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醫療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醫生短缺加劇,醫療需求激增,職業倦怠成為常態。根據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評論文章,未來15年內,美國65歲以上人口將增長42%,75歲以上人口增長74%,而醫生群體本身也在迅速老齡化,預計十年內,每5名醫生中將有2人超過65歲。這些現象都直觀折射出全球醫療行業的另一面:醫生光環的背後,是不斷上升的職業風險與挑戰。
對於新一代醫學生來說,選擇醫學不只是選擇了一個職業,更是選擇在動盪中尋找意義。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的作者Dr. Goroll指出,醫學作為一門職業正在經歷深刻變化:整體醫生人力短缺現象正在加劇,尤其在初級保健(Primary Care)和精神科(Psychiatry)領域尤為嚴重。同時,他也特別指出未來泌尿科(Urology)領域也將面臨嚴重的人才缺口。這表明,不只是基層醫療,連傳統印象中較為穩定的專科領域也不可避免地捲入變革洪流。
✅現階段醫生職業的挑戰包括:
人口老齡化:
隨著老年人口增長,慢性病和多重病共存情況普遍,醫療服務需求劇增,醫生負擔持續加重。
工作環境惡化與職業吸引力下降:
行政負擔、職業倦怠、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都讓醫生職業的吸引力不斷下降。醫學職業不再意味著穩定和尊榮,而是充滿了高壓和不確定性。高昂的教育成本、日益加劇的工作強度,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對醫學職業望而卻步。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選擇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不再一味追求傳統的臨床醫生道路。
✅Goroll強調,儘管環境劇變,應對醫生隊伍的短缺仍然存在變革性策略,如機器人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高階執業護士和醫師助理更多地融入專科團隊,從基於時間的培訓和認證轉向基於能力的培訓和認證,有可能縮短本科和研究生醫學教育的時間和成本。同時,加強多學科團隊護理也是外科專科發展的必然方向,尤其是在老年患者的護理方面。
✅Goroll的分析發人深省,新一代醫學生若要在不確定中突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深耕不可替代的能力:
持續提升專業水準,強化臨床推理、溝通共情、倫理判斷等綜合素質,成為擁有“軟硬兼備”能力的醫生。
拓寬醫學職業視野:
醫學職業不再侷限於傳統臨床角色,新一代醫學生可以在醫療創新、公共衛生、健康科技、醫學管理等領域深耕,依然以醫學背景為核心,開闢多元發展的路徑。
主動參與行業變革:
在社交媒體、學術平臺發聲,積極參與醫療改革與行業討論,成為醫療體系變革的推動者,而非旁觀者。
最終,醫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一份體制內的穩定職位,更體現在個體不斷適應變化、引領行業進步、鍛造自身不可替代性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Goroll A. 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4464
更多閱讀:
![]() |
![]() |
![]() |
![]() |
![]() |
![]() |
![]() |
![]() |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Hanson公眾號所有資源)
編輯:Iris Zhang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