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偉達(Nvidia)正押注機器人技術成為其下一個重要增長驅動力。這家全球最具價值的半導體公司正面臨核心人工智慧晶片製造業務日益加劇的競爭。
作為推動人工智慧熱潮的基礎設施領先者,英偉達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新一代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緊湊型計算機——Jetson Thor。
英偉達正努力將自己定位為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革命的領先平臺。公司提供從用於訓練人工智慧驅動機器人軟體的“全棧”解決方案,到機器人硬體所需晶片的全面支援。
英偉達機器人業務副總裁迪普·塔拉(Deepu Talla)告訴《金融時報》:“物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並表示他相信市場已經達到“臨界點”。
在進軍機器人技術的同時,英偉達在強大的人工智慧晶片領域正面臨來自競爭對手如AMD,以及雲計算巨頭如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的更大競爭,這些公司希望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
英偉達憑藉其人工智慧晶片的巨大需求,市值飆升至3萬億美元以上。作為“物理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者,英偉達正在幫助推動下一代機器人公司的成長。
今年2月,包括英偉達、微軟和OpenAI在內的多家公司參與了對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I的投資,其估值達26億美元。
儘管機器人技術目前仍是一個尚未帶來豐厚回報的新興領域,許多初創公司在擴充套件規模、降低成本和提高機器人產品精度方面面臨挑戰。
英偉達未單獨披露其機器人產品的銷售資料,但該業務目前在總收入中佔比相對較小。在2024財年第三季度,其總收入351億美元中,資料中心收入(包括需求旺盛的人工智慧GPU晶片)佔88%。
然而,塔拉表示,機器人市場的轉變由兩大技術突破驅動: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的爆發性發展,以及利用模擬環境訓練機器人基礎模型的能力。
後者尤其重要,因為它解決了機器人領域的“從模擬到現實的差距”(Sim-to-Real gap),確保在虛擬環境中訓練的機器人能夠有效地在現實世界中執行。
塔拉解釋說:“在過去12個月裡,這種差距已充分成熟,我們現在能夠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模擬環境中進行兩年前無法完成的實驗。我們為這些公司提供執行這些任務所需的平臺。”
塔拉於2013年加入英偉達,最初負責“Tegra”晶片的開發,這款晶片最初面向智慧手機市場。然而,公司迅速轉型,塔拉負責重新部署約3000名工程師專注於“人工智慧和自動化訓練(如用於車輛)”。這也催生了英偉達在2014年推出的Jetson機器人“核心”模組系列。
英偉達為機器人開發提供三階段的工具:用於訓練基礎模型的軟體(來自其DGX系統);在其Omniverse平臺中模擬現實世界環境的工具;以及作為機器人“核心”的硬體。
使用英偉達技術開發人形機器人的Apptronik公司,在今年12月宣佈與谷歌DeepMind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以改進其產品。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BCC的資料,全球機器人市場目前估值約為780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
目前,亞馬遜已在其美國的三個倉庫部署了英偉達的機器人模擬技術,豐田和波士頓動力也在使用英偉達的訓練軟體。
東北大學魯棒自治實驗室主任大衛·羅森(David Rosen)表示,機器人市場仍面臨重大挑戰,包括訓練模型以及驗證它們在實際部署中的安全性。
“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驗證機器學習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沒有非常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在機器人領域。這是該領域中的一個主要開放性科學問題。”羅森說道。
來源:
[1] Nvidia bets on robotics to drive future growth, https://www.ft.com/content/7c3dafa8-ffb9-4ca8-b677-ab3cc2afbdcb
歡迎掃碼加群參與討論

———END——–
我們相信認知能夠跨越階層,
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科技、資本和商業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