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輩家長說他們後悔時

大家都喜歡聽前輩講“最後悔的事”,覺得一定是乾貨滿滿。看人家吃癟的經歷,自己還可以有所收穫,未來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多開心!
但如果細究的話,你會發現,他們不一定像自己表示的那樣後悔。
我舉一個例子——閱讀。
閱讀這件事往往佔據後悔清單的榜首。從小學到高中,很多家長後悔沒有讓孩子多閱讀。從大學到工作,很多成年人也後悔自己沒有多讀書。
有意思的是,其中不少人表示後悔後依然不閱讀。
我經常聽到初中生家長說,覺得閱讀太重要了,叮囑小學生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讀讀。但是自己家沒有時間了。高中生家長也在說,閱讀太重要了,讓初中生多讀書。但是自己家沒有時間了。
結了婚還可以離婚呢。再說中學生的日子還很長,怎麼讀書就變成了無可挽回的事情了呢?
因為他們並不後悔,只是遺憾——不能既要又要。
當前輩們說後悔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聽其言觀其行。與“後悔”相比,我們更要關注前輩們做了哪些調整。
他們調整的領域和策略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具體如何去評估呢?
我大致歸納了一下家長們後悔的事情,主要是五項:
1 沒有讓孩子多閱讀,作文寫不好。
2 沒有讓孩子多練字,現在卷面分拿不到。
3 沒有讓孩子學奧數,難題做不出。
4 沒有讓孩子提前學英語和數學,節奏太快,課業太重跟不上。
5 學得太超前,後來全忘記了。
當然以上只是基於我能蒐集到的資訊。你可以搞一個自己的“後悔清單”。 
但是我想請你看的不是後悔榜單,而是這五個句子的句型。他們給出了共同的公式——沒有做A事情=無法解決B挑戰。
很多人首先會關注A。因為他們認為A是行動,B是結果。
其實他們想錯了。B不是結果,而是未來普遍要大家面臨的挑戰。 至於A則是解決挑戰的辦法。更明確地說,是人們認為可以用但是沒有用的解決方案。
別人沒有采用過的解決方案,就是對你而言最佳的方案嘛? 
這不一定吧。挑戰是類似的,但是解決方案卻因人、因時而異。
所以當別人說後悔的時候,讓我們先來關注他們解決不了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可以把後悔清單改成挑戰清單。
1 中學以後,作文會是重難點。
2 卷面分非常重要。
3 數學難題不容易攻克。
4 教學節奏太快,課業重。 
5 學習容易遺忘。
針對這些挑戰,你可以採用多種解決方案。
比如作文一項,要做的不是多閱讀,而是多觀察,多體會,多積累素材,最重要的是多寫多改。
又比如卷面分一項,要求回答清楚、字跡整潔,以至於電腦可以辨認、老師可以快速批改的卷子。
為此,我們不是要培養書法家,而是要讓孩子把字寫清楚整齊,落筆前考慮好不多次塗改。最簡單的是買一塊好一點的橡皮,塗改的時候可以擦乾淨。
還有數學難題這件事。也不必非要去學奧數,如果多做中學相應的難題,多請教老師和同學,或者報班學習壓軸題,也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至於節奏太快,既可以透過提前學習來應對,也可能是時間管理的問題。
還有學習太超前容易遺忘,主要是因為在家自學和校內課程不接軌。但是對於很多超前學習的孩子,如果一旦上了學校的快班或者競賽課程,就自然接軌了。
路是多樣的,也是人走出來的。 相比直接走別人的路,不如先關注前方的挑戰。無論是別人走過還是別人覺得應該走的路,都不一定是你自己的路。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個後悔榜單或者挑戰榜單,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時間。
這五項挑戰裡,無論是作文、難題還是課業的管理,都是很複雜的任務,需要時間去學習和管理。 
卷面整潔看著很簡單,實際上涉及書寫、準確率、邏輯清晰以及考場心態。
提前學更是要和校內學習搶時間。
那麼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呢?
