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內燃機不死,燃油車的浪漫——上海汽車博物館

CHH ID:TinkerCafe
【寫在開頭】

上海汽車博物館,除了稍微有點遠之外,幾乎沒啥大缺點,週二至週日9:30-16:30(16:00停止售票)週一閉館,門票成人60軟妹幣,兒童1.3米以下免票,要去的小夥伴千萬記住充滿電,不僅是相機,人也記得充滿電,能打車千萬不要逞強步行,當然如果可以開車前往,那就更棒了!地鐵11號線坐過上賽後兩站,鑑於小夥伴異常興奮,且同行小夥伴不會腳踏車,地鐵站下車決定步行1.7公里

春天魔都的烈日,才到博物館門口已經開始虛電。

上海汽車博物館位於上海嘉定安亭的汽車博覽公園內,2007年1月正式對公眾開放。場館佔地1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985平方米,建築高度32.45米,總展示面積約1萬平方米。汽車博物館內部設立歷史館、珍藏館、探索館以及臨展區等4個功能不同的展示區域。上海汽車博物館藏有具代表性和貢獻意義的20餘個品牌的經典古董車。

【正文開始】開篇疊甲,汽車排名不分先後,看到哪個說哪個,不是博物館觀展的順序,沒提到或者沒介紹的車子不代表不喜歡當然如有錯誤也歡迎指正和評論區交流拍攝使用NIKON Z6,鏡頭為50 1.8S / 24-120F4S前方多圖預警爪機使用者請在wifi下瀏覽

↑Aston Martin DB4六缸直列式頂置凸輪軸發動機,安裝在前橋之後1958年推出的經典之作,DB4的首字母“DB”代表了品牌所有者大衛布朗的名字,它不僅標誌著品牌的更新,還為阿斯頓馬丁贏得了今天的成功。紐波特帕格內爾工廠生產的第一輛汽車,其設計靈感來源於米蘭的Carrozzeria Touring公司開發的“Superleggera”技術。這種技術使得車身由焊接在一起的鋁板組成,並置於管狀框架上,從而創造出輕巧且美觀的車身DB系列的演進歷程中,DB4的名聲要超過DB5,起初電影《007》在選車的時候,第一看上的是當時正火的阿斯頓馬丁DB4,不過最後被阿斯頓馬丁DB5所吸引,才造就了鐵打的邦德,流水的阿斯頓馬丁

↑BMW 2002 Turbo德國寶馬1974年生產,寶馬運動分部的開山之作,搭載2.0T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寶馬歷史上第一款使用渦輪增壓的量產車,同時也是歐洲汽車史上第一輛採用渦輪增壓的量產汽車為了防止發動機爆震,使用了Kugelfischer機械燃油噴射,從技術角度來看,這款車是現在無數汽車的先驅

↑Mercedes-Benz 300SL汽博鎮館之寶,也是CHH的常駐嘉賓,出勤率極高這款車型在1952年以賽車身份首次亮相勒芒、伯爾尼大獎賽等賽事,並屢獲冠軍。經過賓士的精心籌備,1954年8月,這款賽車終於轉化為公路版本並投入量產。直至1963年,賓士共製造了3258輛,其中1400輛為鷗翼版本,其餘則為敞篷版。被車迷們譽為上世紀50年代最迷人的量產跑車,放在今天依然能打,車身管狀結構上管道佈局的限制不得已設計為鷗翼門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215馬力,由燃油直接噴射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化油器,遠遠領先於那個時代的其它同類車型。

↑PONTIAC GTO旁蒂克汽車分部原為奧克蘭汽車,由年輕的愛德華.墨菲建立的,它於1908年生產了一種4缸發動機轎車,功率大,很有競爭力,因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引起了杜蘭特的注意,透過會談,1909年加入通用汽車公司,1932年正式使用旁蒂克汽車分部的名稱和商標。文字旁蒂克取自美國密執安州的一個地名,1909年加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1932年正式使用旁蒂克的汽車商標。而GTO一詞源於義大利語,意思就是大馬力跑車。GTO誕生於1964年,但早在20世紀50年代,龐蒂亞克就產生了打造高效能中型車的想法。這源於美國製造商協會(AMA)的一紙禁令。1955年和1957年,分別發生了震驚賽車界的勒芒慘案與NASCAR事故,賽車衝入人群,導致上百名觀眾傷亡。因此,AMA的協會成員們在1957年進行了一次投票,達成了不再以廠商身份支援賽車運動的君子協議。通用作為AMA的忠實成員之一,自然不會反對,但通用的子品牌龐蒂亞克卻有著自己的想法。龐蒂亞克以高效能作為自己的招牌,放棄效能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最大的特色。既然無法強調賽道效能,那麼高層打算從街道效能入手,設想了一款搭載強力發動機的中型汽車,也就是後來的龐蒂亞克Tempest LeMans GTO,搭載6.8L V8發動機,馬力達到255匹。最高發動機選項為360匹,效能堪比大型車輛,同時具有輕量優勢,所以速度十分迅捷。

