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新經典
大齡,文科生,有gap year,無正式工作經驗……
放在現在,可以說是debuff疊滿的“當代求職狠人”。
同樣是這身配置,放在幾十年前,情況會有所不同嗎?
好像並沒有好到哪裡去。
不過,當時那位debuff疊滿的“文科生”,最終還是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很熱愛這份工作,幹得也還不錯——如果把兩座奧斯卡金像獎、首位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等榮譽當作“工作成果”的話。
這位年輕人,就是電影大師黑澤明。
而這位文科生的成長自述《蛤蟆的油》,或許可以給正在各個十字路口迷茫的我們一些新思路。
就是長了一個文科腦
還要硬逼自己學理科嗎?
黑澤明確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科腦。
就像黑澤明在《蛤蟆的油》中所回憶的那樣:“無論從哪方面說,我都屬於文科系統。舉例說,我連阿拉伯數字都寫得不合規範,彷彿是花體字;我不會開汽車,連操作普通的照相機、給打火機上油也不會。我兒子說,我掛電話的神態,簡直就像個黑猩猩。”

而他的文科天賦,從小學時期就開始顯現了。
小學一二年級時,黑澤明因智力發育遲緩跟不上課程,被老師同學嘲笑。但在三年級的一次美術課上,黑澤明展現出了渾然天成的美術天賦,美術老師對黑澤明的畫讚不絕口。
從那以後,“小明”就愛上了畫畫,甚至因此,其他科目的成績也很快提高了。小學畢業時,小明同學已經是成績名列前茅、戴著班長徽、進行畢業致辭的學生代表了。

黑澤明畫的分鏡手稿
中學時,黑澤明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天賦也逐漸顯露。為了滿足旺盛的讀書欲,黑澤明上下學的路上都在看書(不安全也不護眼!朋友們不要效仿哦~)。因為閱讀量大,黑澤明的作文總是寫得很好,其中一篇作文被語文老師誇讚為那所中學創立以來最好的文章。
也是因為幸運,黑澤明在小學和中學時代都遇到了鼓勵和支援他發展天性的老師。這個時期的黑澤明,一直都在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領域裡盡情生長著。

中學畢業時,黑澤明選擇了美術道路。
選文還是選理呢?
對於這個問題,黑澤明用自己的選擇給出的答案是:選擇那個你擅長且喜歡的事。對於黑澤明來說,從小學三年級的那堂美術課開始,他就深刻領悟到了一件事:做擅長的事就會開心、自信,而有了自信之後,才能一點點開啟自己的人生。
18歲時的夢想未必能成功
但做過的事都不會白費
18歲的黑澤明崇拜塞尚和梵高,想做一名自由畫家,甚至認為讀美術學院是一條彎路。在父親的要求下,他還是報考了美術學院,但不幸落榜了。

從此,為成為一名畫家而努力的黑澤明,如他所記敘的那樣:“貪婪地往頭腦裡灌輸美術、文學、戲劇、音樂和電影方面的知識。為了自己有個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
但黑澤明的自由畫家之路並不順利,他先是在動盪的社會局勢下參與了幾年左翼運動,後又在繪畫上進入了瓶頸期,他被別人的風格吞沒,怎麼都找不到自己的風格。漸漸地,黑澤明竟討厭起繪畫來:“那畫的俗氣使我對自己心生憎惡,逐漸喪失了對自己才能的信心,把繪畫看作痛苦了。”

那時的黑澤明不得不承認,他沒有成為畫家的才能,也無法靠繪畫生存下去。
明明喜歡,卻相看兩厭,明明有天賦,卻走入了死衚衕。18歲時最純粹的夢想,似乎總是會重重地撞上現實的厚牆。
黑澤明開始考慮做點別的工作,那時的他,26歲、沒有讀過大學、待業8年、沒有任何正式工作經驗……他甚至想“隨便什麼工作都可以”。
但沒過多久,黑澤明就被P·C·L電影製片廠錄取了。

或許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一切又看起來太幸運。因為我們都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
但回看黑澤明前二十多年的經歷就會發現,除了這個機遇本身,其他一切都像安排好的一樣,早就指向了這條道路。他經年累月在文學、美術、電影、戲劇、音樂上投注的熱愛,他在畫家道路上的摸索,甚至他在晃盪歲月裡見證的世情,似乎都是為了這個機會在做準備。
夢碎不一定意味著失敗,也不意味著對天賦宣判死刑。稍微轉一下身,或許就會發現那條更適合你的道路。18歲時的夢想不一定會成功,但請相信,所有做過的事都不會白費。
有工作機會就試試
萬一喜歡呢?
剛收到P·C·L電影製片廠的錄取通知時,黑澤明並不是很想入職。
那時的他對電影業一無所知,面試時還和麵試官鬧了些不愉快。
正在黑澤明猶豫不決時,他的父親推了他一把:“如果不願意幹下去,隨時都可辭掉。但是幹什麼都能獲得一種經驗,幹一個月也好,幹一星期也行,還是去試試吧。”
讓黑澤明怎麼也沒想到的是,他很快就愛上了這份工作。他被分配到了山本嘉次郎導演的攝製組,這裡氣氛愉快,更重要的是,黑澤明在這裡找到了才華的歸處。

在《蛤蟆的油》中,黑澤明是這樣形容在P·C·L製片廠的那段時光的:總是沒有時間睡覺,但每天都心情舒暢、充實。
黑澤明全身心地投入進了這份工作之中:為了寫好劇本,只要這一天不需要通宵拍片,就會在睡前寫兩三頁劇本;副導演時期,為了鑽研剪輯,他經常把剪輯室的膠片翻個底朝天……
就像他在一次採訪中所說的:“因為有趣,才會努力,因為努力,才益發有趣。” 這幾乎就是對黑澤明電影生涯的一句寫照。他維持著對電影的熱情,一直拍到八十多歲。

是的,待業8年,那個文科生去拍電影了。
或者換句話說,那個文科生,終於得以投身於他熱愛的事業中去了。
無疑,他是一個極為幸運的人,而且沒有辜負這份幸運。
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無法參照其命運,也無須對照他的成就。只是,讀過《蛤蟆的油》之後,似乎拋卻許多糾葛與雜思,再度復活了潛藏在內心的純真願望:尊重自己的天性,愉快地居於其中,發展它,享受它,並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嫋嫋夕陽情》海報
黑澤明在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嫋嫋夕陽情》中借角色之口,講出了自己過完這一生後仍然堅信的幸福法門:
“你們可找一些真正喜歡的東西,
找一些你們能夠銘記的東西。
當你們找到後,
你們要努力地把它銘記於心。
那時,若你要得到這寶藏,
定要經過一番努力的。
若你們用心地鑽研,
這會成為你們的終生職業。
那是你們真正的寶藏。”
祝我們,都得到這真正的寶藏。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