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關注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15歲的男孩吃完荔枝後,突發頭暈、心慌、出冷汗等症狀,被緊急送往醫院後,確診為“荔枝病”。
事實上,這樣的事件並非個例,每到各種水果扎堆上市的夏天,類似新聞便會頻頻出現。
大熱天裡,咬一口爆汁的荔枝、啃上一塊冰冰涼涼的西瓜,那種感覺實在讓人難以拒絕。
但是,在享受水果的甜蜜時,咱們往往忽略了它們也有可能變成“健康刺客”。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和大家說說“夏天吃水果”可能踩到的“雷”,給同學們提個醒。
尤其是家裡有娃的同學,一定要來看看,畢竟他們是消耗水果的主力軍,但腸胃又不如咱們大人,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問題。
說到吃水果“踩雷”,相信很多同學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些肉眼可見的 “坑”。
比如買到沒熟透的芒果,咬一口又酸又澀;剝開楊梅發現小白蟲在蠕動,瞬間食慾全無。
這些 “翻車現場” 雖然鬧心,但至少還能提前發現,事實上,真正讓人防不勝防的 “甜蜜陷阱”,往往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不是果子表面的瑕疵,而是那些吃下去才發作的健康隱患。
① 荔枝
古人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果肉紅潤飽滿、口感清甜多汁的荔枝,是從古火到今的水果“頂流”,讓無數人慾罷不能。
最近,《長安的荔枝》熱映,又一次帶火了它。

但這份甜蜜的背後,卻也隱藏著危機——荔枝病。

有研究發現,荔枝中含有兩種天然毒素:次甘氨酸A和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
它們會抑制正常的脂肪氧化和糖異生,加劇夜間空腹期的低血糖,破壞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從而導致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和暴發性腦病發作。
2017年9月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一則述評文章,將荔枝病確認為“荔枝相關的急性低血糖腦病”

未成熟荔枝中,“有害物質”的含量明顯高於成熟果實,食用未成熟的荔枝風險更高。

當我們過量食用荔枝(尤其是未成熟荔枝)時,就有患上荔枝病的風險。
頭暈、心慌、出冷汗只是初期的信號,如果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陷入昏迷,危及生命。
② 西瓜
夏日炎炎,有什麼能比來一塊冰爽清甜的西瓜更舒服的呢?

雖然西瓜可以幫助補充人體因出汗流失的水分、糖分,還利尿,祛除體內溼氣,卻也有著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因為身材比較“敦實”——單個西瓜重量通常在5-10斤,果肉含水量高達90%以上,這使得它在儲存和食用時更需謹慎。
不能被恰當儲存的西瓜,會直接變成細菌的溫床,滋生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

冰西瓜拿出來直接吃,就像是在給腸胃 "澆冰水",孩子們腸胃黏膜嬌嫩,突然受到低溫刺激,極易引起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導致腹痛、腹瀉。

③ 杏&李子
俗話說:“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雖然這話聽著有些誇張,卻蘊含著老祖宗們樸素的飲食智慧。
酸中帶甜的杏和李子,一口一個剛剛好,等咱們反應過來時,往往已經好幾個下肚了。

如此一來,便會給腸胃埋下一顆 “炸彈”。
這是因為,杏和李子中富含果酸和檸檬酸,對胃黏膜有著天然的刺激性。

尤其是在空腹狀態下,酸性物質直接作用於胃黏膜表面,如同給胃黏膜塗上了一層 “刺激劑”。
想象一下,我們的胃就像一個柔軟的氣球,果酸和檸檬酸就像尖銳的小刺,不斷地刺向氣球,氣球會覺得難受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當杏和李子吃多時,我們就會出現胃部灼燒、脹氣、反酸等各種不適情況。
④ 榴蓮
榴蓮,堅硬的鎧甲下藏著綿密香甜的果肉,愛它的人,會沉迷於其醇厚綿密的香甜,隔三差五就要採購,和全家人一起分享。

哪怕每位家庭成員只分食一瓣,也躲不過它高熱量的 “甜蜜攻勢”。

榴蓮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28.3克/100克,比一小碗米飯還要多。
當它們進入人體後,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強的消化能力才能被完全分解吸收(脂肪需要轉化為小分子,糖分需要分解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如果過量食用,腸胃就像一個不堪重負的工人,無法正常完成消化任務,從而導致消化不良。

⑤ 山竹
被譽為 “水果皇后”的山竹,受到了很多甜食愛好者的喜愛,是熱帶水果中的“高人氣選手”。

從山竹所包含的營養成分來看,它其實是有些“名不副實”的。
每100克山竹中,維生素C含量僅有1.2毫克,約為橙子的 1/30,鉀含量僅有48毫克,不到香蕉的1/5。

雖然營養並不突出,山竹的糖含量和熱量卻不算低。
每100克山竹就有18克碳水化合物,熱量足足72千卡,除了會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還會讓人一不小心就“熱量超支”,被肉肉找上門。

如果同學們(或是家中的娃)正在控制體重,山竹可就得悠著點吃了。
瞭解了這些水果背後的 “陷阱”,大家是不是有些擔心再也不能愉快地享受水果了?
彆著急,只要掌握正確的“開啟方式”,我們依然可以在夏日裡盡享水果帶來的美味與健康。
① 把控食用量,享受適量甜蜜
細心的同學可能發現了,很多水果之所以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主要是因為咱們沒有管住嘴。
究竟每天吃多少水果才合適?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議,200~350克是成人應當注意的紅線。