前兩個解決方案——閱讀和練字不僅是長期工程,而且也不能單靠它們來解決作文和卷面的問題。
相比之下,上奧數班和提前學雖然也耗時,但是至少是花錢讓別人來教,而且的確應對挑戰,省事了。這也是為什麼前輩在後悔之後,更容易選擇報班和提前學,來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並不是說閱讀和練字不重要。尤其閱讀屬於厚積薄發,不僅對寫作有用,更能有助於自學。
為了提高成績或者學到東西,多少家長花費無數精力和金錢給孩子輔導給孩子報班,到處參加競賽,這些都是為了把孩子送到具有優質師資的學校。
這些做法背後的理念是:資源是有限的,必須依靠競爭。
這話聽起來沒錯,但是漏了一點——讀書。
書可是很容易找到呀。如果可以透過讀書來獲得教育,那麼資源是無限的。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根本之道。畢竟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不在學校。
但是讀書自學太難,又太慢,尤其不適合現在小升初和初升高層層選拔的競爭。
以北京為例,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有各種明處和暗處的選拔。所以,孩子必須要在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尋找機會參加比賽豐富簡歷,才能獲得進入目標中選拔的門票。
這只是門票而已。孩子得透過目標校的筆試面試,才有機會擇校。
到了初中,又開始新一輪的層層選拔。以前只有中考,現在從1+3,2+4到0.5+3等各種選拔方式已經抬到明面上。雖然渠道增加了,但是從一個方面來看,每一年都是一場競爭。
你是要把時間用於看得見未來的短期競爭,還是培養閱讀帶來的看不見未來的長期利益呢?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後悔又遲遲不能騰出時間搞閱讀的緣故。在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通常被犧牲的是長遠利益。
或者更實際一點,緊急且重要的事情優先,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排後。於是,閱讀之類的事情,就這麼被永遠被排到後面了。
現在來說說,我們家是怎麼對待“後悔”這件事的。
之前我曾在BetterRead上覆盤過老大的數學學習經歷。具體可以見這篇文章: 數學學習的五個教訓
從老大朵拉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她在數學自學方面反覆折騰,走了不少彎路。儘管在她六年級的時候就把初中數學全學了,導致到了初一的時候代數很多都忘記了。
這件事我也在BetterRead上聊過,具體見這篇文章:中小學的脫節以及我打臉和慶幸的事情
鑑於這次教訓,我們家做了兩項調整。
首先,老大的其他科目就沒有大幅度提前學了,專注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
其次,老二的數學學習講究穩紮穩打,在自學的同時也會找別的測試卷來檢測一下,也會經常做一些計算題。
那麼是不是從此告別了提前學以及這種反覆折騰的經歷呢?
並沒有。
老二鬧鬧依然在提前學,只不過我們更注重階段性測試。
老大依然在折騰。她不報物理課外班,也不用課本預習,而是自學網課。具體見我之前在BetterRead上發的文章:另類的物理學習
既然都說打臉了,為什麼我們會接受兩個孩子的做法呢?
因為他們的自學方法經得起折騰。
他們是透過讀書來自學的——直接看中英文教材和做題,看不懂再去找網上的講解和資源,搞不懂再回頭看書。
除了平時透過讀書自學,我們依然為讀書創造儀式感。比如每個週末全家都要在家附近的咖啡館讀書,每個月要記錄孩子的閱讀書單。今年已經是我記錄孩子書單的第三年。
今年的書單在這裡:BetterRead兩娃2024年度書單
表面上很折騰,實際上也很折騰。但是折騰這麼多年畢竟有經驗了,知道怎麼讀書才能學習。而且孩子這樣學,既不用報班,也不怎麼需要父母輔導,不香嗎?
總之,旁觀兩娃在過去幾年來透過各種方式迴圈往復的學習過程,我認為讀書自學是最方便的一種方式。如果還要再加上一點,那就是讀英文書是容易突破固有資源的一種方式。 
當然,這麼做肯定也要付出代價。首當其衝的就是小升初擇校。因為沒有參加國內的奧數培訓班,他們就失去了參加各種隱形考試的機會,也就不可能有特別耀眼的簡歷。
這就是長期和短期利益之間的選擇。
我選擇了長期利益,但這只是從我們家的特點和需求出發。換一個家庭換一個孩子,可能是另外的選擇。
總之,要從別人的“後悔”中獲得啟發,就不能光聽表面,更需要分析背後的緣由。
先聽其言,看看到底是什麼挑戰讓前輩們難以搞定。
然後再觀其行,看看到底對方做了哪些調整。想一想,如果是自己面對這些挑戰,應該做什麼。
最後是看為了求得短期利益,是否會犧牲長期利益。或者說,是否值得犧牲,犧牲了還能不能撿回來,撿不回來了會不會真的心很痛。
這些都想好了,最後做決定。然後,你就可以笑著說:
“當下就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