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衡量一所學校,這四點非常重要!第一標準是……

我認為,一所學校有沒有笑容、有沒有笑聲、有沒有幸福感、有沒有快樂是衡量一所學校的第一標準。

|| 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

我經常會在一些學校看到,孩子臉上基本上沒有笑容,很緊張,你問問題,他甚至不回答。有些學校孩子也有笑容,但是笑容不自然。發自內心的笑容是裝不出來的,老師也是這樣。
我認為,一所學校有沒有笑容、有沒有笑聲、有沒有幸福感、有沒有快樂是衡量一所學校的第一標準。
孩子和老師如果覺得在學校活得沒有意思,活得很緊張,活得很壓抑,活得沒有幸福感,那還是什麼好學校呢?
一所學校讓所有在學校的人很安心、很放鬆、很自然,這是衡量一所學校最重要的、直觀性的標準。
大家都知道在新教育學校,我要求把“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放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其實這句話首先應放在心裡,但是為什麼要放在顯著的位置呢?
是因為大部分學校還做不到,還需要提醒。就像謝家灣小學到處可以見到“六年影響一生”一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提醒:讓大家知道這6年對孩子們來說的確很重要。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既然人的最高目標是幸福,那整個教育就是應該為人的幸福做準備,應該讓所有與教育相關的人,包括孩子、老師、校長、父母,都能夠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快樂。
很多父母說,現在不苦一點,未來怎麼幸福呢?這是把現在的幸福和未來的幸福對立起來了。其實最好的教育是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
人生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沒有截然的界限,不可能在河的前一段是不幸福的,後一段是幸福的。沒有童年的幸福不可能有幸福人生,西方心理學家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成年人的問題,可以從童年的生活中去找到源頭,幾乎所有的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者、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人,都和他的童年生活有關。為什麼這6年很重要,就在於此。
|| 整合資源的課程設計
我一直在研究一個問題:現在學生學習的課程是不是天經地義的?
目前課程設計理念是當初學科知識高度分化的時代產生的,往精細化、分化的角度發展,哪些知識對人更有用,跟人類生活相關更緊密就學哪些。
但是現在學科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科學學科,可以分為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三大科學。有教育家、科學家從這三大科學裡概括出14個概念,有的科學家以這個概念整合小學和中學的科學課程。
新教育在研究未來課程的時候提出了“大科學”,也就是說未來所有的學生只要學一門“大科學”就夠了,並且不分文理科,所有人都要學的。
科學課程解決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問題,而不僅僅是科學知識。人文課程也是一樣。此外,還有“大藝術”的概念。美術、音樂這兩門課早已不是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了,因為藝術發展得很快,設計、雕塑、電影、戲劇都是藝術,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意義比現在美術課還要重要得多、全面得多,需要更全面的藝術素養才能應對。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些課程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既然是面向所有學生,作為基本教養就不能這麼細,不能拔得那麼高,不能有那麼高的難度。
這是國家基本教育課程,一定不能像我們這樣教。但這樣的課程不是教育的所有,而僅是教育的一部分,基礎部分。基礎部分應該只佔學生50%的時間,另外50%的時間應該做什麼呢?發展個性。
發展個性最重要的是幫助每個人找到自我,幫助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我。我們的教育有沒有這樣做呢?連方向都沒有,因為我們的方向是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製造失敗者。
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教育應該是幫助每個人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信,不斷發現自我:原來我可以像王敏那樣成為藝術家,原來我可以像田剛一樣成為數學家,原來我可以像劉翔那樣成為奔跑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田剛院士一樣,那就麻煩了。
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怎麼成為自己?必須有大量的時間讓他去尋找。
未來的課程,應該要教孩子怎麼去尋找。
我們可以想想,成年人是怎麼學習的,是怎麼建構知識的,有多少知識在學校完成的?其實我們大部分的知識、經驗、能力是自己在學習中、工作中去探索的。所以,我甚至不主張未來再有“三個六年”:一直讀碩士博士到30歲,人生一小半已經去掉了。其實20歲左右就應該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了,因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創造的時間就是20多歲。
