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即可免費加入哦👆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只買消費壟斷
來源:雪球
道德經裡面, 老子云,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意思就是大自然是不會對人類有仁慈之心的, 對待萬事萬物包括人類, 都像對待祭祀用的用紙紮成的狗一樣, 用完就扔掉了。 這句話可以挪用到股市來, 就是股市不仁, 以股民為芻狗。
股市有自己的執行規律, 不以我們偏愛或者討厭哪個股票為規律。 你偏愛茅臺片仔癀同仁堂壽仙谷, 但是這些股票完美錯過此輪大牛市, 甚至跌跌不休。 你不瞭解老鋪黃金, 泡泡瑪特, 但是他們恰恰是一年十倍股。 你看不上低端的小米汽車, 也看不上東北的華晨中國, 但是他們都是1年七倍大牛股。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抓住, 捕捉大牛股呢? 我提出一個觀點, 就是股票最佳投資時機, 其實應該是不確定性巨大的時候。
案例一: 網易
2001年, 網路股泡沫破滅, 投資女王徐新, 5塊錢投資的網易, 跌到了1塊錢。 當時網易賬上現金5.6億, 但是市值跌到3億。 賬上現金是市值2倍。 而且沒有負債。 當時網易陷入了一個官司, 如果官司打輸了要退市。 所以股民紛紛拋售。 加上股價下跌的慣性, 納斯達克指數暴跌80%, 網易股票從15跌到1塊。 當時丁磊自己都不確定公司能不能東山再起, 在香港的一次聚會中丁磊想把公司賣給臺灣的一家大公司, 被徐新阻止。 段永平就是在那種情況下投資了網易。 市場看待網易是一隻馬上要退市的股票, 但是段永平和徐新看待網易, 有4個新角度。
1.賬上現金是市值2倍。 即使退市。 自己也不會賠錢。 還會賺一些。
2.當年丁磊把全國各地最好的大學生網路人才都集中在自己麾下, 有不小的機率可以東山再起。
3.當年丁磊想做遊戲, 段永平是做遊戲起家的, 他知道網路遊戲是未來巨大的藍海行業, 而且丁磊有人才優勢, 地域優勢, 先發優勢, 大機率是可以做起來的。
4.網易的股價已經跌的太多了, 物極必反。 當時從15跌到1塊, 段永平大舉買入之後又跌到5毛。 投資女王徐新被套90%。 面對董事會其他所有成員的巨大的拋售股票的壓力。
所以當年網易的投資是一次向下有保底不會賠錢, 向上空間無限的機會。 段永平重倉之後網易基本面反轉, 遊戲做成了, 2004年一年利潤就4.4億。 段永平3億市值買入, 相當於不到1倍市盈率買入網易, 股價半年多飆升70多倍。 徐新後來在50元賣出, 賺了10倍。 段永平在130元賣出, 賺了130倍。 到今天網易5000億市值, 漲了近2000倍。
結論, 網易投資最佳時間, 就是當年股價暴跌, 風雨飄搖, 看著危險, 但是實際上安全, 有8成勝算, 就可以出手了。 勝算大, 機率高, 賠率極大。
案例二, 貴州茅臺
1998年, 山西假酒案爆發, 因為喝假酒死了幾十人, 國家開始整頓整個行業。 整個行業透過經銷商庫存壓貨模式高增長戛然而止, 導致行業產量從1998年到2003年從800萬噸暴跌到300萬噸。 當時市場上流行白酒夕陽論, 就是年輕人都不喝白酒了, 這些年輕人進入中年和老年之後也不會喝白酒, 白酒傷身傷腎, 對身體傷害極大, 不斷下滑的行業產量就是證明, 未來白酒行業產量不可能再恢復800萬噸, 茅臺酒未來賣不出去了。 所以茅臺的股價一路下跌, 市值從2001年上市的時候100億跌到2003年的60億。 當時茅臺2003年近6億利潤, 市值只有60億, 現金有20多億, 扣除賬上現金只有動態5倍市盈率。 庫存酒如果都賣出去, 還能給茅臺再賺100億利潤。
面對這種股價跌跌不休, 市場普遍不看好茅臺的投資前景, 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家機構重倉茅臺股票, 公募基金都沒有去研究這家公司, 當時其實茅臺投資是有巨大的邏輯優勢的。