↑Ferrari 250 GT Coupe作為法拉利公路旅行車系列經典,賓尼法利納操刀的法拉利 250 GT Coupe 於 1958 年 10 月在巴黎車展重磅推出,憑獨特風姿引發熱潮,旋即開啟量產。賓尼法利納在打造原型車時精心建造了 2 – 3 輛配備全景後窗的作品,將車身後部視野以全新方式呈現,同時在車身側面設計出凸起輪拱,賦予整車一種肌肉感與力量美,彰顯獨特個性。然而,在量產規劃時,考慮到側窗的梯形形狀等實際因素,後窗不得不調整為常規款式,以確保整體視覺協調性與實用性的平衡。從車身前端看,長而平坦的設計線條流暢自然,搭配前保險槓處寬闊的格柵,相較於 Europa GT 車身主導的 “蛋箱” 設計風格,實現了重大突破與進化,展現出更為大氣、穩重的氣質。而法拉利前期車型一貫秉承的 “快背輪廓” 被創新性地改為 “凹背” 造型風格,不僅優化了空氣動力學效能,更使整車外觀煥然一新,成為當時公路上一道亮麗風景線。核心搭載了一臺 3.0 升 Tipo 128F Colombo V 型 12 缸發動機,能輸出高達 240 馬力的澎湃功率制動系統配備了由鄧祿普製造的盤式制動器,相比傳統制動裝置,具有更強的制動效能與穩定性。偏置換檔器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帶有電動超速檔的中央換檔,操作更為便捷精準。同時,引入的伸縮式阻尼器發揮關鍵作用,代替槓桿式阻尼器,有效提升了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平穩性與舒適性。

↑Ferrari 330 GT330 GT 2+2 於 1964 年 1 月的法拉利年度季前賽新聞釋出會上首次亮相,並作為 250 GTE 2+2 車型的接替車型於同年 1 月底的布魯塞爾車展上公開亮相。在當時這臺 330 GT 2+2 Series Ⅰ 僅生產了 627 輛。車身由著名的賓尼法利納精心打造,展現出經典的義大利跑車風格。但為了迎合當時美國市場的需求與喜好,前臉採用雙大燈佈局,這一設計不僅使之具備視覺衝擊感,提高了辨識度,併為駕駛過程提供了更好的照明效果。車身線條流暢圓潤,角燈環繞燈箱與球形圓車尾的設計別出心裁,有效增大了行李箱空間,而水平矩形單件後燈組彎曲圍繞尾翼邊緣的造型,則增添了車輛的整體美感。與前身 250 GTE 2+2 相比,其軸距增加了 50 毫米,並且採用快背式雙門

↑賓士一號車複製品1885年,卡爾·本茨試製了一臺單缸四衝程汽油機,並安裝在由鋼管和木板構成的三輪車架上。它採用了鋼質條幅輪圈和實心橡膠輪胎,轉向則是採用轉動式手柄並且透過齒輪轉遞前輪來完成的,透過傳動帶機構和鏈條來驅動後輪,速度達到每小時15公里。1886年1月29日,是汽車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本茨為該車向德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這是一輛經過授權的複製品。

↑凱迪拉克Model A1902年是凱迪拉克元年,10月推出的Model A原型車是美國汽車行業最早的車型之一,也是當時質量最好、價格最貴的汽車之一。Model A採用了當時美國汽車的最新技術,迅速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可靠、耐用的卓越聲望,凱迪拉克Osceola及其創始人 Henry M. Leland凱迪拉克轎車一向被公認為是充分演繹美國精神和領袖風格的豪華轎車典範,其乘坐者的尊貴、沉穩、豪邁和權力,更使凱迪拉克成為一種託顯權貴的象徵,它一直是各國政要和華顯家族出入重要場所的首選座駕之一。凱迪拉克融匯了百年曆史精華和一代代設計師的智慧才智,成為汽車工業的領導性品牌。

↑瑪莎拉蒂EBS(左)和豐田第一代卡羅拉E10(右)