傳統的教育思維是為職業做準備,未來的教育應該是為一生做準備。人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為什麼一輩子都要學習?不學習沒法適應,學校的學習沒辦法為你的工作做準備,這是現在和未來很大的區別。
現在的教育事實上是在不斷做加法:人工智慧來了,人工智慧課程馬上開;程式設計來了,相關課程馬上開;而原來的課程又不能丟,所以只能不斷地做加法。
為什麼老師、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因為社會越來越發展,不加新課程就“跟不上”。所以我們應該把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工具交給學生,而不是不斷地增加課程。現在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跟傳統不一樣了,處處是學校,一部手機不是學校嗎?一臺電腦不是學校嗎?很多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這樣一種整合課程資源的方式我一直認為很好。
課程的卓越性決定了生命的卓越性,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生命的豐富性,為什麼新教育會用大量的時間研究未來的課程怎麼去建構,道理就在這裡。
|| 以學生為中心的時間安排
從未來的角度來說,整個時間安排還可更彈性化。其實每個人的作息規律不一樣,像我每天五點鐘起來開始讀書寫作,有些人八點鐘起來。
當然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也許我這樣早起早睡更符合健康要求,我們更多倡導學生早起早睡養成良好的習慣,未來可能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時間安排。
有的人適應自己學為主,有的透過網路學得很棒,有的只有透過老師講了才能學得很輕鬆。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一樣,未來應該允許學生自己去選擇學習方式,選擇學習地點,選擇老師。
說到老師,我認為未來會是一個“能者為師”的時代。未來很可能是藝術家成為藝術教師,透過帶徒弟的方式來開藝術課。比如,我看到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藝術課基本上是藝術家在上,藝術家在學校建藝術工作坊,學生跟著他們學。
當然未來會有很多藝術教育資源提供方,新教育也專門成立了新教育藝術教育研究院,裡面的老師不是普通的藝術老師,而是以藝術家老師為主,並在藝術家老師的指導下開發新的課程體系,目標就是成為藝術課程資源提供方,可以為學校提供藝術教育課程。
|| 校本研究的教師成長
坦率地說,我對一個學校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所有課程還是打問號的,也不太主張所有學校都做課程研發,所有老師都開發校本課程。
一所學校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課程做到最好,所以我主張未來學校要更多地去研究課程資源,去利用好國際國內最好的教育資源,把這些資源整合到學校體系中,而不是都去自己研究。
並且,鼓勵教師參與研究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教師首先是研究者,如果教師對研究不熱心,對教育研究沒有感覺,很難做好教師。
教師為什麼很難有幸福感呢?我覺得沒有專業性,沒有成長,肯定不會幸福。
謝家灣小學老師基本上沒有職業倦怠感,我相信,也是因為他們不斷地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成長。只要一個人在成長,就會相信成長的力量,所以我很欣賞研究的精神。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三個路徑——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
一是專業閱讀。沒有閱讀不可能走遠,這是所有優秀教師成長的路徑。一個教師怎麼成為優秀的教師呢?一定在頭腦裡是有一個工具箱,沒有工具箱,來一招對一策,成不了一個好教師。
這個工具箱從哪裡來?就是從不同的閱讀中不斷建構起來的。讀什麼比讀書本身更重要,教師一定要做專業閱讀,因為人類幾千年創造的教育智慧、教育理論,往往集中在最偉大的教育著作中,只有和它對話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常說讀書有三個階段:從浪漫走向精確再走向綜合,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要有基本的閱讀,要讀基本的書籍。所以我經常說,老師成長必須有成長規劃,自覺和大師對話。
二是專業寫作。沒有寫作的教師很難成長。我曾說過,教師堅持每天寫1000字,寫十年一定會成功,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會寫得精彩;只有寫的衝動、寫的習慣,才能倒逼你、幫助你不斷地成長。所以,寫作是自我成長非常重要的基礎,可以幫助你不斷地反思自我、教育自己。
三是專業交往。交往是很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更重要的是一個團隊一起成長。把教師組成學習團隊、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裡面想偷懶也偷不了懶,大家一塊幹,你想不努力也做不到,你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在轉。
作為一個校長也好,作為一所學校也好,怎麼透過研究任務,透過組織大家一起做課程建議、一起做校本教材把大家凝聚起來,這是很好的嘗試。把教研活動和教育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會有很好的效果。
凡是成功的學校,凡是成功的老師,都有他的訣竅和奧妙。
來源:校長派、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