1.茅臺是做高階的, 每年產量才不到1萬噸, 整個白酒行業年銷量300萬噸, 茅臺佔比不到300分之1, 未來即使整個行業下滑到100萬噸, 茅臺也可以銷售3萬噸, 實現量的增長, 也就是說本來300個人一個喝茅臺, 但是未來可以30個人一個喝茅臺, 因為人們收入越來越高, 都想喝好酒。
2.即使上面的推理不成立, 茅臺每年賺6億, 扣除現金5年回本, 只要未來5年茅臺能維持年利潤6億, 這筆投資也不會賠錢。
3.如果未來十年行業產量重新恢復到800萬噸, 茅臺產量漲3倍, 出廠價漲3倍( 過去20年茅臺出廠價漲了近百倍從3塊到300) 。 那麼利潤可以漲10倍, 從6億到60億, 等於提前十年1倍市盈率買入這個優質資產, 向上空間無限大。
結果, 茅臺利潤從2003年6億一路幹到2007年20億, 市值從60多億幹到1900多億。 4年漲了30倍。
結論, 茅臺當時是一個向下空間有限有保底, 向上空間無限的投資機會。 確定性大, 賠率極大。 值得重倉出手。 ( 今天的茅臺仍然確定性大, 但是賠率相對低了, 最重要的是白酒繁榮了十年的週期又到了渠道去庫存週期, 歷史看這個週期至少要3–7年。 在這個週期裡龍頭企業幾乎都很難倖免於難。 白酒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消費人群變少, 中國從2000到2025年白酒消費人群其實是非常穩定的, 就是那麼2-3億人經常喝白酒, 戒不掉的。 行業產量和龍頭利潤都是和經銷商庫存週期強相關, 強共振的) 。
案例三, 長城汽車
2008年, 長城汽車陷入虧損。 當年長城投資了幾十億的轎車, 卡車專案, 都被魏建軍砍掉, 他集中了公司剩下的全部人力物力財力, 專攻suv賽道, 背水一戰。 當年suv汽車在行業中佔比只有5%, 市場普遍不看好長城汽車能華麗轉身。 看起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其實也有相對好的模糊的投資邏輯。
1.魏建軍是軍人出身, 過去創業的經歷看得出來, 紀律嚴明, 公司團隊戰鬥力很強, 上下一心, 鬥志昂揚。
2.戰略看, 雖然退出小轎車卡車專案, 導致短期虧損嚴重, 而且汽車行業本身賺錢模式不好, 競爭激烈, 毛利率低, 但是suv是未來的朝陽和藍海行業, 從美國曆史看, suv在行業中佔比也是從5%增長到50%的, 如果未來這個品類能在汽車行業中從5%增長到50%, 疊加行業擴容, 2008年中國汽車保有量才6000多萬量, 平均20人1輛汽車, 而美國當年汽車保有量2.5億輛, 而美國有3億人, 美國幾乎每人一輛小汽車, 中國20人1輛小汽車, 如果未來中國趕上美國, 汽車行業產量要增加20倍, 疊加suv比例從5%到50%, 增加10倍, 那麼suv汽車未來行業有200倍的空間。 這是一個標準的超級藍海行業。 而當時市場上長城汽車的主要競爭對手都在做小轎車, 幾乎沒有對手專攻suv. 所以資源聚焦, 長期主義的長城汽車, 極有可能突圍出圈。
3.從估值看, 長城汽車歷史高點利潤10億, 當時市值只有20億, 疊加2008年大熊市, 股價暴跌了90%。 如果未來公司恢復歷史高點盈利, 2年就回本了。 當然如果一路砸錢虧損做不起來, 可能就會賠光。
結論, 當時長城汽車是一個機率相對高, 賠率非常大的投資機會。 做好了可以利潤漲10倍到百億利潤, 市值可以幹到千億, 20億市值投資可以賺50倍以上。
後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到了2013年, 長城汽車利潤幹到50億, 市值幹到1500億, 股價5年漲了75倍。 哈弗神車當年火爆出圈, 長城汽車自己創造了中國suv這個品類, 品牌就是品類, 無敵於天下。
案例四, 李寧
