小朱準確地找到了肩胛骨附近的壓痛點,當他看到前同事的眉頭舒展,疼痛明顯減輕時,內心湧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職業滿足感。“這種能幫到別人的成就感,對我來說無比珍貴,也是我在過去職場生涯中很少體驗的。”

《推拿》劇照
關節復位後的輕響、隨診患者脈象的變化、掛上自己名字的錦旗……這些職業反饋,成了許多轉行者堅持下去的動力,讓他們重新找回了久違的職業多巴胺。
中文系碩士蕉果,是轉行者中最勇敢的一位。她在29歲時重新參加高考,如今已是中醫專業的大一新生。在莊嚴的入學宣誓儀式上,身穿白大褂的她重新找回了久違的職業認同感。她說:“過去經常籌備活動和會議,只覺得很累,對各種儀式早就失去了興趣,但當我穿上白大褂宣誓時,還是非常受觸動。”

蕉果在大一醫學生宣誓前收到的誓詞,來源:受訪者提供
蕉果深知,即使未來大學畢業,按部就班地獲得執業資格,也只是中醫之路的起點。要想真正獨當一面,仍需經歷長時間的沉澱和磨練,“板凳需坐十年冷”是這條路的真實寫照。
然而,相比其他改行選擇,學中醫似乎是較為穩妥的選擇。沒有開店倒閉時的裝置閒置,也沒有職業生涯斷檔的焦慮,所學的養生知識,本就是一筆珍貴的財富。蕉果坦言:“即使最後沒能行醫,這段經歷讓我熟悉了醫療體系,掌握了系統的醫學知識,小病可以自己開方,大病就醫時也能判斷治療方案的優劣,避免過度醫療。”
在幾位轉行者身上,可以看到一種從容和堅定。“就當是給自己幾年緩衝期,緩解職業焦慮,還能學點養生知識,怎麼算都不虧。”

蕉果預習中醫藥知識,圖片源於受訪者
剛迎來30歲生日的蕉果,在社交平臺寫道:“30歲的開學禮,不是年齡焦慮,而是親手打破既定軌跡的勇氣勳章。”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當編制、職級、期權等傳統意義上的“穩定”逐漸鬆動,越來越多人選擇用幾年時間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許是現代版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曾經在週報裡寫滿“閉環”“賦能”的打工人,如今在病歷本上認真記錄著“脈象弦細,舌苔薄白”。對他們而言,學中醫不僅是學一門手藝,更像是學一種生活智慧——讓職業發展像草木生長般自然舒展,不必一味追求筆直向上,更重要的是向下紮根。
人們常說:“西醫看病,中醫治人。”在這條道路上,最終被治癒的,或許不僅是病症,更是那個曾經脆皮且焦慮不安的自己。
*為保護隱私,文中人物均為受訪者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