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在中國家長眼裡,中國留學生出國學文科簡直就是死罪。花了大價錢,你就學了點兒虛頭巴腦的東西回來?不過在美國高官的眼裡,中國留學生和文科是絕配!!!在他們眼中,中國留學生最好都來學文科,理工科則最好是印度學生來學。不是,同為亞洲人,怎麼還區別對待?你的高精尖技術阿三們能學,中國就學不得?說好的科學無國界呢?政治歸政治,咱們留學生怎麼總是受傷的?
From Panopath過來人留學
微訊號:Panopath_liuxue

根據路透社新聞,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近日表示,學習STEM學科的美國人不夠多,美國應該從印度——美國日益重要的安全夥伴——而不是中國招收stem領域的國際學生。

坎貝爾向外交關係委員會智庫表示:
我希望看到更多中國學生來美國學習人文和社會科學,而不是粒子物理學。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留學生填補了美國學生在stem專業的空缺,但是坎貝爾似乎非常自信,稱“我相信,未來我們需要看到的最大增長是,有更多的印度學生到美國大學學習各種技術和其他領域。”
多年來,中國學生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2022-23學年中國學生總數接近29萬。但是最近幾年中美關係僵持不下,美國一直防備中國留學生“竊取”機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學合作,並讓中國stem學生遭受不必要的懷疑。

(Source:NBC news)
坎貝爾表示,美國大學已經“謹慎嘗試”支援中國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但也“對中國學生的實驗室和一些活動保持謹慎”。

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容易過籤&入關。
在某書上隨便一搜,就會發現敏感專業的同學一般都會經歷拒籤——換個地重新申請——check——過籤這樣漫長且折磨人的過程。明明是過去學習知識的,非要搞得偷感十足,不懂這些美國佬為啥要這麼為難咱們。
美國政府官網其實已經對敏感專業做出了詳細的詮釋。下圖的15個類別都是sensitive objects(敏感專業),並且每個類別下還有分門別類的小專業分支。天吶,為了防中國人學技術,你們老美真是費勁苦心啊。

這麼多的“敏感”,也被網友銳評為——

(Source:網路)
如果你也是stem大軍中的一員,你應該會對下面這些場景感到面熟:
認真準備面籤並且緊張得睡不著覺,四處在某書上搜索“敏感專業面籤絲滑過籤攻略”,去掉敏感詞彙敏感經歷,強調回國意願和羈絆…不一定要真實但是一定要走心…在緊張觀察vo的每一個表情之後你還是被一句“sorry”婉拒了,擠出一個笑臉之後你試圖詢問原因卻被告知“拒籤理由單子上都有”。於是你只好花錢找了簽證中介決定換個地方再戰…
許多念stem的中國學生甚至不敢回國…
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艾米(Amy)說自己“既幸運又不幸”。
她於2015年到南加州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讀書期間能回國,也在畢業後順利找到了大廠工作。而特朗普於2020年6月簽署了第10043號總統令改變了她的生活。
這個總統令以國家安全為名禁止某些中國高校的畢業生獲得F/J簽證前往美國留學時,在OPT(專業實習)階段的她仍然需要F1簽證才能出入美國境內。艾米的北航校友也有人的簽證被撤銷。
為了出去學習一趟還多這麼多事兒!?我們stem留學生真的都經歷了層層嚴格的篩查、不會對你們造成什麼威脅了。現在好了,美國政府看樣子直接打算從根源上解決我們所有人,我們學不了,那都別學了!!


