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速財訊
2025年3月17日黃昏,香港商界傳奇人物、恆基兆業創始人李兆基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97歲。這位被尊稱為“四叔”的商界巨擘,以敏銳的商業嗅覺、獨到的經營策略和回饋社會的赤忱,書寫了一部跨越近一個世紀的“地產神話”。
據恆基兆業地產官網釋出的訊息,李兆基出殯儀式的舉行日期,一切等家族安排妥當後,將會另行公佈。
01
6歲學徒到亞洲股神
6歲開始學生意,15歲當掌櫃,20歲揣著1000港元獨闖香港,李兆基的傳奇,始於廣東順德的金銀世家。
他的父親李介甫經營的金鋪與銀號,是李兆基最早的商業學堂,他在這時就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機敏與魄力,在12歲時就已經會看金、化金、熔金。戰亂年代的貨幣崩盤,讓他悟透“實物才是保值最佳辦法”的道理,早早埋下了投身地產的伏筆。
圖源網路
50年代初,香港人口激增,李兆基敏銳的嗅到商機,在1958年與馮景禧、郭得勝等八人創立了永業公司。他一改香港整棟售樓的傳統,首創“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模式,讓普通市民也圓了購房夢。這一創舉如投石擊水,迅速改寫樓市規則。
1973年分家後,李兆基自立門戶,並在1976年創立恆基兆業。在這期間,香港樓市走向了低谷,但李兆基持續看好市場,反而低成本囤積了很多黃金地段土地,一時間成為香港最大的“地主”,隨著樓市回暖,恆基賺得“盆滿缽滿”。
這推動了恆基在1988年順利借殼上市,到了1996年,恆基市值已經飆到了1325億港元。在這一年,李兆基以1270億的身家,登上《福布斯》全球第四富豪,創下了華人最高的排名紀錄,成為亞洲首富。
商海浮沉七十載,除了問鼎亞洲首富,李兆基還縱橫資本市場,被譽為“亞洲股神”。
2004年,75歲的李兆基注資500億港元成立了兆基財經,僅僅三年時間,就將這筆資金翻倍至1200億港元,隨後他精準狙擊次貸危機,在日本股票中進行了審時度勢的精準操作,獨創出“一元變八元”的投資理論,先後投資中國網通、中國人壽、中石油等內地企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李兆基的發家傳奇,不僅在於財富增值,更在於其對市場規律的深刻洞察和逆週期操作的膽識,是華人商界的企業家典範。
02
與李嘉誠的較量
在香港商界風雲變幻的半個世紀裡,李兆基與李嘉誠的較量頗具看點。同年出生的“二李”,從攜手共創到分庭抗禮,每一次交鋒都折射出時代的巨浪。
在上世紀80年代,兩人曾交好,合作過“沙田第一城”,“中環半山豪宅”等專案,李兆基與李嘉誠的名字,甚至被鐫刻在中環半山豪宅“嘉兆臺”中,取自兩人名字各一字,見證著這段蜜月期。

