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茅:教育如何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 2025-04-23 03:46 教育思想網 作者|文東茅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教育為什麼沒有明顯促進幸福? 如何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 原創|文東茅 來源|守望新教育 教育不是讓少數人獲得短暫的快樂,而應該讓每個人都受益,這才是教育的追求。 我們經常會講到許多與幸福相關的話題,所以我想讓大家思考幾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有多幸福?如何才能使自己未來更幸福?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反思教育在人生幸福中間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如果說我們的教育沒有促進人的幸福,那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意義感、價值感何在? 所以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教育為什麼沒有明顯促進幸福? 第二,如何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 因為我們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化,尤其義務教育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既然是義務教育,那麼就應該讓每個人都受益,而不能說讓少數人獲得短暫的快樂,這就是我們教育的追求。 這兩個問題我覺得堪稱“教育界的錢學森之問”,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都應該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 1 “空心病”的泛濫 在我以往的經歷中,我發現有很多家長或者很多老師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北,也有很多同學希望自己能進入北大清華。我在北大工作了20多年,加上學習的話都快30年了,接觸了北大很多的同學,發現北大大多數同學應該說還是比較幸福的,但是也有很多同學真的是很不幸。 有個北大高考狀元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在2020年暑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是一個真正的省狀元,上北大以後剛開始滿懷信心,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發現自己除了會做題,好像一無所長。既沒有文娛特長,也沒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創新能力,然後就覺得自己再沒有優越感了,也不知道到底將來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就開始抗拒學習,開始抑鬱了。 這種狀況其實挺普遍的。北大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徐凱文老師曾經創造了一個詞,叫做“空心病”。他發現北大大概有四成的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這其實就是價值觀的缺失,也就是說不知道自己將來想追求什麼,或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感覺到疲憊、孤獨、情緒差、存在感缺失,有時候覺得身心被掏空,甚至有自殺的傾向,其比例高達40%。 有很多同學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懸置了問題,當然也有些同學的空心病延續到了考上研究生或者保研之後。因為他可能開始不知道該幹什麼,就一心想保研,但保研之後再幹什麼就不知道了。問題不只是出現在北大清華這樣的中國名校,其實世界上其他的名校也有同樣的問題。 我這裡列了兩本書,一本叫做《失去靈魂的卓越》,是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寫的。還有一本書是耶魯教授安東尼·克龍曼寫的《教育的終結》,在書中他反思了大學生為什麼不再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也說明這樣的問題是全球的普遍現象。 2 幸福和哪些因素有關? 我們常說經濟的發展、社會地位的提升、科技的發達、自由的保障,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追求的方向。但恰恰這些東西,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它們一定會帶來幸福,卻沒有必然帶來幸福。 我這裡引用了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觀點,他對全世界關於影響幸福因素的研究做了彙總性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有很多因素與幸福相關,但是相關度各不相同。 1. 幸福的低相關因素 第一,年齡。我們經常跟小孩子說,“你長大了就更幸福了”,其實並不如此;很多人說退休就幸福了,其實也不見得。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幸福的和不幸福的人。 第二,性別。男女之間幸福的差異並沒有那麼顯著。 第三,教育。我們很驚訝地發現,教育和幸福是低相關。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越高,你讀了本科、讀了碩士、讀了博士,不見得就更幸福。或者說你所謂的受教育質量更高、上了名校,也不見得更幸福。這其實特別令我們反思。 第四,社會階層。社會地位越高、聲望越高、權勢越高的人不見得越幸福。有的老師覺得當校長就更幸福,當教育局長就更幸福。但校長會說:“我當年當班主任或當普通老師的時候還更幸福,因為當了校長以後更忙,壓力更大……” 第五,收入。大家都以為有錢就更幸福了,實際上研究表明,收入和幸福是低相關。我認為當一個人在非常貧窮的情況下,他的收入提高一點,都會極大地提高幸福感,因為最基本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了。