2015年, 李寧離開公司幾年之後, 公司連年虧損, 庫存巨大, 很多門店關閉, 公司要倒閉了。 股價暴跌90%。 李寧被迫重新回到公司管理層, 重掌帥印。 開始大刀闊斧改革去庫存。 當時李寧市值只有70億。 因為股價一直暴跌, 行業一直虧損, 所以大家不斷拋售他的股票。 李寧重新掌舵之後說實話, 市場也看不清未來這個公司能否重新盈利甚至東山再起。
但是實際上, 李寧是有很大的反轉優勢的。
1.李寧是奧運冠軍, 個人ip和品牌優勢, 在整個服裝行業是沒有對手的。
2.整個服裝行業其實也存在週期, 行業下行期, 過剩期大家都不好過, 但是行業上升期, 透過向經銷商壓貨, 大家利潤又可以快速增長。
3.當時中國服裝行業是外資主導。 當時耐克市值6000多億, 而李寧只有60多億, 耐克是李寧的100倍左右。 再怎麼說, 這個超級大的服裝行業, 我國國產龍頭也不至於是國外的百分之一。 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國家強大, 民族崛起, 本土行業龍頭也做大做強是大機率事件。
結論, 李寧當年的投資屬於困境反轉。 未來看不太清楚但是也有8成勝算。
結果李寧從2015到2021年, 從虧損幹到利潤近70億, 市值從70億幹到3000多億, 6年漲了50多倍。
案例五, 華晨中國
華晨中國股價從2017年高點24跌到了2022年2塊錢, 股價暴跌超過90%, 市值暴跌到200億以下。 電動車崛起, 比亞迪大賣, 寶馬車銷量不斷下滑, 東北瀋陽的企業, 投資不過山海關, 股價暴跌9成, 汽車行業賺錢模式差, 寶馬電動車進展緩慢跟不上時代, 華晨中國大股東負債累累, 讓市場普遍不看好這家夕陽燃油汽車公司。
但是當時仔細看, 這家企業還是有投資優勢的。
1.華晨中國佔有寶馬中國25%股權, 寶馬中國歷史平均盈利有300億每年, 華晨中國就佔了75億。 按照這個估值只有3倍市盈率不到。
2.華晨中國賬上還有近200億現金, 當時大股東缺錢需要還債, 未來極有可能透過增加分紅的方式來利用這筆賬上現金還賬, 當時的派現計劃來看, 當年股息就可以佔到市值30%。 也就是說你買100萬他的股票當年就能分紅30萬。 這個還不算正常年份的近10%的股息。 如果算起來就是投資100萬當年就有40萬股息。
3.寶馬車當年也在搞電動車, 而且質量也不差。 寶馬車的bmw, 德語的意思是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 是全世界第一臺汽車發動機誕生地, 已經有百年曆史, 我們2017年去歐洲旅遊去過那個地方, 寶馬的標誌就是那個州的州徽, 代表著藍天和白雲。 未來寶馬電動車大機率可以大賣, 因為其高階品牌顧客心智+電動車的成本和便捷優勢。
4.即使寶馬電動車搞不起來, 依賴當時的分紅, 2-3年就可以投資回本。 是一個下有保底, 向上空間無限的機會。 理論上看, 最大的汽車公司基本都萬億市值, 如果寶馬東山再起, 萬億市值, 那麼華晨至少要千億市值, 向上可以10倍空間。
果然, 華晨中國股價回報, 2年近10倍。 兩年前去廣州線下投資者粉絲聚餐, 當時我師弟重倉這個股票, 而且給我講了詳細的邏輯。 可惜當時沒有深入研究, 錯過了這個大牛股。
案例六, 小米集團
2021年3月30日, 雷軍在釋出會上正式宣佈了小米造車的決定。 當時市場普遍不看好小米造車, 因為蘋果都放棄了這個板塊, 蘋果都做不好, 小米憑什麼能做好? 而且汽車行業競爭激烈, 紅海行業, 小米做低端手機, 號稱價效比之王, 毛利率低, 汽車投入巨大, 見效慢, 小米未來大機率虧損甚至倒閉, 股票沒有前途。
果然, 雷軍宣佈造車之後一年, 小米股價從高點30元跌到8塊錢。 連雲南白藥的陳發樹都被迫低點割肉小米, 賠了很多錢。
但是仔細研究, 小米還是有不小的優勢的。
1.物聯網平臺優勢。 小米的網際網路賦能家電, 手機, 汽車的獨特模式, 是新一代的消費升級, 是未來的超級朝陽藍海行業。
