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封殺!特朗普下令禁止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現有6800名國際生被迫轉學!

特朗普政府於週四正式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標誌著白宮與該校之間持續博弈的嚴重升級。
美國國土安全部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哈佛大學不得再招收新的國際學生,現有國際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

圖源:X@harvardnews
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Kristi Noem)在社交平臺X上表示,政府已因哈佛“未能遵守法律”,撤銷了其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專案(SEVP)認證。
她寫道:“這應成為對全國所有大學與學術機構的警告。”
哈佛回應:這一決定“非法”
對此,哈佛大學在一份宣告中表示,該決定“非法”。
哈佛表示:“我們將全力維護哈佛接待國際學生和學者的能力——他們來自140多個國家,為大學和這個國家帶來了無法估量的貢獻。”
“我們正在迅速採取行動,為我們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提供指導和支援。這一報復性措施將對哈佛社群乃至整個國家造成嚴重傷害,也破壞了哈佛的學術與科研使命。”
圖源:Harvard University
特朗普政府的這一決定可能會影響到上萬名在哈佛學習的國際學生。
據校方資料顯示,哈佛大學在上一個學年共招收了近7,000名國際學生,佔其學生總數的27.2%。
根據哈佛大學的官方資料,每年約有500至800名加拿大學生和學者在哈佛學習或從事研究工作。
加拿大學生想要前往美國高校讀書,需要選擇有SEVP認證的學校,並且提供I-20表格,但不需要申請F-1學籤,持有護照即可入境美國。
這場爭議源於國土安全部長於4月16日發出的資訊請求信。信中要求哈佛大學提供可能與暴力或抗議活動有關的國際學生資訊,這些資訊可能會導致涉事學生被驅逐出境。
白宮方面曾要求哈佛在招聘、招生和教學政策上作出調整,以應對白宮指控的校園反猶主義問題。哈佛方面則回應稱,學校已經採取了多項措施應對反猶主義,並認為這些要求是企圖干預高校的“學術自由氛圍”。
部長諾姆在本週四致哈佛的最新信件中表示,學校遭受制裁是“哈佛未能遵守簡單的資訊報告要求”所導致的不幸結果。
她表示,如果哈佛在72小時內提交一批涉及國際學生的資訊資料,就可以恢復其招收外國學生的資格。最新要求包括:所有參與抗議或危險活動的國際學生的記錄,包括音訊和影片資料。