然而,當收入到一定的高度,比如說每個月1萬、2萬以後,收入和基本需求的滿足沒有太大的關係了,收入就只是自己銀行卡上的一個數字的時候,收入與幸福的關係就進入了一個拐點。 2. 幸福的高相關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樂觀。樂觀我們不用特別展開去講,大家都能理解,一個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對於同一個事情,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當然幸福感也會不一樣。 第二個因素是工作。工作會讓人幸福,比如我覺得站上講臺,就很幸福,與孩子們打交道很幸福。也有人可能覺得工作很疲憊,不願意進教室,不願意進校門,就想休息,就想放假。 但是我想說,我們平時找工作都叫做“求職”,意味著我們求別人給我們一個職位。為什麼要“求”?因為求職以後別人給我們一份薪酬,讓我們安生立命,養家餬口,這是一個基本的工作回報。但從更大的意義上講,工作能展現我們的才華,讓我們產生意義感、價值感,讓我們覺得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獲得幸福感。所以工作其實是幸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更珍惜我們的工作,珍惜講臺這樣一個舞臺。 第三個因素是感恩。其實當我們去感恩時代,感恩周圍的人,感恩你的家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無形中間就看到了別人對我們的好,覺得世界上所有人對我們是溫暖的、友善的、有幫助的。這樣我就不會覺得孤獨,不會覺得冷漠,然後我就會有意識的去回報這些人,這樣的話我們和世界就建立了非常良善的關係。在這種友好的關係中間,我們會覺得有一種歸屬感,有一種連結感,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幸福。 3 傳統文化中的幸福之道 1. 孔顏之樂:安貧樂道 對於教師而言,我們的萬世師表就是孔子。 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他幸福嗎?我可以從孔子自己的表述中來看。 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大概意思就是說飯吃不飽,睡覺也沒地方睡,但是我仍然樂在其中。如果是行不義之道、發不義之財的話,對我來說,如同浮雲,我根本就不在乎富貴,因為我更看重的是“義”。 對於得意的弟子顏回,孔子評價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食、瓢飲、陋巷這樣一些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改變他內心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賢者。 子路有一次問孔子,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你看這裡有一個“安之”,可能包含安享晚年,或者說心安的意思。 再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什麼樣的人叫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就是修養自己,讓自己對社會、對天地、對人都生有敬畏之心。子路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如果要進一步的話,就要“修己以安人”。子路繼續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如果能夠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也不過如此。可見孔子認為一個君子或者一個人的志向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所以,“安”在孔子的志向和人生的追求中是非常重要的。 2. 陽明之樂:心安是樂 我在讀王陽明的《傳習錄》的時候,有一段話給我特別大的震撼,也讓我對古人的幸福有一個特別直觀的理解。 這段話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弟子問王陽明說:“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於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即在大哭的時候,你的樂還在嗎? 陽明先生就說:“須是大哭一番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本體未嘗有動。”意思是老人去世以後,你就一定要哭一場,哭完以後心裡就踏實了。 這種痛快後的心安、舒服就是古人認為的樂,不哭的話,憋在肚子裡會憋出病來,其實是真的不快樂。所以陽明先生說,“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 什麼叫樂?王陽明說“此心安處,即是樂也”。古人很少講“幸福”,我覺得“幸福”是一個現代詞,我們更多講的是“樂”。 3. 真正的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 《大學》一書中有一句話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德,就是要讓我們本身本質的光明的德性得以彰顯的意思,向上提升自己的品德境界和人生的智慧;親民,就是向善,就是利益他人,造福社會;止於至善,就是因為慈善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不斷去追求的過程。我也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 這種幸福觀和西方的心理學理論有什麼樣的對話空間呢? 我們發現,真正的幸福一定是某種需求得到了滿足,需求滿足以後得到了心安,它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也是契合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上四種需要都是基本需要,再往上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它是一種成長的需要。 積極心理學家考夫曼提出過“帆船模型”理論。