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趙是個純粹的Cityboy,每次去東京,他總是努力在朋友圈極力營造出來一種回家的感覺。“又來到了這家Tori Cho,這次的肩肉真的是一秒入魂”,對CAV EMPT、Descry ndant、Beams瞭解到如數家珍,每一個牌子,甚至每一個單品會出現在哪家店裡都必須瞭如指掌。
對他來說,叫他“高街男孩”是罵人的話。而真正符合日潮核心邏輯的誇獎一定要體現出那種簡約的精緻,告訴他說:“你穿得和我上回在原宿街頭看見的日本人一模一樣”,才能讓他毛孔舒張。

大多數日本留學生為了融入日本社會都做出過各種各樣的努力。我在東京語言學校的時候,最擅長裝日本人的大哥是這麼告訴我的:“優衣庫就是新時代的和服,你只要穿一身優衣庫,隨便帶頂帽子走在馬路上就有可能會收穫像個日本人的評價。“
“MUJI和優衣庫每年出新款的時候,你就照著模特的參考圖穿,保證是地地道道的日式風味。”
直到前兩天看見那張紅色蓋子放在紙巾上面的圖片。
小趙才突然意識過來,想讓人誤當成日本人,不需要那麼麻煩。


另一個角度,除了和服之外,讓人一眼就覺得是日本人的穿搭是“痛衣”。
穿這麼一身走在馬路上,哪怕是一副明顯的鬼佬長相,被日本人看見了都得懷疑一下自己的眼睛。




上次我街頭採訪了一個Y2k辣妹,她很困惑地問我,“為什麼其他人總說我們是二次元?我明明就不是二次元啊。”
但有人不管,你是亞比,你是二次元,你喜歡日本文化。
我沒好意思告訴她,潛臺詞其實是“我看你不順眼”。


越是原教旨主義的亞文化老逼登越愛解釋,中國的亞文化和日本青年文化之間的繼承關係,他們會告訴你“殺馬特在原宿叫視覺系,鬼火少年往前倒騰叫暴走族。”
其實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殺馬特學習的視覺系直接來自美國的華麗搖滾、暴走族早期的美學風格也和美式機車文化一脈相承。但日本作為戰敗國,毫無保留的接受,像是對主家的東西一樣。
再雜糅了大量的日系解構、日系搖滾、阿美咔嘰、J-hiphop,這些真正承載了當代日本風格的文化品構成亞洲現代文化生活的底色。
但真正崇尚上面那些風格的人,他們絕不會有“媚日”的困擾,最多大問題他們可能會被人嘲笑“你是不是美式男孩?”

爵士樂就是這個情況,學三盲鼠學得再好,別人也覺得你是美式音樂風格
可能你學的越像,你被當成日本人的可能性就越低。
這就像是你嫌《盜墓筆記》畫風媚日,但是你把頭像換成了鳥山明。



關鍵詞
文化
時候
日本人
讓人
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