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幾年,裁員潮就要輪到中產了

文|黛西

1. 一覺醒來,飯碗沒了
家裡沒斷網的姐妹們,應該都知道DeepSeek了,一個把美國科技圈和美股攪得雞飛狗跳的中國AI,真的給中國科技上大分了!
很多人拿它跟ChatGPT放一塊,PK各種維度的資料,說實話我用ChatGPT兩年了,直觀感受是不分伯仲,不過DeepSeek在懟人這條賽道上,絕對是一騎絕塵!😂
我加的一個公號博主交流群,好多人在群裡喊,飯碗要保不住了!要失業了!
想起2021年夏天,我寫了一篇關於“AI搶白領飯碗”的文章,當時還有人說我“危言聳聽”,“一驚一乍”,沒想到我還是太樂觀了,“未來”已經提前來了。
春節那會兒,一個德國老同事發訊息給我拜年,順便聊起了我之前做實習的部門market intelligence(市場情報部)。
聽著神神叨叨的,其實就是在網際網路上,蒐集競爭者和上下游的各種新品,然後做成情報,做成報告推送給全公司的產品部。
老同事告訴我,大約一年前,部門撤了,只留了一個人,其他人的工作完全被AI接管了。
我清楚記得,那個部門原本有5個同事,都是典型的高知中產。

2. 不久的未來,哪些飯碗保不住了?
“AI搶中產飯碗”的例子就在身邊,這兩天我也在想幾個問題——
按照這個發展趨勢,哪些人的飯碗,接下來會很危險了?
今天就站在AI的肩膀上,聊5毛錢這個話題吧。
等再過三年回頭讀這篇,看看是“夠超前”還是“一驚一乍”。
辦公室裡的“流水線”崗
我在2021年的文章裡引用了一個預測說,AI時代,首當其衝的是辦公室白領。
高度依賴規則、流程清晰、重複性強的工作,本質就是在辦公室的“流水線”上“擰螺絲”,最容易被AI取代。
這類工作有一個共同特點:可編碼。
而AI最擅長的就是編碼和解碼,它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幾個人的工作,不會喊累,不會煩躁,不會抱怨加班,頂多就是伺服器繁忙,讓你等等再來。
比如做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等等工作,以前全靠人力搜,一行行錄入,啃著手指甲蓋硬著頭皮分析,現在AI幾秒鐘就能全部搞定。
前面提到我實習過的部門,做的就是這類工作,現在AI可以24小時不間斷爬取資料,效率比人高太多了。

辦公室裡的“算命先生”

我剛畢業的時候,從初級崗金融分析開始做。
聽ex同事說,以前兩個analysts的工作,現在一個人就能做,被AI“降本增效”了。
按說這種工作需要有專業知識打底,需要動腦子分析,並不是簡單的辦公室“流水線”工作,為什麼也會被取代?
因為歸根結底,初級分析崗整體搞的所謂的“分析”和“預測”,本質上就是一堆固定的因果邏輯和數學模型,套用就完了!
得出來的結果呢,要儘量用模糊化的表達說出來,就跟星座運程似的,撞機率也能蒙對幾次。
以前我們同事就自黑說,這個班上得,跟算命的沒兩樣!
只要把背後的邏輯和模型投餵給AI,它們分分鐘就學會了,分析預測起來比人類算命的,不是,人類分析師快上百倍。
而且AI不會犯低階錯誤。
我一個同事以前做預測分析,原始資料點錯了個小數點,結果整份報告方向完全跑偏,全部門陪他加班到後半夜。這種“手抖”的錯誤,交給AI就不用擔心。

不只是金融分析工作,AI也開始整頓法律行業了。
ChatGPT已經給我打了一年多的工,當我的初級法律助手,把合同翻譯成人話,分析條款內容,初步查詢漏洞風險,這之後,我再交給師做review。
儘管沒法完全替代律師,但幫我減少了諮詢律師的費用。
凡是流程標準化、可模式化計算、可邏輯推理的工作,AI都能幹,而且幹得更好更高效。

模式化的“假創作”

以前我們都覺得,創意類工作高度依賴人類的靈感和勞動,AI應該幹不了。
但現在發現,AI可以能自動生成海報、寫文案、起slogan,甚至音樂都能按照你想要的大師風格復刻。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自媒體小編突然有了危機感。
因為90%以上的編輯,基本上只會按照模板流程化寫作,高度依賴“借鑑”別人的內容,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新穎的觀點,被AI取代是遲早的。
不是說AI會取代整個創意行業,而是會取代那些只會“模式化創作”的人。
儘管AI那麼會寫作文,我依然相信圖文不死AI的文筆再好,也取代不了人的獨立思考和觀察視角,尤其是文字背後的那些真實的生命體驗。

程式設計師親手幹掉了自己飯碗?