具體到每種水果,差不多就是10-17顆荔枝、兩小塊西瓜,2-4個山竹、4-12個杏、榴蓮一小瓣(具體數量還得根據果子的大小確定)。
這裡要和大家特別強調一下,指南說的200~350克是全天總量,可不是每種水果單獨吃這麼多。

另外,孩子的代謝要比我們差很多,一定要根據他們的年齡來是適當減少攝入量:
-
嬰兒(7-12個月)每天25-100克
-
幼兒(13-24個月)每天50-150克水果
-
學齡前(2-3歲)每天100-200克
-
學齡前(4-5歲)每天100-250克
② 選對時間,減少身體負擔
吃水果的時間也很有講究,兩餐之間是吃水果的黃金時段。
比如上午10點左右,經過一上午的工作學習,身體能量有所消耗。
這時候吃個水果,既能補充能量,又能為身體提供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讓我們活力滿滿。

相反,飯後馬上吃水果就不是個好主意,這時候胃裡已經充滿了食物,水果無法及時消化,容易在胃裡發酵,導致胃脹、胃痛等不適。
③ 正確清洗儲存,才能守護健康
清洗水果不能 "一刀切",根據種類選對方法,才能洗掉髒東西又不破壞營養。
比如草莓、葡萄這樣比較容易藏汙納垢的水果,不摘果蒂清洗會比摘掉果蒂洗更加乾淨;
一項關於不同清洗方式對草莓樣品中農殘影響的實驗顯示,摘掉草莓蒂和不摘掉草莓蒂在去除農殘方面有著明顯區別


桃子、楊梅易生蟲,可以用鹽水浸泡半小時左右,讓藏匿的果蠅幼蟲自動爬出;

處理西瓜、哈密瓜這樣的帶皮瓜類,不僅需要把瓜皮洗乾淨,還得把案板、刀具也提前消毒……

儲存水果時,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要求。
像蘋果、梨這樣有外皮保護的水果,直接放進冰箱冷藏室即可。
但是,果肉會直接暴露的水果,特別是每年都會“惹事”的西瓜,咱們要格外小心。
吃不完的西瓜,切開後要及時覆上保鮮膜(要使用正規保鮮膜),放進冰箱。

關於儲存方法,同學們可以謹記這幾個原則:
1.室溫最多隻能放置4小時
2.冷藏不超過48小時食用
3.冰箱裡的西瓜拿出來吃時,可以先將表面約1釐米的部分切除
③ 和果切、果乾、果汁飲料 say no
街邊果切雖然看起來方便又誘人,但實際上存在很多衛生問題。

水果不削皮,刀具案板不乾淨,攤主不認真洗手、沒有佩戴一次性口罩等,都可能導致果切被細菌汙染。
而且,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果切是用什麼原材料製作的,存放了多久,水果變質的風險很高。
很多果切是店家用部分腐爛的水果加工而成

相關研究表明,水果部分爛了或者長黴以後,整個水果的微生物汙染程度都會變得很高

還有果乾和飲料,它們也並不能替代新鮮水果。
果乾在製作過程中,經過晾曬、烘乾等工序,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大量流失,糖分富集,熱量卻能增加好幾倍;

更不要說製作過程中會額外新增糖、油、鹽等成分,這都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

水果飲料同樣如此,不僅營養成分難及新鮮水果,各種新增劑也讓人防不勝防。

水果變成果汁的過程中,能夠清理腸道、促進腸蠕動的膳食纖維幾乎都會消失,緩解便秘的功效會大打折扣。
為了追求口感,很多果汁中往往會新增香精和防腐劑,長期大量攝入可能加重肝臟代謝負擔,尤其不利於孩子的發育。
小*超市中某款果汁飲料的配料表

最後,還要和大家強調的是,雖然夏日水果“陷阱”多,咱們該吃還得吃。
想要既做快樂的 “水果腦袋” ,又能精準避開雷區,只需記住這十二字口訣:
參考資料
1 楊月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第6版),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 陳美霞,陳學森,慈志娟,史作安.杏果實糖酸組成及其不同發育階段的變化,2006
3 沈青龍,張冷思,侯莉莉,戚宇.不同清洗方式對草莓中去除農藥殘留的影響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
4 梁科,王懿,李斌,黃紫茵,石松.黴變水果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汙染情況分析,2021
5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人民衛生出版社
6 高糖水果荔枝吃多了會引發低血糖?專家提醒:“荔枝病”很兇險,北京青年報
7 這種水果很貴,雖然好吃但營養價值一般,熱量還很高……,科普中國
8 高熱量食物慢吸收的原因是什麼,小荷醫典
也許你還想看看
【好好說話拉高孩子的認知上限】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上次和同事聊到水果,當媽的做法真的是一樣一樣的。她說:“她給兒子削蘋果,果肉給娃吃,自己啃點剩下的核”。我立馬“笑話”她:“那我比你強,我能吃到兩個核。哈哈。”
千萬別可憐我們,我們不是賣慘,也不是捨不得吃,只是單純懶。給孩子切芒果的時候,我們也是順便啃個果核、果皮,切橙子的時候,順帶吃個一兩片。
有沒有同款媽媽?留言區握個爪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