2.雷軍本人格局很大, 號稱挖人狂魔, 雷布斯, 是格局, 胸懷, 戰略, 技術於一身的狂人級別企業家。 當年搞手機的時候, 是把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頂級牛人都挖過來做小米高管, 都是雷軍親自一個個去挖的, 而且經常親自登門, 還打了90多個電話, 不少是跨洋電話, 而且用感情和關係的方式, 同時描述小米的巨大前景和高工資來留住人才, 這點有點結合了曹操和劉備的用人理念, 有點類似華為的任正非。 而且雷軍本人是市高考狀元, 武漢大學的學霸, 本人智商極高聰明絕頂, 這一點又類似人民大學的劉強東和南開大學的張一鳴, 以及浙江大學的黃崢。 這些人都是做新一代科技迭代類的網際網路相關的生意, 而且他們的生意對前面的公司甚至行業都是顛覆性的。 這些學霸最後都做成了。
3.股價從雷軍宣佈造車起, 一年期間從30跌到8塊錢, 已經非常便宜。 當時市值才2000億。 對比手機巨頭蘋果, 當時市值已經20萬億。 汽車巨頭特斯拉, 市值近10萬億。 而小米是手機+汽車+家電+網際網路賦能, 市值是這些巨頭的百分之一, 如果未來中國製造業崛起, 前途不可限量。
4.小米手機其實質量也是非常好的, 內部硬體團隊來源於摩托羅拉, 生產由富士康代工, 智慧手機也是未來的朝陽藍海行業, 智慧汽車也是。
結論, 當時8塊多錢的小米投資價值很大, 有8成勝算。 ( 其實當時小米我很動心, 真想重倉買的, 後來看上了中國飛鶴, 因此放棄) 。
案例七, 中國飛鶴
中國飛鶴從2021年股價高點25.7暴跌到2024年4塊錢。 跌幅巨大。 因為三年疫情期間出生人口從1700萬下滑到902萬, 所以市場普遍預期還會進一步下滑, 而和每年出生人口強相關的嬰幼兒奶粉龍頭企業中國飛鶴自然不被看好, 疊加其營收從227億下滑到197億, 利潤從70多億下滑到34億, 疊加港股4年大熊市, 因此其股價跌跌不休。
但是仔細思考, 飛鶴還是有巨大的投資優勢的。
1.中國飛鶴每年營收200億, 對應每罐奶粉出廠價200塊, 每年賣1億罐奶粉。 每個嬰兒每星期要喝一罐奶粉, 每個月4罐多, 每年50罐。 這個量是固定的, 多了少了都不行。 中國喝奶粉的人群, 就是6個月到4歲的嬰兒, 平均每個嬰兒喝奶粉3.5年。 每年出生人口1000多萬, 那麼喝奶粉的人群4000萬。 按照每個嬰兒一年50罐奶粉算, 而且每個嬰兒喝了第一口奶粉幾乎不會再換牌子看, 中國飛鶴的客戶只有200萬。 在4000萬喝奶粉嬰兒中比例只有5%。 這個非常類似2003年茅臺酒產量在行業中佔比只有0.3%。 也類似現在茅臺酒客戶佔比行業客戶只有1%。 茅臺酒用佔比行業客戶1%的比例, 創造了營收佔行業30%, 利潤佔行業40%的巨大比例。 ( 飛鶴其實比茅臺更有國際化優勢, 中國的八大名酒基本沒有國際化成功的, 因為老外不喝白酒, 而且國際烈酒巨頭帝亞吉歐, 保利佳也難攻佔中國市場, 這個同奶粉行業形成鮮明對比, 奶粉行業國際十大品牌都是高度國際化的, 國外營收佔比都高達80%以上) 。
茅臺產量佔比行業產量極低決定了, 即使未來喝酒的人再下滑一半, 茅臺也可以透過搶佔其他中低端白酒使用者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客戶。 飛鶴同理。 即使未來喝奶粉的人群從4000萬( 2019年大概6000萬) 再下滑到10年之後的3000萬, 飛鶴也可以透過搶奪中低端奶粉的客戶來增加自己的客戶。 比如從當下200萬增加到300萬甚至500萬客戶。 而且未來人們收入越來越高, 越來越多的孩子喝高階奶粉, 也是大機率事件。 消費升級的邏輯。
2.中國飛鶴當時跌到了300億市值, 高峰期2000多億市值, 當時淨現金200億, 高峰期2020年賬上淨現金100億, 也就是說2020, 2021, 2022, 2023, 4年中國飛鶴的利潤扣除分紅又增加了100億現金, 2024年飛鶴的賬上現金比2020年多了一倍, 但是市值減少了7分之6. 賺錢能力也沒有下降太多, 自由現金流或者扣非利潤從2020年56億到2024年大概40億。 營收從227億到200億。 但是整個行業喝奶粉的人從6000萬到4000萬。 所以飛鶴其實這幾年的基本面是好於大盤的。 股價跌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就是扣除現金3年回本。