圖源:美國國土安全部
目前,政府已正式撤銷哈佛的“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專案”(SEVP)認證,該認證是高校為國際學生提供簽證和合法就讀資格的核心條件。
沒有國際學生的哈佛,不再是哈佛
此前,聯邦政府已凍結向這所常春藤名校發放的超過20億美元的撥款和合同資金
來自瑞典的大四學生利奧·格爾登(Leo Gerdén)表示,哈佛的許多國際學生“害怕發聲”,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因就讀哈佛而“成為了政治攻擊的靶子”。
這位主修經濟與政府學的學生還補充道:“目前在哈佛,所有學生簽證都處於風險之中,而特朗普政府的目標就是試圖分化我們。沒有國際學生的哈佛,就不再是哈佛了。如果這所大學無法繼續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對學校、學生和整個學術社群來說都將是極大的打擊。我們必須盡全力抗爭,確保這種情況不發生。”
訊息一齣,引爆網上熱評:
“好事,美國自斷雙臂別人才有機會。”
“”美國要完了。這次真正的玩完。”
“”哈佛完了,要變成區域性名校。”
“就衝這一條新聞,米帝的高等教育已玩兒完,人才將大批流入他國。我國必須把握機會,近水樓臺先得月,趕在其他國家之前大舉吸收米國高科技和其他重要領域的大學研究所的教職與研究人員!”
哈佛VS特朗普事件回顧
01
哈佛與特朗普政府徹底撕破臉
故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4月11日。
那天,特朗普政府“誤發”了一封電郵,向哈佛大學開出一份幾乎不可接受的“整改清單”:
全面關閉與多樣性、公平和包容(DEI)相關專案;
提交招生與招聘資料接受審查;
就“校園反猶”問題進行徹查;
邀請第三方調查“意識形態偏向”院系;
配合審計、立即報告。
否則,立即斷供。
哈佛拒絕讓步,一週後就將聯邦政府告上了法庭,指其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和《聯邦行政程式法》。
02
特朗普政府的回應?加碼制裁。
5月13日,美國教育部長Linda McMahon親自寫信,正式通知哈佛:“請不要再申請聯邦經費——因為你不會再收到任何一分錢。”
與此同時,白宮的“打擊反猶主義特別小組”也公開發布宣告,指控哈佛是“反猶、種族歧視與思想灌輸的溫床”,還甩出了一句極具殺傷力的話:
“哈佛已不配再拿納稅人的錢。”
隨後,美國政府宣佈再凍結4.5億美元撥款,並加速對哈佛研究專案的清退。
03
哈佛:對不起,我們不會閉嘴
面對步步緊逼,哈佛的態度從“審慎觀察”轉向“全面反擊”。
本週,哈佛在波士頓聯邦法院提交修正訴狀,不僅繼續控告聯邦政府非法凍結科研經費,還追加控訴:
白宮直接干預學術事務,違反大學獨立性;
教育部拒絕正常撥款程式,屬“政治性制裁”;
來自六個以上聯邦機構的“同步打壓”,具有明顯“組織性”;
白宮“反猶”指控失實,是政治工具而非事實調查。
哈佛特別強調,這些舉措將“嚴重破壞全球各地學生與學者的研究環境”,並“直接威脅美國高等教育的學術自由底線”。
04
哈佛校長的信:軟中帶硬,句句回懟
在法律動作之外,哈佛校長Alan M. Garber也在5月13日向教育部長回信,全文近3000字,語言剋制卻字字不讓:
“我們與政府有部分共識,例如打擊校園仇恨、鼓勵思想多元,但我們反對用行政權力干涉學術治理。”
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Alan Garber)
他指出,哈佛早已啟動反猶對策、提升思想多樣性,設立了多個相關學術專案。
但他也強調:
“我們不會出於對不實指控的恐懼,而放棄憲法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
最亮眼的一句話或許是這一句:
“哈佛既非共和黨,也非民主黨;它不是任何意識形態的附庸,也永遠不會成為任何政權的傳聲筒。”
這不是辭令,這是宣誓。
05
特朗普政府為何盯上哈佛?
事實上,哈佛只是特朗普政府與美國大學長期矛盾的一個爆發點。
特朗普一直對“自由派精英教育體系”心懷不滿,尤其是以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為代表的常春藤盟校。
此次打擊被廣泛視為一場帶有懲罰性質的“文化戰爭”:
哈佛在加沙衝突問題上未能“站隊明確”,遭指“縱容反猶”;
DEI政策被保守派視為“歧視白人和保守派”;
招生政策仍舊納入“種族考量”,與特朗普政策主張背道而馳;
教師結構左傾、研究方向“政治正確”被認為背叛“中立科研”。
白宮找到了抓手:撥款。
用財政控制來推動政治服從,是最直接也最粗暴的方式。
但也最危險。
因為一旦成功,今天是哈佛,明天可以是任何一所“不聽話的大學”。
結語:不是哈佛的戰爭,是美國大學的保衛戰
在外界看來,哈佛“不缺錢”。
53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聽上去確實可以“自負盈虧”。
但別忘了,聯邦撥款不僅是錢,更是一種制度認可與學術生態的組成部分。
一旦政府開始用撥款來獎懲“意識形態正確性”,美國大學賴以生存的自由制度將被連根動搖。
哈佛這次沒有選擇沉默,而是走向法庭。
這場官司,也許打的是4.5億美元的撥款,但真正爭奪的,是誰能決定——什麼才是“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END

靠譜英語——助你知世界,學英語!
給你帶來最新雙語國際趣聞時訊
出國必備英語知識和學習技巧
&育兒心得和留學資訊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內容對您有用
請幫忙點選“分享”“點贊”“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