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日本人有多難?

小趙是個純粹的Cityboy,每次去東京,他總是努力在朋友圈極力營造出來一種回家的感覺。“又來到了這家Tori Cho,這次的肩肉真的是一秒入魂”,對CAV EMPTDescry ndantBeams瞭解到如數家珍,每一個牌子,甚至每一個單品會出現在哪家店裡都必須瞭如指掌。
對他來說,叫他“高街男孩”是罵人的話。而真正符合日潮核心邏輯的誇獎一定要體現出那種簡約的精緻,告訴他說:“你穿得和我上回在原宿街頭看見的日本人一模一樣”,才能讓他毛孔舒張。
大多數日本留學生為了融入日本社會都做出過各種各樣的努力。我在東京語言學校的時候,最擅長裝日本人的大哥是這麼告訴我的:“優衣庫就是新時代的和服,你只要穿一身優衣庫,隨便帶頂帽子走在馬路上就有可能會收穫像個日本人的評價。“
“MUJI和優衣庫每年出新款的時候,你就照著模特的參考圖穿,保證是地地道道的日式風味。”
直到前兩天看見那張紅色蓋子放在紙巾上面的圖片。
小趙才突然意識過來,想讓人誤當成日本人,不需要那麼麻煩。
被當成日本人像是一個靈活的音量滑塊,這個滑塊的精髓在於越讓人看得不順眼,看起來越像日本人。
當你不看《戰狼》,不開BYD更不用華為的同時不支援RNG,玩《原神》是支援日式文化。
但假如你既看《戰狼》,又開BYD還用著華為的同時支援RNG,玩《原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大使!
想到這裡,以前那些為什麼穿著漢服卻被人當成和服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一個角度,除了和服之外,讓人一眼就覺得是日本人的穿搭是“痛衣”。
穿這麼一身走在馬路上,哪怕是一副明顯的鬼佬長相,被日本人看見了都得懷疑一下自己的眼睛。
甚至對一個人的厭惡決定了在你心目中他作為日本人的地位。
當你看他不順眼的時候他可能是日本路人,當他莫名其妙就成了萬人唾棄的物件的時候,這個人只能是日本天皇。
據考證,這張圖片最早出自2017年的一個知乎回答。純粹是P出來的圖,至於那個傳說中和他長得神似的軍國主義中尉,都是後來的事兒了。
還是那句老話,先看著不順眼然後才是日本人。
真正的矛盾在於我們永遠無法透過外表和氣質去分辨日本人、日企、日式風格。現代社會的滲透讓兩個國家之間的生活方方面面早已雜糅在一起,從時尚,到消費品,甚至是工業、服務業等等,想要一眼分出來兩國的差別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兒。
當然努力還是要有的,畢竟當你開始反對一切日式的時候,就沒有人在乎你是什麼了。
吹捧別的國家對現代文化的影響不是我們的目的,但事實就是這樣,不論在什麼領域,我們仍然是全球化的一份子。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想要剝離日本元素和日式文化來談當下中國的流行文化的來源,是一個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看似原生的亞洲流行文化都能溯源到原宿的街頭,覆蓋到日本全島,然後經由韓國臺灣,最後來到大陸。當這個東西終於以一個意料之外的速度普及並本土化內陸三線城市的時候,它很有可能就變成了國潮。
上次我街頭採訪了一個Y2k辣妹,她很困惑地問我,“為什麼其他人總說我們是二次元?我明明就不是二次元啊。”
但有人不管,你是亞比,你是二次元,你喜歡日本文化。
我沒好意思告訴她,潛臺詞其實是“我看你不順眼”。
但好訊息是,時代總是在往前發展的,當這種穿搭風格在抖音被吹捧一圈之後,評價會變成了什麼?
“你的多巴胺風格真好看。”
Xjapan在國內只被老炮們當作音樂性的談資是我至今為止想不通的問題,好像討論視覺系的美學風格是個很丟臉的事情一樣
越是原教旨主義的亞文化老逼登越愛解釋,中國的亞文化和日本青年文化之間的繼承關係,他們會告訴你“殺馬特在原宿叫視覺系,鬼火少年往前倒騰叫暴走族。”
其實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殺馬特學習的視覺系直接來自美國的華麗搖滾、暴走族早期的美學風格也和美式機車文化一脈相承。但日本作為戰敗國,毫無保留的接受,像是對主家的東西一樣。
再雜糅了大量的日系解構、日系搖滾、阿美咔嘰、J-hiphop,這些真正承載了當代日本風格的文化品構成亞洲現代文化生活的底色。
但真正崇尚上面那些風格的人,他們絕不會有“媚日”的困擾,最多大問題他們可能會被人嘲笑“你是不是美式男孩?”
爵士樂就是這個情況,學三盲鼠學得再好,別人也覺得你是美式音樂風格
可能你學的越像,你被當成日本人的可能性就越低。
這就像是你嫌《盜墓筆記》畫風媚日,但是你把頭像換成了鳥山明。
於是這個話題裡最委屈的一批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日本人自己。那些明明是日本本土企業之光的品牌,卻因為看著太順眼,一不小心被我們被當作反對媚日的工具,這找誰說理去。
撰文三f王編輯三f王設計3斤
 tel:17269398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