3.中國飛鶴做的是高階奶粉, 70%毛利率, 20%淨利率, 賺錢能力很強。 而且是飛鶴帶領國產奶粉公司逆境翻盤, 讓國產奶粉行業市佔率從2016年的20%上升到2024年的70%。
4.全世界人口82億, 平均年齡82歲, 當下全球人口總數是不下滑的, 那麼每年出生至少1億嬰兒, 喝奶粉的嬰兒數量是3.5億。 中國飛鶴的200萬客戶在這3.5億人中, 比例只有0.57%。 這個又像茅臺的邏輯。 而且全球十大奶粉品牌, 美贊臣, 愛他美, 雅培, 雀巢, 等頭部奶粉品牌, 都是百年品牌, 都是高度國際化, 都是大幾千億市值, 所以飛鶴其實向上空間非常大。 因為其北美加拿大工廠投資了6年多已經產品上線了亞馬遜和沃爾瑪, 也已經獲得了沃爾瑪二次訂貨, 東南亞工廠也已經開工, 未來極有可能像小米, 格力電器, 美的集團, 比亞迪, 華為, 抖音, 拼多多, 美團, 大疆無人機, 這些企業一樣, 這些企業都有共同特點, 就是在國外都殺瘋了。 所向無敵。
5.對比白酒行業茅臺的資料, 白酒行業銷售8000億出廠營收6000億利潤2000億, 茅臺營收2000億利潤近1000億。 中國奶粉行業銷售2023年大概1000億。 這個是終埠徑。 從出廠價口徑看其實大概就700億。 中國飛鶴200億營收, 佔比已經28.6%。 也就是說中國飛鶴透過自己佔比全國喝奶粉嬰兒5%的客戶群, 就創造了佔行業28.6%的營收和佔行業近50%的利潤。 ( 蒙牛, 君樂寶, 完達山等二線奶粉公司這幾年幾乎都是虧損的) 。 這個和茅臺的資料很像。
6.奶粉和白酒都是抗通脹有提價權的。 有一個數據很像, 就是1980年一斤白酒1塊錢, 一袋奶粉2塊錢。 現在一斤白酒100塊錢, 一罐奶粉200元。 都是漲價百倍抗通脹。
7.奶粉和白酒都是護城河非常深的生意。 離開西南盆地糧食菌群窖池造不出高階白酒五糧液老窖茅臺, 離開東北北緯47度黑土地的水草陽光日照奶牛造不出高階奶粉。 自然壟斷是所有壟斷中護城河最高的。 因為大自然或者地理環境無法人為再造。
8.高階白酒和高階奶粉都是客戶心甘情願付費的。 這個不像我們坐飛機或者平時網購, 哪裡便宜在哪裡買, 高階白酒是價格越貴, 請客送禮越有面子, 高階奶粉是價格越貴, 父母越覺得安全放心有營養, 因此對孩子身體和未來大腦發育越有促進作用。
9.從資料看, 外資高階奶粉和中國飛鶴在行業客戶佔比中一直在提升。 在行業銷售額, 利潤佔比中也一直在提升。 從國外主要歐美國家和日本的經驗看, 行業第一的奶粉營收佔比行業都是達到40%的, 德國第一奶粉愛他美甚至佔到了德國奶粉行業的70%。 但是德國人口每年出生只有不到70萬。 愛他美只佔到50萬。 算上三年喝奶粉的人其實也不到200萬。 愛他美主要業務都在德國之外。 如果飛鶴類比愛他美, 未來可以客戶從200萬幹到2800萬。 ( 這裡假設德國所有嬰兒都喝高檔奶粉) 。 這個還是單單國內。 沒算上國際化空間。
10.嬰幼兒奶粉已經多年沒有新品牌進來, 因為裡面的老品牌都虧損累累, 比如蒙牛, 貝因美, 君樂寶, 輝山乳業等。 這個行業很特殊, 資本投入巨大, 廣告費, 明星代言費, 展臺費很高, 基本營收100億以下就沒有利潤因為成本相對固定。 這個和白酒行業類似, 很多年沒有行業新品牌進來了。
結論, 當下的中國飛鶴也是向下有保底, 向上空間無限的機會。 賠率非常大。 勝算有95%。
總之, 好公司在經歷股價暴跌, 市場拋棄之後, 市場看待公司經常是短期邏輯和表面邏輯, 在思考長期邏輯和深層次邏輯之後, 如果該股票價格非常便宜, 長期做大做強機率很高, 如果賠率同樣非常高, 那麼只要有8-9成把握, 就可以重倉出手了。 適當分散2-3個, 買那些向下保底, 向上空間無限大的, 未來極大機率投資大賺。
雪球官方投資課程升級!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