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 // 電影 // 放映 // 課程
紀錄片《行者》將於7月13日播出,本片以中國傳統美學的寫意影像基調,鏡頭追隨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著名金石鑑藏家梁章凱的行者足跡。
紀錄片《行者》預告片
跟著梁先生“取經”去
——《行者》導演創作手記 王莉莉
拍攝梁章凱先生——這位用四十年的步履在金石世界裡“鐫刻”傳奇的鑑藏大家,於我們這群金石門外漢,不啻於一場朝聖。我們的藝術指導許繼鋒老師以“西天取經”作喻,我們這群尚未配妥劍的年輕人,就這麼跌跌撞撞,懵懂著闖入這場文化“苦”旅中。
要拍好一位“行者”的故事,毋庸置疑,從“行萬里路”開始。

從福州出發,一路尋道,一路弘法
2022年9月1日,《行者》的第一次拍攝,從福州開啟。這是主角梁章凱先生的故鄉,人生的起筆處。隨後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跟隨梁先生的腳步,從北京嘉德拍賣場的鎏金燈影,到杭州西泠印社的苔痕階綠;從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匆匆那年,到中國香港街頭的人潮湧動;從東京的喧囂,到新幹線窗外富士山雪頂的驚鴻一瞥,最終抵達京都庭院的幽深裡……

一面是雷厲風行 一面是心細如髮
這位名副其實的“行者”,腳下生風,我們這群扛著機器一路追的95後們,常常是氣喘吁吁,只捕捉到個衣袂飄飄。而梁先生那用腳步丈量的物理版圖,也慢慢在我們心中構建一幅他的精神地圖。
他的“行萬里路”,不止地理上的挪移,更是在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從容擺渡——鑑藏藝術的“殿堂”、商業拍賣的“江湖”、學術研究的“廟堂”……梁先生如一枚閒章,自在鈐印其間。

用腳步閱讀跨越時空的文化淵源,用心梳理中日金石文化師承脈絡
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行者?
藝術指導許繼鋒老師,曾給出一個妙喻:梁先生啊,是西天取經那五位行者的“合體”——有唐僧那份誠心,孫悟空那身本事,八戒那股子樂呵勁兒,沙僧的踏實,還有白龍馬的低調。
真要看懂他,得從他那件隨身的寶貝行囊瞧起。眼尖的觀眾會發現,梁先生總拎個半舊的黑提包,不起眼,可這包裡乾坤大:裝得下價值連城的古印原拓,也塞得進給年輕同事解饞的小零嘴兒。這份“反差”,透著可愛,也像極了他的收藏哲學——“投資是別人喜歡的,收藏一定是自己喜歡。”
是的,雅俗同“包”,冷暖自知。不過,比印章更壓手的“行李”,是他包裡所收集的那一摞摞厚厚的資料紙,沉甸甸的,包容著上下五千年,是獨屬於梁先生的時間拓片。

六旬老伯拍攝時的全黑裝扮
取經途中,許老師又點了一筆:“《西遊記》是單向的西行,而梁先生的求法是雙向的互證。”摸索著,他又丟擲了有關行者的靈魂三問——緣何藏家?何為鑑藏?又何以鑑藏?
緣何藏家?我們把鏡頭聚焦東京“榮豐齋”。看日本人推崇吳昌碩那份近乎神聖的虔誠,聽梁先生回憶那一刻“骨子裡的東西被喚醒”,我們心頭一亮:梁先生的“東渡”不是離鄉,而是一把鑰匙,把他從小在福州畫室裡耳濡目染的“文化DNA”給激活了。“東渡”也不是出走,而是更深地“發現”自己是誰。
在日本田端車站,梁先生回憶小林鬥盦那句“因為你在,我第一次踏入田端”。我們突然懂了:藏家之路的起點,是“遇見”。遇見喚醒自己的文化磁場,遇見點化自己的前輩,遇見那些命中註定的石頭與刻痕。許老師的“緣何”,答案就在一場場電光火石般的“遇見”裡。

梁章凱先生的鑑藏分享,自是手眼心最貼近的一種感悟
而何為鑑藏?梁先生身上有兩種氣象:一是對“虛素”缺口死磕、案頭苦“行”;另一種是捐出畢生珍藏給西泠、給美院時的那份雲淡風輕,是編撰《然犀室印集》、搞“雅集品鑑”分享原拓時的熱忱,這更是另一種高階的“行”。
許老師點出古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精髓。“行”是傾力“得”之,而“藏”的最高境界,不是捂著掖著,是“舍”——藏於博物館學校等公器間,藏於莘莘學子的心頭上,藏於公諸同好的血脈裡。許老師的“何為”,答案在“用行舍藏”的辯證修行裡,如印泥滲入宣紙,有痕無聲。

