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Pixabay
撰文 | 李珊珊
01
一篇曾引發了軒然大波的論文終於被撤回了。
被撤回的文章是去年11月發表在《國際氫能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IJHE)上的一篇Origin of the distinct site occupations of H atom in hcp Ti and Zr/Hf。文章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胡青苗等7人。
IJHE是國際氫能協會的會刊,雜誌由愛思唯爾集團出版,成立於1976年,有近50年曆史。根據其官網的資料,該雜誌目前的影響因子為8.1。所有的一切都顯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正經的學術期刊上的學術論文。
然而,在文章引言的結尾處,一句話刺痛了全球各地的科學家——
As strongly requested by the reviewers, here we cite some references [35-47] although they are completely irrelevant to the present work.
(應審稿人的強烈要求,我們在此引用了這些參考文獻[35-47],儘管它們與本文完全無關。)
一時間,這篇“揭竿而起”,把審稿人的無理要求“掛”在網上的論文引發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活在審稿人拒稿陰影下的研究者們的共鳴。相關截圖傳遍了各個科研社群,甚至《新科學家》雜誌都在報道寫道“我們沒有勇氣在論文中反擊,但我們就會盡職盡責,查閱所有 13 個參考資料……看看自己能否識別出那位匿名的同行評審員”。
在歐美知名的Reddit社群,有人寫道:“這是很常見的。作者對此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審稿人)是該領域的大人物,編輯不會反對,甚至有時候,他們也會這樣做”。也有人在提到:“我敢打賭,作者一定是假設編輯會看到這段話,然後告訴審稿人,不許強迫作者引用垃圾引文,再把這段文字刪掉。然而實際情況是,編輯沒有仔細重讀,這段文字就被留了下來……以一種讓審稿人感到尷尬的方式。”
這種猜測幾乎是對的,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篇論文經歷過3輪審稿,第一輪修稿時作者拒絕引用這13篇無關參考文獻,並透過多種方式聯絡編輯,報告兩名審稿人的不當行為,要求更換審稿人,但沒有得到回覆。第二輪審稿意見中,審稿人堅持讓作者引用這些無關參考文獻。因此,作者在論文中加上了那段“玩笑話”。出乎意料的是,編輯和審稿人都沒有注意到那段不該出現的文字,第三輪審稿意見中,兩個審稿人一致同意發表這篇論文。
而今,文章發表5個月,並已收穫了兩個引用,編輯部終於釋出了正式的撤稿宣告。宣告(見下圖)中指出:“編輯部在此澄清,作者在此事中並無過錯,其聲譽和貢獻不應受到質疑。我們向作者和期刊讀者致以誠摯的歉意”;而那位要求插入引文的審稿人將被“立即從期刊(審稿人)資料庫中刪除,以確保他們將來不再參與論文審閱”。

撤稿宣告截圖
02
編輯部道歉,審稿人除名,論文撤稿,作者也同意撤回。文章會重新投稿,重走一遍同行評議程式,且因為這篇文章並非OA,沒有版面費,整個處理過程甚至不需要涉及到版面費的減免。然而,這次事件的背後,以期刊和審稿人為核心的學術出版體系,以及以影響因子為標杆的學術評價體系,其中的一些系統性風險,卻並非這種簡單處置可以解決的。
當評審員要求一個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一篇參考文獻時,拒絕是很困難的,因為,你會有被故意拒稿的風險。
早在2023年,《國際氫能雜誌》便曾有因作者不肯在參考文獻列表中列入足夠的該刊過往文獻而拒稿的記錄。當時,學術偵探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自己的推特上掛出了該雜誌的拒稿信,其拒稿理由提到:“雖然該研究屬於我們的關注範圍,但在引用的 150 篇參考文獻中,只有 4 篇引用了 本刊發表的過往論文……”
對於這次審稿人要求加入13篇不相關的文獻的情況,一位前期刊編輯告訴《知識分子》,在愛思唯爾這樣的規範的大型出版集團,期刊編輯的參與度很高,通常審稿人的意見由期刊編輯轉發給作者,所以,“審稿人要求加入參考文獻的情況,編輯會看到,但因為一個編輯需要處理的文章太多,很多編輯對此並不會特別在意”。
一個難題在於,引文是否應該被加入,非專業人士很難高效地做出判斷。一位年輕科學家告訴《知識分子》,“我以前在論文投稿過程中,也會遇到審稿人提到一兩篇密切相關文獻,可供參考討論,無論這文獻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的,我們都非常樂意引用,這是對他人工作的尊重。我作為審稿人時,如果我的工作確實和在審的稿件密切相關,被作者忽視,我也會在審稿意見中提出來。(只要相關),我覺得這不屬於不當引用要求。”