真的都別學了嗎?不是,其實只有中國人不能學。美國政府甚至希望多一點阿三“盟友”來學stem,替代中國人在大廠裡不可撼動的地位。

相比之下,美國對印度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政策相對寬鬆。印度學生在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特別受歡迎,並且通常獲得更長的實習期限(OPT)。雖然這種差異主要源於美國政府對中國在技術競爭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而不是針對個人學生,但是仍然讓我們中國留學生成為了新一輪世界格局演變的犧牲品。
這種現在從大學招生中也可以看出——雖然相比起白人,國際學生都是minority,但是美國人的政治正確只存在於錄取非裔、拉丁美裔,而對於中國卷王們來說,只是在不停提高大學的准入門檻,錄取難度甚至逐年上升。

雖然美國政府的態度是不支援,但是抵不住就業市場還是有需求啊!在stem領域,特別是科技行業和大廠,中國學生仍然非常受歡迎。
中國留學生物美價廉,能卷還可壓榨(因為還得靠公司的sponsorship抽籤呢),簡直是資本家的最愛(笑了,又哭了)。

跟著老大的步伐,確實有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了更為謹慎或限制性的政策,特別是在教育、技術轉讓和國家安全相關領域。這種態度也反映了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競爭。
澳大利亞
-
教育政策:澳大利亞近年來對中國留學生的態度有所轉變。雖然中國學生仍然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但政府已經加強了對外國影響力的審查。
-
研究合作:澳大利亞已經開始更嚴格地審查與中國的學術合作。特別是在敏感技術領域。
-
簽證政策:雖然沒有明確針對中國學生的限制。但一些中國學者報告說他們的簽證申請被延遲或拒絕。
-
國家安全考慮:澳大利亞政府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表示擔憂,這影響了雙方的教育和研究合作。

加拿大
-
技術轉讓:加拿大政府已經表示對敏感技術可能被轉移到中國的擔憂。
-
研究合作:一些加拿大大學已經開始更仔細地審查與中國的研究合作,特別是在先進技術領域。
-
政治關係緊張:中加關係的總體緊張影響了教育交流,儘管程度不如美國那麼明顯(跟著美國混,站隊得站對)。

英國
-
香港國安法影響:英國政府對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表示擔憂,這影響了對中國學生的看法。
-
技術保護:英國也開始更加關注保護敏感技術,這可能影響某些領域的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
-
高校自主權:儘管如此,英國高校仍然保持較高的自主權,繼續歡迎中國學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的政策和態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國際關係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此外,這些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考慮,而不是針對個人學生。大多數國家仍然認識到國際學生,包括中國學生,為其教育系統和經濟帶來的重要貢獻。所以,一邊說著不要中國學生一邊有悄摸著擴招的大學們,你們裡外不一的樣子,真的很可笑。


學術質量和資源上來看,美國擁有世界上一些最優秀的人文學科專案和學者。許多美國大學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領域享有盛譽。美國高等教育系統鼓勵跨學科學習,這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
同時美式強調critical
thinking的授課模式一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辯論,享有高度的學術自由。
但學習文科也不乏挑戰。
對於非英語母語的學生來說,用英語學習和討論複雜的人文主題可能非常困難,小編曾經參加的一個法律夏校就是如此,簡直“愛你在心口難開”啊。同時因為文化差異,所以我們理解和解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文主題可能需要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和適應,而且我們的文化也十分博大精深,為啥還要學別人的呢?

然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生存問題。
相比stem,人文學科畢業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特別是對需要抽籤的國際學生而言。誠然,人文學科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寫作和分析能力在許多行業都很受歡迎,但是如果人家能用本地學生為啥要用你這樣一個需要sponsorship的國際學生呢?
倘若找不到工作再回國,沒有stem的技能加持空有一腔抱負也是找不著好工作的。而且在國內非常看重排名的前提下,有一些好學校認可度也大大降低,讓本就不易的求職雪上加霜。
對於真正熱愛人文學科的學生來說,在頂尖的學術環境中追求自己的興趣可能帶來巨大的個人滿足感。不過這種滿足也是有代價的。
學文科是一個巨大的賭局,賭你能不能在白人中脫穎而出,賭你是不是真的熱愛,賭你是否願意為了月光放棄六便士,賭靠熱愛生存之後,“熱愛”是否會被磨滅。

學不學文科無非就是在問,這個巨大的賭,你敢來嗎?

本文系授權釋出,By 鷗醬,From Panopath過來人留學,微訊號:Panopath_liuxue。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