他認為生理、安全、情感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是給我們帶來一個基本的安全保障。就像一個船在大海上飄蕩,讓船不被淹沒。當有了安全保障之後,我們才會追求愛與理想,探索更廣闊的未知的世界,甚至願意為世界做一些貢獻。 幸福其實不只是人生的基本需求的保障,也應該是不斷向上向善,去造福社會。所以我就重新給自己一個信念:人生不是一條拋物線,人生如登,向上向善。意思是說,人生像登一座高峰,一座雪山一樣,看上去每一步都很小,每一步都很艱難,但每一步都讓我們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讓我們看到不同的風景。 (本文節選自明德雲學堂2024年度系列直播課程《心安幸福教育:理念與實踐》,授課專家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文東茅,本文未完待續) 如果不能促進人的幸福, 還要教育幹什麼? 原創|文東茅 來源|中小學老師參考 有研究結果表明,教育和幸福是低相關關係,也就是接受教育越多,不見得越幸福。那我們就得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在幹什麼。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夠促進人的幸福,我們還要教育幹什麼? 目前雙減很熱,但我今天想換一個視角來談這個話題,這些年我從教育政策研究轉向了幸福教育研究,所以我就想從自己的本行出發,以幸福教育的視角來談減負的問題。 01 教育之問: 如果不能促進人的幸福,還要教育幹什麼? 我有幾個問題先提出來: 雙減增加了師生的幸福嗎? 雙減之後還能“提質”嗎? 我們現在都講“高質量教育”,什麼叫做高質量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不是高質量教育?因材施教、高水平均衡發展,都是目前對高質量教育的一些解讀,它們是不是高質量教育? 我覺得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來回答這個問題。 再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上來,也就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十九大報告也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所以我就有一個觀點,促進師生幸福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高質量教育。如果沒有促進師生幸福,就不能夠說這是高質量的教育。 但現在我們的教育促進了師生幸福嗎? 我們看到,目前的教育導致了大量的焦慮問題,哪怕高質量的大學也出現了很多“空心病”、精緻利己主義者、焦慮症、孤獨症、抑鬱症、恐懼症,還有小鎮做題家、“985廢物”,也就是即便考上985大學也覺得自己一無所能,最後就躺平。 關於教育到底能不能促進人的幸福,在全世界也同樣有一些思考。有一位特別著名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做過一個關於幸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結果發現,年齡、性別、教育、社會階層、收入等等都和幸福是低相關關係;健康、婚姻、宗教信仰、朋友數量等等與幸福呈中相關關係;呈高相關關係的反倒是感恩、工作和樂觀。 這裡我特別想讓大家注意,教育和幸福是低相關關係,也就是接受教育越多,不見得越幸福,上了名校也不見得越幸福。 那我們就得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在幹什麼。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夠促進人的幸福,我們還要教育幹什麼?這是對教育與幸福的關係的一個重要的思考。我進一步想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系統性問題,背後一定是有理論的問題。我們要對這些理論進行反思。 我找了兩到三個理論,其實還有更多。第一個理論是,教育確實能夠透過增加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個人的收入,但是我們剛才也看到了,教育不見得必然提高人的幸福感,對於個人如此,對於國家也如此,發達國家、發達地區不見得就更幸福,實際的案例比比皆是。 第二個理論是社會分層理論,這是教育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它認為,根據財富、名聲、地位和權力,可以把人分為多個等級,包括社會上層、社會中層、社會下層等等。由此很多人認為教育就是一個社會分層的戰場,每個人都在不遺餘力地努力,想成為社會的上層,成為人上人,但是剛才實證研究也告訴我們,社會地位的高低與幸福也是低相關關係。難道教育就只能帶來少數人短暫的快樂嗎? 我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對教育之問: 第一,教育為什麼沒有明顯促進人的幸福? 第二,如何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注意,是每個人長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數人短暫的快樂。 02 幸福之道: 幸福,是一種不斷向上的過程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找了很多理論,包括積極心理學的材料,最後我回到了傳統文化。 我覺得中國人的教育是有師道傳承的。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顏之樂,樂在何處? 首先他是“學而不厭”: 第二他是“誨人不倦”: 我經過進一步探究發現,其實孔子真正的樂,樂在心安。 比如他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他還說,觀察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的弟子描述孔子的形象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所以他從內到外表現出的都是心安,外部的安泰。 孔子的志向也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社會理想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大學》也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我看來“平”就是安天下。 