現在AI寫程式碼的能力突飛猛進,最近剛刷到一個小學生,零程式設計基礎,讓Deepseek寫了個俄羅斯方塊的程式,直接就能在微信小程式裡執行。
評論裡很多人說,程式設計師做出了AI,然後親手幹掉了自己的飯碗。
我還是那個觀點,AI淘汰的不是某個行業,而是行業中的可模式化、可編碼的崗。
像俄羅斯方塊這種遊戲,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程式設計,它的程式碼大部分是按照固定模式寫的,相當於是程式設計屆的“流水線”工作,按部就班“擰螺絲釘”就行了。
這樣的程式設計,AI比人類程式設計師高效多了。
所以說,AI取代程式設計師,取代的只是初級程式設計師,如果只會把客戶需求簡單轉成能執行的程式,可能真的會有面臨失業的風險。
但那些可以設計技術架構,訓練AI模型,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程式設計師,未來會更加吃香,這些技能是AI目前無法輕易取代的。

簡單體力勞動&簡單生產工作

前面四類被搶飯碗的工作,都屬於腦力勞動,AI時代的一部分體力勞動場景,也會被顛覆。
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機器人,早就在廠子裡擰螺絲,組裝電路板了,安裝電池的誤差比人類還小。
據說它還能負重20公斤,在倉庫裡跑來跑去找東西,效率比人工快三倍,而且還能自動更新倉庫地圖,不需要人去吭哧吭哧錄入幾千個商品的位置了。
十年前,我參觀過一家德國做LED的工廠,從生產到裝箱,甚至是摺紙箱的過程,都是機器人完成的,偌大的工廠只有一名工人,他負責把燈泡裝箱,把箱子搬到地上,碼齊。
我當時問老闆,紙箱都是機器人折了,為啥裝箱子搬箱子不行?
他說你太小看人類手部的操作精度了,而且機器沒法處理一些突發情況,比如哪個箱子快塌了,工人一眼就能判斷,但機器人沒法隨機應變。
現在的機器人和AI結合,已經可以完成相當多的精細操作了,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迅速進步,甚至可以讓它們判斷處理突發狀況。

十年過去了,那個工廠裡唯一的人類崗,不知道還在不在。

寫到最後,我在想一個問題。
現在AI取代的是初級崗和一部分中產崗位,未來幾年,會不會就輪到了高階崗,然後接管全人類?人類的命運往哪走?
我不知道,我也挺迷茫的。
尤其是看到現在的AI,已經不只是一個效率工具,而是溝通上也在極力模仿人類的溫度,真的讓人有種細思極恐的感覺。
這大概就是“恐怖谷理論”說的,當機器人越來越像人,人類會對它的好感度上升,但相似度接近99%的時候,人類會感到不適,甚至恐懼。
它幾乎就是人,但又好像缺了點什麼。
這個“缺了點什麼”,就是人類那些非理性的、不完美的東西。
AI可以模仿共情你,但AI不會真正在乎你。
AI可以安慰你,但它自己不會真的因為你的痛苦而痛苦。
AI可以模仿後悔,但它不會半夜三更反覆折磨內耗自己。
而人類的情感,就是這些不完美的情感消耗,堆積成的。
這些情感消耗,對AI來說是“低效的能量浪費”,但對人類來說,它是生命本身。
AI會告訴你,一切問題皆有答案。
但人類會在思考問題後,對答案感到更加迷茫,覺得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好渺小,很難過,然後得出結論——
人不是為了“最優解”活著,人是為了“感受”和“體驗”活著。
這就是人的靈魂居所吧。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