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文理院七期——以思想抵抗虛無,回答人生大問題

上世紀中葉,哲學家馬爾庫塞提出了“單向度的人”這一概念。
所謂單向度的人,指的是那些在發達工業社會中喪失了否定、批判、想象和超越能力的人。如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討論怎樣才能做回“完整的人”,仍然在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強人工智慧使得社會兩極分化、人類淪為工具的恐懼揮之不去,大國衝突與經濟下行的迷霧,更令我們對這個世界疑惑重重。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應該如何生存,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我們該向何處回望,向何人求教,才能回答人生真正重要的大問題?
唯有以思想抵抗虛無,以思想去克服無知、偏狹和衝突,去觸及人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才能度過寶貴的一生。
自2019年起,混沌文理院持續邀請哲科領域的知名學者來為投資人、企業家和創新者授課,以人文之思構建自我的內部世界,以社科之理解讀生活的外部世界。
我們既從偉大的思想家中汲取真理與哲思,以求構建一個篤定的自我;我們也不斷回應這個變化著的世界,理解這個時代、紮根這個時代。
如今混沌文理院的課程已經來到了第七期,我們反覆打磨出了更豐富的課程話題與內容體系,為大家呈現出更前沿與深刻的認知視野。
本期我們共邀請到24位老師,他們中有來自北大、清華等高校的知名教授;也有秉持著讀書人的良心,堅持在公共空間中傳遞良知與共識的知識分子。他們將從理論到實際,從人文到科學,從歷史到當下,共同為大家帶來一場文理貫通的系列課程。
本期課程分為必修、選修和遊學三大板塊,讀萬卷書,亦行萬里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願我們都能在思索中更貼近生活的本質,願我們都能擺脫意義的荒原,創造豐盈人生。

混沌文理院七期,招生開啟!


以下為各模組學習內容簡介:
自我認知與存在的基礎
這一場思想之旅從個體的自我認知開始,因為個體是社會和世界的基本構成單位,而自我認知又是理解個體行為、情感和思想的起點,也是理解個體與社會互動的基礎。
這個話題,我們邀請青年學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開篇,以《重新經驗世界:生活實驗就是哲學實驗》為題,重新整理我們看待日常生活的視角。
同時,知名心理學學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毛利華將與我們一起澄清心理學的邊界,探討“自我”為何物,我們如何在重重壓力、各種衝突中保有健康的自我。
社會演變與全球視野
在建立了個體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我們將著眼於更廣闊的生物社會和歷史政治背景,去理解關鍵詞“秩序”,生物社會的演變秩序如何形成?現代社會的秩序如何形成?全球格局的秩序如何形成?三者的同一性令人驚訝。
生命有何秩序?這種秩序性如何塑造了生物的進化和社會的發展?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之一,就是這一模組的王立銘教授(深圳灣實驗室資深研究員,生物醫學峰基金共同發起人,他長期追蹤生命科學與現代醫學的最新進展,對生命與生物的大話題有極為深刻的洞見。
現代社會中的法律秩序如何形成?我們付出極大努力,邀請到刑法學專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她在學術、教育和社會參與等多個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
全球格局的秩序如何形成?全球文明又將如何演變?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老師再次來到文理院課堂,他打破“中原史觀”的桎梏,探索“大中國”,這一理論對於理解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政治和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
文化精神與時代價值
在理解了社會秩序之後,我們將一起深入探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西方哲學體系中的精神價值。透過比較中西文化和哲學,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追求,以及這些追求如何塑造現代社會。
三位老師都是哲學領域的重量級人物。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珞珈傑出學者趙林,是西方哲學與西方文化研究的頂尖學者,曾先後十餘次踏尋西方,走訪雅典、克里特島、邁錫尼、斯巴達等地,探尋西方哲學之源。武大學子中流傳著 “四年上學期間沒聽過趙林老師的課,就等於沒上武漢大學” 的說法。
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程樂松,是道教研究的專家,從觀念史的視角深入探討道教信仰。他的著作《即神即心:真人之誥與陶弘景的信仰世界》以及《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道教信仰的觀念史視角》等,對道教的信仰、歷史、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讀。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楊立華,不僅授課極為生動有趣,也是在公共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者。楊立華教授高度認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仁、義、禮、智、信,並在自己的學術研究和生活中積極踐行這些思想觀念,力求知行合一。
科學前沿與生命本質
當我們完成對中西方哲學的縱覽,我們將一同轉向對現代社會改造極大的科學,探討人工智慧、量子力學與複雜科學,這些正在塑造我們的社會和的前沿科學。
量子力學板塊由清華大學積體電路學院副教授李鐵夫講授,他是量子計算領域從事前沿研究的學者,有著近20年的研究經驗。除此之外,李鐵夫老師還是一個有著良好人文素養的理工科教授,在他的課程中也會展現他獨特的把科學與人文並重的深刻思考。
而在最近炙手可熱的話題人工智慧方面,我們邀請到的是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劉嘉。劉嘉教授會憑藉其深厚的科研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幽默的語言能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貫通人工智慧的前世今生。
來到複雜科學領域,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的張江教授會在複雜性科學的課程中將複雜性科學的概念和生活緊密結合,會把生活中熟悉的經驗給予全新的解釋方式,讓大家的思維得到一次升級訓練。
現代精神與個體生活
在探討了科學和技術之後,課程轉向個體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這是對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狀態的反思。透過討論現代西方精神思想、他者概念的消失以及思想、語言與行動的關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現代社會中個體面臨的精神困境和挑戰。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劉擎,會帶領我們進入關於現代性的反思。他強調了現代性不僅僅是一種時間上的概念,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涉及到人類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與自然和社會互動,以及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尋找意義和方向。
愛慾與他者的關係密不可分,是個體在自我王國中難以征服的領域。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消費主義的盛行,一切事物均成被可以被消費的物件,從而毀掉了對愛慾的渴望。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的教授姜宇輝會從消費社會,文化批判以及數字生命等多個維度來重新審視愛慾的價值,並以此對抗社會的虛無主義和個體的孤獨感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陳嘉映,被學界稱為中國最有哲學思維的人。會帶我們

