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下場空襲伊朗,鼓勵了以色列人,他們狂傲的認為以色列與阿拉伯遜尼派國家新型軍事—宗教—政治聯盟“亞伯拉罕體系”正在成型,全球猶太人需要新的集體抉擇。下面是以色列媒體的觀點,發上來僅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以色列空襲伊朗#中東局勢#伊核談判#亞伯拉罕軸心 #遜尼派
美以聯手打擊伊朗:一次徹底重塑中東格局的戰爭
在短短兩週時間裡,中東局勢劇烈重塑。一場原本被認為只是以色列單方面的軍事打擊,迅速演變為美國與以色列的正式聯手,掀開了一個新的地區權力格局,也讓全球猶太人不得不面對歷史性的身份挑戰。
以色列主動出擊,美國隨即跟進
一切始於以色列的突然軍事行動。在事先周密籌劃下,超過200架以色列戰機突入伊朗領空,對伊朗境內超過100個重要軍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涵蓋無人機工廠、導彈發射井、核濃縮設施、雷達站等核心設施。更重要的是,至少20名伊朗高階軍方指揮官被定點清除,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侯賽因•薩拉米與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巴蓋裡。
緊接著,美軍出動重型B-2轟炸機,對伊朗三個核心核設施展開空襲,摧毀了部分最具威脅性的深層核目標。美國首次以實際軍事行動直接與以色列並肩作戰,雙方多年盟友關係首次實質性轉化為實戰中的軍事同盟。
表面分歧實為戰略誤導
在正式出手前,外界一度解讀出美以關係存在隔閡。媒體充斥著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的矛盾、華盛頓對以色列軍事冒進行動有所保留的言論。實際上,這正是一次有意設計的戰略迷霧。利用媒體關注外交口水戰的同時,美以雙方已在暗中完成戰術部署調整。表面隔閡反成掩護,掩藏了背後更深層次的協調準備。
這種誤導不只是表演,而是精心安排的地緣政治謀略。透過虛構外交分歧,實際上為軍事聯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視窗。
"亞伯拉罕教義"浮現:中東新軍事同盟成型
此次聯合作戰不僅延續了以色列早期的"貝京主義"(堅決阻止敵對國家獲得核武能力),更成為所謂"亞伯拉罕教義"的首次軍事呈現。即美以聯手,與遜尼派主要國家形成事實上的新軍事-政治-宗教軸心。
特朗普任內簽署的《亞伯拉罕協議》如今看似不再只是象徵性的外交成果,而成為一場區域新秩序的鋪墊。此次打擊伊朗的背後,向沙特、阿聯酋、巴林、約旦、埃及等阿拉伯盟友釋放了重要訊號:當以色列出手,它可以單獨行動;而當以色列領導,這已是一場集體防禦體系的聯動演練。
美國的實際參戰,使得原本模糊的區域協調首次公開化。原本僅限外交與經貿合作的"亞伯拉罕聯盟",如今第一次以明確的軍事協作投射其安全版圖。
新一代"隱性反猶"正在崛起
然而,這場戰爭的升級也讓全球猶太人社群承受著新的道德與安全壓力。自哈馬斯去年突襲以色列後,歐美的反猶暴力事件持續飆升。美國境內反猶事件同比暴增361%。隨著美軍實際參戰,反猶情緒無疑將進一步升級。
過去猶太社群往往因以色列政策而成為輿論抨擊物件;如今,他們還將被指責為美國軍事介入的幕後推手。"猶太人拖美國捲入戰爭"這種歷史上的陰謀論,在新一代右翼民粹浪潮中被以更隱晦、更具傳播力的方式重新包裝擴散。
當代反猶主義正在呈現新的傳播邏輯。塔克•卡爾森、坎迪斯•歐文斯、亞歷克斯•瓊斯等右翼意見領袖正成為這種話術的擴音器。他們拋棄了過去直白極端口號,改以"冷靜理性"的政治分析口吻,借社交媒體演算法傳播影響更廣泛人群:
-
"猶太復國主義控制美國外交"
-
"猶太人把美國拖入又一場中東戰爭"
-
"這不是美國人的戰爭,這是猶太人的戰爭"
這些話術正悄然塑造一種以反對以色列干預、反對美國軍事消耗為藉口的新型反猶話語體系。
全球猶太人需要新的集體抉擇
伴隨美以正式軍事結盟成形,全球猶太社群也正在面對一個必須作出的身份選擇:
當以色列擁有了不容置疑的強大戰略主動權,並且帶動西方超級大國直接出手時,全球散居的猶太人還能否簡單劃清界限說“這與我無關”?
1948年以色列建國讓猶太民族實現了國家主權。而如今,這份主權也意味著全球猶太人必須共同承擔起其政治後果。過去可以說“那只是以色列的事”,未來這種撇清的空間正在快速消失。面對全球愈發複雜的民族與政治認同危機,猶太社群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是旁觀者,還是全球猶太權力版圖的共同參與者與承擔者。
歷史性轉折已至,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在這場美以聯手打擊伊朗的軍事行動背後,中東地區新的軍事與政治秩序正迅速成型。而對於以色列而言,它已不僅僅是中東的孤膽玩家,而正在變身為某種新的西方安全框架的關鍵節點。
全球猶太社群的未來角色與輿論環境,也將在這場戰爭開啟的新階段中經歷深遠考驗。迷霧已散,聯盟已成。真正的歷史考驗,才剛剛開始。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