圖源網路
不過在1993年,雙方開始了第一次較量——美麗華酒店大戰。
美麗華酒店是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著名企業家楊志雲創辦的,美麗華酒店不僅在中國香港有物業,還在美國等地方有物業,市值100多億元。
1993年,楊志雲去世後,楊家的後人準備賣掉公司,各自發展。
這個時候李嘉誠自然盯上了這個目標。不過李嘉誠當時是準備收購之後,重組美麗華。但楊志雲的兒子,也即當時執掌美麗華的楊秉正卻不願意祖業被分拆,於是找到了跟父親要好的李兆基。
楊秉正請求李兆基收購美麗華,提出了以主權換治權的條件——把美麗華賣給李兆基,但是依然保持美麗華的品牌,還有就是讓自己繼續管理美麗華。
李兆基沒有馬上表態,不久之後楊秉正的母親親自找到李兆基,他才正式答應楊家的請求。
李兆基跟李嘉誠的大戰一促即發。這時,楊秉正母親對外放出資訊,即使只有一半的價格,也願意賣給“四哥”李兆基。李嘉誠知道自己無望,於是就放棄了美麗華。這場收購戰持續數月,李嘉誠精心籌劃的收購計劃化為泡影,據估算損失超過150億港元。
此後,兩人之間更是爆發了一場“商戰”,這段故事還成為了港劇《創世紀》的原型。
1994年底,李兆基和李嘉誠在香港新界、馬鞍山均開發了大型樓盤,長實集團的名字叫海柏花園,恆基集團的名字叫新港城。
李嘉誠先發制人,以降價方式阻擊李兆基,而後雙方又經過兩輪激烈的價格戰,最終在李嘉誠連降兩次價後,李兆基對媒體表示不會再減價對撼,這一段商戰才就此告一段落。
但“二李”的較量並未終止,更被外界關注的就是兩人的首富頭銜。1996年,李兆基連續兩年蟬聯亞洲首富,不久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讓其資產縮水,李嘉誠卻因抄底歐洲,避開亞洲金融危機。於是,李兆基首富的位置,讓給了李嘉誠。
這一讓就是20多年,李嘉誠成為香港財富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常客。直到2018年,李兆基才以2150億的身家力壓李嘉誠,再度成為香港首富。
同為商界翹楚,“二李”相愛相殺大半生,兩人也都以異於常人的精力,在商場馳騁多年,直到耄耋之年。在2018年3月16日李嘉誠宣佈退休的一年後,李兆基也正式宣佈退休。
03
做慈善也要講究“效率”
在商場之外,李兆基是一名當之無愧的慈善家。
“1997年上高中,記得有個叫李兆基的香港人資助貴州幾百名高中學生,我當時拿了2000元,一直想寫封信感謝,但學校一直都沒有給我們詳細地址和聯絡方式。至今想來,仍有虧欠”,在社交媒體上,有網友講述了自己曾受惠於李兆基的成長往事。

圖源網路
早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李兆基就率先捐資180萬元擴建了順德華僑中學,為家鄉學子鋪就求學之路。此後數十年,他的教育捐贈版圖不斷擴充套件:1994年斥資5億港元興建香港新界首傢俬家醫院仁安醫院;2009年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各捐2億元,支援科技大樓與人文學苑建設,兩校的“李兆基樓”至今矗立,成為學術殿堂的象徵。
最讓外界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發生後的半個月內,李兆基先後捐款近6億元,創下記錄。
李兆基尤其關注底層教育公平。2005年,他發起“溫暖工程百萬農民培訓計劃”,投入3.3億元聯合政府資金,在內地培訓100萬農民富餘勞動力和1萬名鄉村醫生,幫助農民獲取謀生技能。

圖源網路
他說:“我是生意人,做慈善也是追求回報和效率,教育培養人才,一個培養十個,成功人才回饋社會,十個再培養一百個,無窮無盡,生生不息,回報和效率最大,因此最喜歡。”
這種理念體現在他對專案的精準選擇上——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皆關乎民生根本。堅持“錢要花在刀刃上”,捐贈的每一棟樓、每一所醫院,都經過周密規劃;每一筆農民培訓資金,都要求“看得見成效”。
04
生命的最後五年
2019年退休後,李兆基將市值超5000億港元的恆基兆業交棒次子李家誠,並安排長子李家傑負責內地業務,完成香港四大家族中最平穩的代際交替。至2020年,他徹底退出新鴻基地產董事局,僅保留恆基兆業名譽職務。
此後,李兆基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專注於休養。家族為其在家中設立專業醫療室,安排三班倒看護團隊及醫生24小時監護。
雖然已經遠離商場,但李兆基的慈善事業並未停歇。
2023年內地洪災時,李兆基透過其基金會向受災地區捐款2000萬元,延續了他一貫的慈善傳統。
2023年11月,港媒拍攝到他坐在輪椅上由護工簇擁出行的畫面,顯示其行動已需完全依賴他人協助。
2024年,他將私人持有的香港山頂白加道豪宅(年租金估值2560萬港元)捐作公益用途,完成了人生最後一場“土地交易”。這一舉動被視作其公益事業的收官之作。
現在,這位辦公室吃盒飯、穿舊西裝的千億富豪已經遠去,他用一生詮釋了“勤儉立業”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傳奇的故事終有尾聲,香江的潮聲裡,立起的是一盞不滅的燈。
參考資料:
《92歲李兆基宣佈隱退,揭秘李嘉誠“死對頭”的地產往事》地產風雲界
《香港歷史上五大商戰》商業評說
《與李嘉誠“相愛相殺”一生 “香港巴菲特”李兆基終隱退》中國房地產報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