為了應對這種引文操縱的難題,2019年,愛思唯爾曾對其旗下的審稿人展開調查,發現5.5萬名同行評審員中,有500多名(佔比不到1%)審稿人的文章總是在他們所評審的論文中被引用。愛思唯爾對此的應對是,繼續調查這些引用,看他們是否涉及“審稿人要求作者引用其論文,以換取對其論文的正面評價”。根據當時報道,這次調查後,愛思唯爾將部分審稿人從其審稿人名單中做了除名處理。
研究者熱愛被引用,因為被引用意味著學術影響力。而且,參考文獻不同於論文的正文部分,操控起來要方便得多,甚至已經有了相關的地下市場,在那裡,學術引用如同點選量一樣可以進行買賣。
不止一位科研人員向《知識分子》提到過自己收到的廣告郵件,“提示我們的論文有希望衝擊高被引論文,暗示他們可以進行引用操作。有的甚至直接說明可以付費協助讓論文成為高被引論文,或者讓作者成為科睿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等等”。
引用也關係著期刊的影響力,這使得期刊有了增加自己被引的動機,這便是《國際氫能雜誌》上次的拒稿事件的緣由。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中,分子便是引用數,增加引用,做大分子,有利於雜誌影響力的拔高”,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學術期刊編輯曾向知識分子解釋,他提到了一些相對擦邊的行為,在一些雜誌中,編輯或是編委甚至會被設立指標,每年需要保證一定量的引用數目。
如何識別這些引用?
一位文獻計量學資深專家告訴《知識分子》:“如果是自引,比如審稿人要求作者引用自己過往文章的情況,技術手段監測起來毫無難度。但對於另一種,一批人抱團互引,(也是論文工廠們慣用的手段),今天的大資料監測下,也是可以發現的,只是假陽性率較高,因為在某些小眾的領域,確實只有一小群科學家在關注並互像引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資料監測並不足夠。”據這位文獻計量學專家透露,利用資料監測防止抱團互引的嘗試,雖然有個別出版商在進行了,“但目前尚在實驗中”。
03
回到本次論文的撤稿,胡青苗告訴《知識分子》:“期刊的處理還算是合適的。畢竟這篇論文沒有經過正常的、專業的同行評審,因此,我們也第一時間同意撤稿重投。”
撤稿之外,對審稿人的除名會在一個什麼範圍,也是個問題。
“出版商們通常有一個系統供編輯去為某類主題的論文尋找合適的審稿人,在這個系統中,有違規記錄的審稿人會有特殊標記,編輯們便不會再找這些有不良記錄的審稿人了。”一位專門從事期刊資料庫系統的專家告訴《知識分子》,但他同樣提到:“出版商們通常不會分享自己的系統”,這也就意味著,這位被愛思唯爾除名了的審稿人,仍然可以在其他出版機構進行論文審稿。
然而,那位越界了的審稿人究竟是誰?對此人的“除名”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範圍?以及,如何避免這類的情況再次發生?我們郵件諮詢了《國際氫能雜誌》,並沒有收到回覆。
對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注意到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材料學領域期刊Matter的主編Steve Craford在今年年初發表的一篇社論中曾寫道:“我們呼籲審稿人,請不要強迫他人引用自己的論文。作為作者,請不要為了‘討好’期刊編輯而隨意改動引文。”
作為一個更為實用的建議,Steve Craford寫道:“評估一篇稿件時,如果發現一些重要的參考文獻缺失,無論是您自己的還是其他研究者的工作,是有必要在審稿意見中提及的。但我們仍然建議,請簡要解釋要求作者新增引用的原因。”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319924043957
[2]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4/09/irrelevant-citations-journal-hydrogen-energy-elsevier-retraction/
[3]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6435181-100-is-this-the-pettiest-it-is-possible-to-be-in-an-academic-article/?_ptid=%7Bkpdx%7DAAAAw_rQrunzhAoKcmJhNGYxWmNwZRIQbTlzNDF4azZ6YW81NTFydxoMRVhGNVRHNjdMVUs5IiUxODIycWU4MGQ0LTAwMDAzNWlzNGJrNDJtcTNwMXV2dTlldDFrKhtzaG93VGVtcGxhdGVZNTJHQlVNNFpCS1QxMTIwAToMT1RDTzJDNlc2NEhGQg1PVFZGN0w1MFBKQ1NHUhJ2LYUA8Bo3dHI3a2Jra3laDzE3Mi4yMzMuMTU2LjE0NGIDZG1jaPGKosAGcBJ4BA
[4]https://cen.acs.org/policy/publishing/Elsevier-journal-under-fire-for-rejecting-paper/101/web/2023/02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