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上市民營醫院去年虧損!

2025.04.27
本文字數:1587,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截至4月26日,A股醫院板塊已披露2024年業績的12家公司中,就有6家出現虧損。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志吟
從去年以來,民營醫院市場洗牌加劇,一些醫院在退出市場,而已上市的民營醫院正在遭遇盈利壓力。
截至4月26日,A股醫院板塊已披露2024年業績的12家公司中,就有6家出現虧損,分別是ST中珠(600568.SH)、國際醫學(000516.SZ)、光正眼科(002524.SZ)、創新醫療(002173.SZ)、皓宸醫療(002622.SZ)、何氏眼科(301103.SZ),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虧損6.2億元、2.54億元、1.75億元、9395.4萬元、3769.09萬元、2739.82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六家中,有5家公司已連續兩年出現業績虧損。
對於2024年業績虧損,何氏眼科在年報中解釋稱,報告期內行業競爭加劇,同時受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影響,公司收入和毛利有所下降。
創新醫療也表示,受醫保結算政策調整的影響,下屬醫院的醫療服務收費水平與上年相比有所降低,導致醫療業務毛利率出現下滑。因此,雖然下屬醫院 2024年的門診量、住院量與上年相比均有所增長,但經營業績出現下滑。
近日,在中國大健康產業領軍人物千人大會暨第五屆博鰲大健康論壇上,美中嘉和醫學技術發展集團董事長、泰和誠控股CEO楊建宇表示,部分民營醫療機構收入中,醫保收入佔比超過七成,而DRG/DIP支付改革和高值耗材集採,讓醫院傳統盈利模式失靈,部分中小民營醫院未能及時適應這些改革,加上原來的管理粗放,使得成本控制困難,最終導致業績承壓,甚至出現虧損。
北京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東表示,其所在的醫院屬於綜合醫院,患者使用醫保支付的並不少,因此醫院難以脫離醫保結算,現在醫保支付改革下,醫院要拼的是誰的成本更低、誰的質量更好。
楊建宇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重疾患者增多,患者就醫需求多元化,另外,醫保控費的擠出效應,醫療技術持續進步,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商保覆蓋範圍擴大,又給民營醫療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但業內認為,目前的民營醫院正在告別規模粗放式擴張時代,進入精細化管理年代。
GE醫療中國副總裁、非公醫療業務總經理戴紅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15年前就聚焦非公市場,見證並參與了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和深刻變革,也更加理解非公醫療需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靠模式創新、技術突破、提升服務體驗來找到發展的機會,尤其是AI等數字化技術賦能醫療重構的時代,非公醫療要抓住時機提升臨床技術和服務水平,降本增效,推進智慧醫院建設。
GE醫療方面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正在利用在華國產創新與製造優勢,助推非公立醫療機構學科建設,比如在疼痛專科突破與建設方面,公司正與三甲醫院搭建深度合作橋樑,構建“人才輸送-學科共建-本地落地”的閉環機制,幫助非公醫療機構實現疼痛專科的標準化複製與規模化擴充套件。
全景醫學創始人、董事長楊環球表示,從公司過往在醫療行業十多年的探索經歷來看,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需要找到差異化優勢,公司定位的是從事疑難疾病方面診斷,這就要求公司在裝置、人才層面要有相應的匹配投入。“今年以來,我們計劃與GE醫療在一些核心城市打造影像創新中心,我們也希望能與裝置廠家之間‘碰撞’出一些火花,打造出一些滿足患者差異化需求的服務。”
國際醫學近日在與機構交流中表示,在醫療政策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 對公司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旗下醫療機構將在保持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透過精細化運營,調整業務結構、提升運營質效。同時,公司將依託自身擁有的醫療實力, 持續推進體檢、 醫美、 康復、 輔助生殖等特色專科業務板塊, 調整醫保業務和非醫保業務收入佔比,發揮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益補充作用。
微信編輯 | 雨林
推薦閱讀

多地宣佈發錢獎勵結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