這輛車雖然帶有瑪莎拉蒂的名字,但卻是輛獨一無二的自制賽車,EBS代表了製造者和生產地的縮寫:Egon Brütsch與斯圖加特(Stuttgart)。德國富商Egon Brütsch想參加賽車,但二戰剛結束,還沒有製造賽車的廠商,於是自己僱了一位工程師合作建成了這輛車,綽號為“戰艦”。建成之初安裝了30年代的瑪莎拉蒂賽車引擎,修長的輕量流線型車身完全可與後來的廠商賽車相媲美。EBS主要參加了40年代末的自由方程式賽事,後期參加了德國當地的爬山賽及其他賽事。

↑第一代卡羅拉E10**年日本豐田推出第一代卡羅拉(E10),旨在打造體積小、重量輕且省油的小型家庭轎車。它採用後輪驅動,搭載 1.1 升 K 系列水平對置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 45 馬力,最高時速 140 公里 / 小時。外觀簡潔,車身尺寸小巧。初代卡羅拉先出口澳洲,1968 年進入美國市場,還推出了三門和五門兩廂的 “短跑者”(Sprinter)版本。憑藉實用性和可靠性,在日本銷量達 30 萬輛,美國 10 萬輛,全球累計超 400 萬輛,為卡羅拉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初代911保時捷911是由費迪南德·亞歷山大·保時捷(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所設計的作品。1963年,第一輛911在法蘭克福車展上展出。這款車的原始名字叫保時捷901。但是當時法國標緻汽車公司把所有中間位為0的三位數字標識已經註冊並作為該公司生產車型的商品號,因此標緻汽車公司提出抗議。保時捷在第一次批次生產時把名稱更名為“911”。911是保時捷356車型的接班者,911取代了以前的4缸發動機,第一次在汽車後部裝置六缸水平對置發動機。雖然那時候的911功率只有130馬力,但仍然可以在9.1秒內從0加速到100km/h,最高速度達到210km/h。

↑達特森240Z(。變形金剛G1動畫中的警車為280Z)達特桑創建於1931年,是以生產汽車零件為主的戶口鑄造公司買下了DAT汽車公司而冠名的。達特桑是日產汽車公司1932年生產的每一輛小車的名字。在日本車跟美國車的競爭中,它立下了汗馬功勞。**年日產汽車公司又與本國的王子汽車公司合併,開始正式走上出產跑車的道路。為了開啟北美市場,由阿爾布萊西特格爾茨伯爵設計了這輛達特桑240Z。240Z的時候巧妙地融入一些Jaguar E的風格,後又加入了令人回味的圓形大燈以及稜角分明的車頭。一經推出就大受好評。飄逸、瀟灑、靈巧而不失高速的快感,使它成名於世。達特桑有兩個含義:一是3名創始人田健沼郎、青山祿郎和竹內明太郎姓名的拼寫;二是它在日語中自古有“快如脫兔”的字義。1932年給誕生的汽車取名時,起名“達特之子”(DATSON),但英文“SON”的發音在日語中不吉利(音同“損”),於是改為“SUN”。二次大戰後,1955-1965年間,達特桑·藍鳥轎車改名為日產·藍鳥轎車,並一直沿用至今

↑Rolls-Royce Phantom III勞斯萊斯第三代幻影(Rolls-Royce Phantom III)是亨利·萊斯生前參與研發的最後一個專案,他於1933年70歲辭世時,對這款新一代幻影的開發已進入第12個月。幻影III於1936年開始生產,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幻影III的動力系統搭載了全新的7.4升V12發動機,是勞斯萊斯銀天使(Silver Seraph)推出之前勞斯萊斯唯一使用V12的車型,其缸徑為3.25英寸(82.5毫米),行程為4.5英寸(114.3毫米)。這款發動機採用推杆設計,帶有頂置氣門,並透過單凸輪軸進行操作。早期的車型還配備了獨特的液壓挺杆系統,確保氣門間隙為零,為駕駛者提供無與倫比的駕駛體驗。

↑凱迪拉克LaSalle1927年通用公司為了填補別克和凱迪拉克品牌之間的產品空白,推出的LaSalle轎車,它是第一輛從前保險槓到車尾燈都由設計師設計的汽車。設計師為哈利·厄爾(Harley J. Earl),他常為好萊塢明星們定做汽車。Earl第一個將“時尚”這一概念引入汽車業。在成功推出1927年款LaSalle轎車後,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斯隆Alfred Sloan聘用Earl來領導一個新的部門為通用汽車公司的所有轎車設計車型。Earl為凱迪拉克設計的的 LaSalle 1927成為第一款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量產汽車,併成為整個汽車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汽車。