入探討思想、語言與行動在哲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不僅是一次對現代思想的解讀,也是對現代人精神道德困境的反思,旨在幫助我們理解所處時代的複雜性,並重建對未來的想象。


文學與影像的文化表達
在最後一模組,課程會分析文學和影像中所折射出的個體精神世界和社會歷史背景,這是對文化表達和傳播方式的深入探討。透過分析文學作品和影像作品,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文化、歷史和個體生活的複雜性,並反觀文藝作品如何影響並塑造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比較文學研究室的戴錦華教授,作為中國大陸最早從事女性主義理論、中國電影史論、文化研究的學者之一,她會帶給我們一個多維度的主題。不僅涉及到電影藝術的技術和美學層面,還涉及到文化、歷史和哲學的深層次問題。透過電影,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以及個體在這些變遷中的位置和自我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教授會從思想史的角度出發,藉助竹內好與溝口雄三的思想路徑,重新解讀魯迅與傳統的關係,以及魯迅在五四運動落潮後的孤獨、戰鬥與堅守,還有他在絕望與希望之外對生命原點的追尋和人生思考。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許紀霖,作為當代公共知識分子,學術研究和公共參與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和現狀提供了深刻的洞見,他的作品和觀點對於研究中國現代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東方造物之美 – 國內遊學
文化傳承與創新:透過實地考察和遊學活動,可以親身體驗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和創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設計系的劉潤福副教授,會在本次課程中帶來關於中國陶瓷美學的課程,同時也會同大家一起進行一個為期三天的景德鎮遊學活動。把抽象和知識在具體的實踐中經驗化,我們也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傳承。
以下為混沌文理院七期學習課表:
模組的順序設定體現了從基礎到深入、從個體到社會、從理論到實踐、從傳統到現代、從宏觀到微觀、從外部到內心的逐步過渡。這種順序有助於逐步構建知識體系,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深入理解複雜問題。這樣的順序安排,利於從清晰的學習路徑中獲得全面的知識體驗。
最後,借用周濂老師的一句話作結,“時代越不確定,自我就越要篤定;身體可以躺平,思想一定要操練起來。”
點選“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