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原子化生存催生了"擬態親密關係"需求。觀眾透過追蹤明星生活細節建構虛擬陪伴感,這種心理代償機制在Z世代尤為顯著。某研究顯示,18-25歲群體中65%認為關注明星動態比了解本地歷史更有歸屬感。與此同時,英雄敘事因缺乏互動性與日常性,難以嵌入當代人的情感圖譜。故宮博物院嘗試讓歷史人物"入駐"社交媒體的案例,恰恰證明了傳統敘事模式轉型的必要性。
這種關注失衡本質上是一場文化權力的再分配:當技術革命重構資訊傳播秩序,當物質豐裕催生精神消費升級,集體記憶的傳承方式必須完成從單向灌輸到參與共創的正規化轉變。解決之道不在於批判大眾趣味,而在於用符合時代語境的敘事方式,讓歷史真正"活"在當下。正如敦煌研究院透過數字供養人專案使千年壁畫重獲新生,英雄精神的傳承同樣需要找到與現代人對話的新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