從這些理論,就得出我們的一個結論。這些年我把這句話不停地推薦給所有的朋友、學生以及老師們——我們中國人的幸福觀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不是簡單的小富即安、隨遇而安,而是不斷地向上向善。 比如孔子說“修己以安人”; 王陽明說“此心安處即是樂”; 《大學》講“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易經》說“自強不息,止於厚德載物”; 毛主席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習主席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這些都在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加深我對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的認識。因此我覺得,我們的幸福之道就是一個不斷向上的過程。 因為心安,我們無憂、無懼、無愧、無惑,也就不會有焦慮、恐懼的狀態; 因為向上,我們有一種成長感、成功感、成就感; 因為向善,我們會獲得意義感、價值感和責任感; 因為不斷的努力,我們不斷獲得更大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自豪感。 03 幸福教育: 修身為本、幸福學校、幸福家庭 在這個基礎上,基於我們對幸福的理解,我們在開展幸福教育,其實教育就是幸福的,從孔子到孟子都認為教育是幸福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我們認為孟子所說的“三樂”就是家庭幸福、心安無愧和作為教育事業的樂育英才。 根據《大學》的思想,我們提出了一個幸福教育的模式,叫做一體兩翼的幸福教育,一體就是修身為本,兩翼就是幸福家庭、幸福學校。《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之後就要“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也是安家,治國平天下也是安天下。 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做了不少探索。我覺得幸福這個話題是每個人都很重視的。 這是我們的初心幸福教育之家,2019年7月在貴州成立。我們得出了三點共識,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修身為本,幸福家庭、幸福學校。 我們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簡單說有十項活動。 如果是一個初入門的學校,我們建議的是四項行動,立志為先是前提,讀書明理是基礎,介紹大家文化是環境介紹,幸福日誌是日常的修煉,我們就是圍繞著不斷向上向善來開展活動,希望在各個方面努力達到一種向上向善的心安。 04 減負提質: 雙減下,高質量教育的五點策略 下面我想回到今天的主題,減負提質。 從幸福教育的視角,我們對減負有什麼樣新的認識? 我想說,第一點,簡單的減負只能帶來輕鬆快樂,以前的快樂教育實踐證明它是不能帶來長久幸福的,反而會增加人們長遠的、內在的焦慮感。 第二點,不斷學習成長、向上向善才能夠真正讓人心安。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深層的需要是自我實現。 第三點,作為教師來說,只有不負重託、無愧良知,盡責才能心安。教師肩負著家庭、社會、國家的重託,不負這個重託才能夠心安。 第四點,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幸福不是輕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出來的。 第五點,減負減的不見得是體力勞動,它減的應該是心理負擔。所以我們講,只有心甘情願才能夠心不累,如果心不甘情不願,做很輕鬆的事,也會感覺心累。 再回到減負,減負減了學生的學習投入時間,減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但是作為高質量的教育,它畢竟是要有資源投入的,我覺得資源投入至少有這樣5個方面: 物質資源、師資力量、家庭資本、學生個人的心力資源(每個學生內在的動機和力量)以及四者的協調。如果不協調,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後果。 雙減之後,教育資源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從物質資源和師資力量來看,很難說。可能老師們增加了一些課後延時服務的時間,但是總的投入是否增加不好說,家庭資本似乎也減少了。另外就是心力資源,學生積極性是否提高了,如果我們把延遲服務都變成一種必修課,我覺得學生不見得會真的特別心甘情願去投入學習,還有四者是否協調,這才是我們需要討論的更重要的問題。 所以我現在提出了一個觀點,在雙減的情況下,要達到高質量的教育、幸福的教育,應該有相應的幾種策略。 第一,廣泛動員各種社會資源,包括志願者、實習生、專業機構、建立各種學習基地等等; 第二,努力提升教師的積極性。應該注重教師的身心健康,讓教師能夠兼顧家庭,不能讓老師晚上六七點鐘回去做飯帶孩子,還要備課,早晨五六點又起來,這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也不會讓老師心甘情願。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有不斷學習成長的幸福感。 第三,要積極發揮家長的育人作用,不能完全讓家長推卸責任。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家校溝通、家長課堂,應該在家長的自願服務過程當中,促進家長自己的成長和內在的幸福。 第四,要特別注重學生內在動機的激發,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讓學生真正好學、樂學,而不是被迫去學習。 第五,切實提高協同育人的水平。各方都應該不忘初心使命,為學生長遠的幸福奠基,每個人自己也要幸福,教師應該帶頭幸福,家長應該成為學生幸福的表率,然後要共同學習成長,甘願無私奉獻。 今天是給大家另一個視角,希望我們重新認識減負和幸福、成長的關係,減負不是目的,成長方能心安;要促進師生的幸福,激發內在動機。 本文整理自文東茅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1學術年會分論壇三上的主題演講《以幸福教育減負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