▲ 總能在大家熟視無睹處有精到見解
又何以鑑藏?在超群畫室,聽梁先生笑談給許江院長當模特的糗事,追憶父親免費授徒的深情厚誼、編撰《閩畫史稿》的拓荒精神;在壽山村,看他憂心著壽山石脈的未來;在尚古書屋,聽他和年輕石雕藝術家陳為新聊“五獅戲珠”的創新。許江院長的採訪裡,說梁先生“待人誠懇,樂於助人,走路都像他爸”。
他何以成為這樣的鑑藏家?或許,他首先是個被“福州”這把刻刀,深深雕琢過的人。鑑藏的格局、氣度、使命感,源頭在此。這或許,也正是許老師所說的雙向互證:走遍世界,最終是為了更深刻地“回來”,印證並反哺塑造自己的根。

▲ 許江先生深情回憶在福州的日子,併為《行者》題寫片名
一部紀錄片,最終還是要落回影像的呈現上。那麼如何在影像裡構建“行者姿態”呢?
明線是人的“行走”。梁先生的腳步,實實在在地踏在地上。我們用“鉤子”串起他的路:尋訪河井仙郎舊址、破解“虛素”印章之謎……帶點尋寶的懸疑味兒。也有印石的“行走”,拍“為五斗米折腰”印章時,我們用微距鏡頭凝視印面紋路,交織拍賣現場的快切鏡頭,讓石頭“行走”在時間與價值的激流中,得意地講述附著於己身的傳奇。
暗線則是心靈深處的“遠征”。每當梁先生凝視一方印石,那眼神如一把鋒利刻刀,深深鑿入印石的肌理,我們便知道,他的整個心神已經跋涉在這方寸天地的幽微之境裡,沉潛入與先賢對話的意趣裡。面對這些靈魂“行走”的關鍵幀,我們刻意放慢節奏,留足讓情緒和氛圍沉澱迴響的空間,追隨他遠征的心靈腳步。

博物館拍攝中
《行者》一路,我們也紮紮實實地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了一回真經。梁章凱先生用他的一生行走,為我們破譯了“行者”的終極密碼:它不在終點,而在“出發–迴歸–再出發”的迴圈裡;不在獨佔,而在“得之–研之–舍之–傳之”的流轉中。
《行者》的最後一條素材,定格於大阪關西機場:梁先生提著他那隻標誌性的大黑提包,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窗外,飛機正緩緩滑行。一聲“Cut”剛落,他的電話又響了,新的線索已經在召喚。只見他整理行裝,身影旋即匯入人潮,奔赴下一程。
這說走就走的背影,不正是“行者”最鮮活的註腳麼?【全文完】

紀錄片《行者》主人公梁章凱,福建福州市人,著名收藏家、鑑賞家。西泠印社理事,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等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民間藝術博物館特聘顧問,日本鑑古印社顧問。編著有《吳昌碩金石書畫集》《虞山印宗-趙古泥印存》《然犀室印集》《小林鬥盦先生遺墨選》等專著和原拓印譜。粱章愷先生出生丹青世家。其父梁桂元先生為閩籍知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著述無數,桃李天下,許江、尉曉榕等著名藝術家為其高足。

《行者》第一集「藏家」,以梁章凱追尋金石大師吳昌碩所留存的精神印記為行走線索,回溯東渡求學,改變人生軌跡的往事,追索緣何藏家的人生歷程。浩蕩的大時代背景之中,梁章凱的金石人生壯闊展開。脈脈細流的鑑藏之路,綴入豐滿細節,性情人生栩栩而出。“西泠印社中人”迴歸故里的美談,觀照他推動篆刻藝術交流,以促文化傳燈續焰的精神。

《行者》第二集「行藏」,以梁章凱鑑藏事業和編書故事為行走線索,走進他的鑑藏人生,探尋何為鑑藏的金石精神。拍賣業崛起的三十年中,正是一個激流勇進的變革時代。梁章凱輾轉行走日本,北京,杭州,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各地,見證中國篆刻的第一場拍賣,歷經中國篆刻事業的蓬勃興起,平衡金石市場的快和金石鑑藏的慢。

《行者》第三集「家藏」,以梁章凱回饋故里的至誠行為為行走線索,叩問內心潛藏的原鄉情懷,追溯何以鑑藏的初心真意。故土山水潤澤心靈,豐厚蘊藉的家學淵源,滋養他靈慧成長,塑造他對藝術最原始的熱愛。梁父謙虛勤勉的文人文心,悄無聲息化進他淡泊溫潤的氣質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綿延當下鮮活行為,皆是有理有情。
《行者》播出資訊
金鷹紀實 7月13日 7月20日 7月27日 20:00
寧夏衛視 7月20日 7月27日 8月3日 22:00
星空國際 7月13日 7月20日 7月27日 19:30
星空中國 7月13日 7月20日 7月27日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