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正在以潮玩的形式攻佔年輕人

最近有個說法挺火的,那就是第一批看《哪吒2》的人已經財富自由了。
比如有人剛看了《哪吒2》後預感這電影會爆火,提早佈局光線傳媒。從2月5日開始,光線傳媒的股價連續8個交易日上漲,其中5天更是達到了20%的漲停。
但是光線傳媒的股價很快就坐上了過山車。
但要說真理財,那還得第一批買哪吒金鐲的人。
南京一位95後李女士五年前購買的《哪吒1》聯名金鐲,每克價格從400元飆升至800元,收益翻倍。她說:“相當於白撿一個金鐲子。”
這背後,體現出的是黃金在年輕人心中地位的提升。
據《中國黃金珠寶消費調查白皮書》顯示,國內76%的金店消費者年齡在25-35歲。
在這波黃金投資熱潮中,年輕人的表現格外亮眼。曾經被股票、基金 “按在地上摩擦” 的他們,如今在黃金投資領域成功 “逆襲”,穩穩佔據 C 位。
不難看出,“中國 Z 世代消費者越來越多地投資‘金豆’” ,這種狀如藥丸、每個僅重約一克的小金豆,在 Z 世代中尤其受歡迎,每月購買一顆金豆已經成為一種新潮流。
這些裝在亞克力罐中的金色顆粒,正在取代父輩保險櫃裡的金條,成為“可觸控的餘額寶”。
不僅如此,淘寶上的足金手機貼片銷量超20萬片,主要消費群體為00-95後女生。
當年輕人開始用一杯奶茶約等於0.1克黃金(按500元/克計算)的“奶茶換算公式”約束消費慾望時,另一邊,年輕人正在從老年人手中接過時代的接力棒,逐漸成為買黃金的主力。
《2024年輕人生活方式及營銷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在京東上,2024年好運蓮蓮、財神、招財貓、柿柿如意、木魚擺件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倍、5.1倍、4.4倍、4.2倍、3.9倍;沉香木、金絲楠、檀香手串成交額同比增長59%、42%、38%。” 
開啟小紅書,#攢金豆#話題有2.4億次瀏覽,被稱為最颯理財方式,發薪日定投金豆,如同每月向賽博財神繳納香火錢。
因此,年輕人用黃金重構了一套“電子燒香式理財觀”:既要在虛擬世界敲木魚攢功德,又要在現實世界囤金豆抗通脹。
兩者的共性在於:用可量化的“數字增長”消解不可控的風險。
在抖音,不知多少人開始高呼自己覺醒了黃金血脈,過去被嫌棄老土的黃金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大家的掌中寶。
從精緻小巧的金飾,到復古韻味的古法金,到定期入手小金,再到“打金熱”的再度興起,Z世代的黃金消費觀愈發多元。
黃金,這個歷史上最古老的硬通貨,正在經歷一場從祛魅到返魅的轉變。
在傳統觀念中,黃金被視為硬通貨,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然而,在現代經濟環境下,黃金的避險功能似乎正在減弱。美聯儲加息週期中,黃金真實收益率常跑不贏國債(例如2024年美債收益率一度突破5%)。世界黃金協會資料顯示,黃金年均波動率高達15%,遠超傳統“避險資產”定義)。
這屆年輕人,開始用玄學邏輯重構黃金的價值。
情緒容器:“這是三麗鷗的hello kitty、這是‘時來運轉’符、這是‘公主請發財’,這些一起買的,下單實付還不到一百塊。”
小紅書上很多人信奉:“幾杯奶茶錢能消費起的情緒價值,就不能按金價來算。”
瀋陽一位25歲中學教師,過去三年從購買金飾轉向投資金條。2024年6月以383元/克購入金條,半年後金價漲至425元/克,收益率達11%。在她看來:“黃金是唯一能讓我同時獲得安全感和多巴胺的東西。”
在年輕人眼中,黃金不僅僅是一種投資工具,更是一種情緒的寄託。
他們將攢金豆視為“金融版功德箱”:每月投入幾百元,既是理財,更是心理按摩。金豆被賦予“抗焦慮顆粒”屬性,每攢一顆都是對996生活的無聲抗議。
小紅書使用者@雪餅多多金 聽說右手中指戴金能發財,食指戴金改善社交, 曬出滿手金戒配文:“年輕人主打一個聽勸,就是聽不得招財二字”。
還有人分享自己戴上金幣手鍊後,運氣爆棚,麻將局上一路狂殺,出去吃個飯,隨手一抽就是免單。
這戴的哪裡是金子,是演算法時代的護身符。
社交貨幣:還有很多年輕人曬出玻璃瓶中的金豆陣,配文“富時當首飾,窮時當盤纏”,收穫點讚的同時完成階級身份表演。黃金的消費場景正在從“保值”轉向“社交貨幣”,年輕人用黃金錶達個性、傳遞情緒,甚至完成身份認同。
周大福甚至專門為年輕人推出了奧特曼聯名款金飾,老鳳祥推出的“賽博敦煌”系列,更是將實體金飾與NFT結合,穿戴裝置可觸發AR特效,黃金完成了從“價值儲存”到“精神裝置”的驚險一躍。
當黃金成為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通用介面,Z世代正在創造新的價值評估體系:克重×純度×IP附加值=新時代硬通貨。
黃金也完成了從“避險工具”到“情緒手辦”的物種進化,成為量化寬鬆時代的精神圖騰。
而從社會心理學視角來看,金本位思維復甦,本質是對數字貨幣祛魅的反彈。當比特幣因馬斯克一條推特暴跌時,年輕人發現“摸得著的黃金才是元宇宙的物理伺服器”。
從文化人類學隱喻角度來看,其中蘊含著多層面的意義。
一方面,這是年輕人對演算法統治的勇敢對抗。
在 AI 精準預測消費偏好、量化基金操縱市場的時代,親手掂量金條的重量,成為人類保留“決策實感”的原始儀式,讓他們在科技洪流中,依然能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掌控。
地緣政治與代際博弈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特朗普新政下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張,大國博弈日益加劇,為黃金投資注入了全新的敘事內涵。2024 年 11 月中國央行增持黃金,被視為對美元霸權的一種隱性抗議。
而年輕人則以更微觀的方式參與這場博弈,他們將黃金貼紙貼在手機或護照封面上,或是在社交媒體用金豆數量換算生活成本,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全球金融格局的關注與態度。
國潮復興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古法黃金工藝申遺成功,故宮聯名金飾熱賣,年輕人藉此用黃金重建文化認同,在全球化出現波折的當下,尋找屬於東方的價值錨點,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當美聯儲用加息對抗通脹時,年輕人卻在用囤金對抗意義通脹——他們將千年黃金玩成了最潮的金融手辦,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完成了一場賽博朋克式的價值返祖。
當金價走勢圖成了新時代的籤文,或許我們該意識到:
對抗不確定性的終極法器,從來不在K線裡,
設計/視覺:Lvv
最快10秒入住,華住會還給打工人“沉默的自由”
馬斯克正在用AI橫掃美國封資修和百年吸血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