↑那個年代的鍋一樣大頭燈,路燈都不多見的年代燈一定得又多又大

↑威利斯二戰時期的美國威利斯吉普。吉普這個名字就是從這款車開始叫起來的。它是吉普車的鼻祖,之後生產的各款吉普車,都是從這款車發展而來的。該車裝用2211毫升發動機,最大功率44千瓦,車寬1.575米;車高1.83米,車重1040千克,4缸4驅。沒有側門,只是兩個圓弧形的缺口,是為了使士兵上下車方便,可以很快的投入戰鬥。美國的巴頓將軍非常喜歡威利斯,他將自己的威利斯指揮車安裝上了一個大喇叭,好讓路人為他讓路,他也經常乘坐著威利斯吉普到處視察他的軍隊。美國威利斯、德國大眾桶車、蘇聯嘎斯,各種戰爭片常客

↑嘎斯69由前蘇聯高爾基汽車廠1954年生產的吉普車。轉彎半徑為6米,採用4輪驅動,自重為1525公斤,乘員5人,發動機為前置四衝程水冷汽油機,最高時速為90公里/小時,變速箱為手動3檔同步,蝸桿滾輪式轉向器,前後鼓式制動器。前後懸掛為整體橋鋼板彈簧。冷戰“鋼鐵洪流”中誕生的嘎斯-69,粗獷引擎蓋下跳動著2.1升直列四缸心臟,八孔進氣格柵映照著中蘇蜜月期的軍工榮光。北京212吉普就是用它作為母本逆向研發的

↑初代路虎衛士路虎衛士源自1948年韋爾斯兄弟設計的第一輛路虎,在最初的20多年中,它是代表路虎品牌的唯一車型。隨著車型系列不斷豐富,路虎公司的“攬勝”(Range Rover)和“發現”(Discovery)相繼推出,路虎的車型系列不斷豐富,這一基本型號在1990年被正式命名為“衛士”(Defender),也表明了它在軍隊中的廣泛應用。最初,路虎衛士主要面向農場、林業、礦山、軍警等使用者,由於它的堅固可靠和優秀的越野效能,逐漸博得了很多越野愛好者的青睞。廂式框架構成梯形底盤,上面安裝的鋁製車身重量輕而且堅固,不會生鏽,加上可靠、強勁的機械式差速鎖,從而適合長期在惡劣的環境中使用。

↑Rolls-Royce Silver Ghost“Ghost”源於1907年一個美麗的名字:Silver Ghost,是勞斯萊斯品牌對於自己一百年之前一代名車的致敬。它被設計成比幻影更小、“more measured, more realistic car” ,旨在為勞斯萊斯車型提供更多的選擇。1913年,在穿越一段約231,279公里最艱難的山區,圓滿完成阿爾卑斯實驗之旅後,以出色的舒適性和可靠性被評論家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汽車”,此後被勞斯萊斯所引用。

↑克萊斯勒Town&Country1948年的克萊斯勒Town&Country。Town&Country直接翻譯就是“城鄉結合部”,其實這款車在二戰前就生產了,但那時候產量特別少,大概只有1000臺左右。戰爭結束後,克萊斯勒在1946年就迫不及待地把這車重新推向美國市場。這次實拍的這臺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用了大量的木頭材質,把木頭和金屬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看起來既復古又獨特,簡直是汽車工業史上的一股清流。

↑克萊斯勒300C克萊斯勒300C在1957年的設計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這款車以其獨特的“火箭車”造型而聞名,車頭和車尾都顯得非常修長,而軸距則相對較短。車尾的大折角設計使得它看起來非常醒目。第一代300C搭載了一臺300馬力的HEMI V8發動機,為駕駛者提供了卓越的駕駛體驗。克萊斯勒一直以豪華與效能的完美結合為人們所稱道,而300型系列正是其在50年代的代表作。每年都會有一個英文字母來代表這一系列,1957年的字母是“C”。這一年的車型不僅在外觀上獨具匠心,其效能也令人印象深刻。u1s1行人被這個車創一下真的可怕

Giulia Sprint GTA阿爾法羅密歐基於Giulietta車型推出了Giulia,決定以之為基石探尋賽車運動的根源。這款車型在戰後Giulietta的基礎上經過徹底改良而成,以其輕盈的體重和卓越的效能而聞名,甚至被貝爾託讚譽為Sprint GT Coupe這款由喬治亞羅命名的車型,果然名不虛傳。它搭載了五速手動變速箱、高效能直列四缸發動機,並配備了四輪盤式制動器,每一項配置都彰顯了其卓越的賽車效能。正是這樣的精心設計,讓Sprint GT在結束模型生涯十餘年後,依然吸引著世界各地記者的目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效能驅動系統透過緊湊而穩固的底盤設計,為駕駛者帶來了超越尋常的駕駛體驗。兩門Coupe車型天生就適合賽車運動,在義大利的山谷間迎風馳騁如魚得水,它無疑成為阿爾法羅密歐Autodelta賽車運動的開端傳奇設計師Carlo Chiti不僅打造了Autodelta這一汽車品牌,更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引領阿爾法·羅密歐走向賽車領域的巔峰。在法拉利汽車公司短暫工作後,他重返阿爾法·羅密歐,並目睹了法拉利的精湛製造工藝。1961年,菲爾·希爾正是駕駛著這樣的賽車取得了輝煌勝利。基於Sprint GT的車身,Giulia Sprint GTA “A”在1965年阿姆斯特丹汽車展上驚豔亮相。

四葉草Quadrifoglio Verde標誌正是對高效能版本的獨特標識。這一綠色的四葉草印在醒目的白色三角形上,若車身顏色為紅色,則與義大利國旗的顏色相得益彰。

寶馬Isetta300上世紀50年代初期,寶馬還沒有完全走出二戰後的蕭條,市場對於轎車的需求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上升姿態,而相比之下,寶馬摩托車的產量恢復更為理想。但是能為人們遮風擋雨的汽車才是今後市場所真正的需求,一款經濟實惠的小車才是最適合寶馬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自義大利Isomoto公司的Isetta成為了寶馬的理想選擇。經過一翻談判,寶馬最終購得了Isetta的名稱所有權和生產所需的工具,1955年,寶馬Isetta正式推出!Isetta是一款十分特別的小車,你完全不能把它和其它任何一款寶馬車聯絡在一起。圓圓的車身就像一隻雞蛋扣在4個車輪上,前開門的設計更是該車最大的亮點。加上生產成本低,售價便宜,Isetta很快成為普通工薪階層消費者的理想選擇。上市的當年就銷售了接近13000輛,這在當時的德國就是一個奇蹟。Iestta憑藉著其市場表現為寶馬走出戰後陰影提供了很大的支援。在Iestta近7年的生產中,寶馬共推出了250cc、300cc兩個排量的車型。250cc和300cc車型的發動機來自於寶馬摩托車的單缸發動機,功率為9kW和10kW。該車的最高速度能達到85公里/小時,而油耗僅僅約為3.8升/百公里,這與當時和其他的寶馬車型相比,是相當低的油耗水平。對於寶馬來說,因為Isetta的車門只有一個,在車身製造方面的成本可以相應降低。另外由於車底有兩條橫向的中間軸,於是懸掛可以使用獨立懸掛。在車輪的使用上,雖然採用三輪的設計也許可以更便宜,但是卻不如四輪來得穩,如果後輪僅僅只有一個,也許會令司機相當緊張,於是Isetta使用四個輪子,後輪的兩個輪子的距離靠得較近。

梅塞施密特 KR200梅塞施密特的前身為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廠(Bayerische Flugzeugwerke AG,簡稱BFW)。 1916年2月MAN股份公司和幾家銀行買下了當時業績不佳的奧托飛機制造廠(Otto-Flugzeugwerke),將其改名成巴伐利亞飛機公司。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故,BFW立即投入飛機制造的工作,為普魯士和巴伐利亞開發戰機。因為戰敗國的身份,不得不告別藍天,轉而投身民用汽車的生產。1956年設計師Fend Flitzer本是一名飛機工程師,二戰結束後梅塞施密特公司被禁止製造航空器。 Fend Flitzer便有了設計生產汽車的想法,這一“不務正業”的行為,成就了一代經典。其實這款車最早的車型名字為KR175,KR200在1955年取代它,在KR175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鳥山明大師的經典之作《七龍珠》中,這款車曾悄然登場,或許很多讀者已經忘記了這一幕。當孫悟空第一次離世,前往閻王殿的途中,那位忙碌的小職員駕駛的,正是這輛梅塞施密特 KR200。它不僅是一輛車,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以及漫畫中一個微小卻有趣的細節。

最後彩蛋躺在鎮館之寶前刷抖音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