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媽要整頓有錢人,反被有錢人整頓

因為工作的緣故,總有各式各樣的家長找我諮詢教育尋求擇校建議——
北上廣擁有幾千萬房產,不止一輛百萬豪車的家長,家庭年收入幾百萬,手裡兩百萬出國搞教育怕斷供,糾結是幾十萬國際學校保穩,還是遠赴新加坡?
內蒙的家長卻在為8萬塊糾結,找我分免費的打工子弟學校需要花錢託人的公立的利弊,希望可以幫她做出選擇。
而與此同時,四合院的朋友手可通天,他們沒有資源匱乏的問題,只有小孩均值迴歸的煩惱,不怕砸錢也能搞定學校,只求小孩不要掉隊,丟了爹媽的臉。
神奇的是,這些教育的焦慮同時存在,且彼此都無法理解——
當豆豆媽擔憂上小學的小孩不抓緊學習,會中考分流、高考考不上一本的時候;
不差錢的爸爸考慮的是,初中就送小孩去英國讀私立。
當豆豆媽為有錢人憂心忡忡,看見他們帶著12歲的孩子滿世界亂竄耽誤了學習,恨鐵不成鋼的時候;
有錢的爹媽早已賺夠了能保障孫子輩生活的錢,跳出了中高考的獨木橋、東亞內卷的包圍圈。
當豆豆媽想用自己的思維認知整頓全網躺平的父母的父母的時候,應該從來沒想過金錢的力量竟然可以改變下一代的人生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今年6月小外甥女中考,小城沒有什麼太好的學校,成績也一般。我的意思沒必要非讀高中,因為就他們那些地方上的師資,讀個高中最多隻能考個三本。
之前堂弟就是走的這條路。一家子節衣縮食供養出了個大學生,讀了三年專科選了個沒啥用也不感興趣的專業。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只好投奔深圳的親戚幫人家打雜。
受盡白眼,月薪只能拿到3000多塊,但深圳房價已經破了10萬/平。他賺的錢只夠吃飯,找不到女朋友買不起房,生活裡充滿了巨大的絕望。
身心被折磨了三年他選擇回家,慢慢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要乾點啥。28歲才第一次按自己的想法選擇生活…
這就是小鎮青年

的人生。

大學對他們來說,被父輩想當然看成改變人生的籌碼,但99%普通家庭的努力掙扎,都只是消弭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之中——
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縣城婆羅門世代相傳,小鎮做題家遠走他鄉。
然而,一心想著努力逆天改變的父輩,對此毫無察覺。前方的失敗已經堆積成山,也阻擋不了後來者堅定的步伐
就像豆豆媽一樣,她理解不了:
有錢人家的小孩為什麼可以不用努力,就可以站在羅馬?
以前我也覺得,像小外甥女這樣的情況,父母沒錢沒讀過什麼書,她除了考大學還有什麼出路。但類似堂弟的故事越來越多,讓我明白,對他們而言,考上大學也未必就有出路。
所以,我建議小外甥女選擇最快變現的教育方式,學一門職業技能。以她的學習能力,雖然在高中裡無法出類拔萃,但讀個職業院校絕對可以實現碾壓;
或者降維打擊,選一個國外職業清單上的專業,花十萬二十萬出國留學(有的專業可以邊學邊實習賺錢),用高中補習班差不多的還小,搞定海外賺錢的機會,實現爹媽的夢想,逆襲人生。

我有個遠方堂妹十幾年前就是走的這條路。

她家境不好父母分居,沒有太多經濟援助,靠一點兒啟動資金出國學護理專業,憑藉情商高搞定BOSS拿下實習工作,如今結婚生子,現在跟老公一起國外做民宿。
但是堂姐一家理解不了,一心只想小孩讀大學。甚至連小外甥女被洗腦多了,也握著拳頭表決心。
看得我無語。
餘華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裡說:
我們人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擔憂和害怕,這樣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
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做諮詢。
像其他博主一樣,小孩雞的狠一點就敢出個理論給爹媽上課,實際上P用沒有。因為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家長的思維認知都根深蒂固…
治得了病,救不了病。
大家聽得時候點頭說對對對,轉臉雞娃焦慮一樣都放不下。
我更喜歡做分享,把看到的體驗過的說出來拓寬家長的教育思路

,避免因為思維固化,以為小孩只有卷死一條路。

最終如何選擇不是我能決定的:
豆豆媽有豆豆媽的路,樓主爹地有樓主爹地的橋。
不是看見,就可以破壁。大部分人缺乏勇氣和見識,他們會用過去幾十年生活經驗死死把自己栓在原地,只求一個穩妥。
但等來的,大機率是世界的崩塌。
豆豆媽看完評論區,會一邊唾棄網友不知好歹,一邊讓豆豆加倍卷;樓主爹地則會帶著娃12歲走遍世界,然後把小孩送去英國私立學校…
兩個家庭在網上有過瞬間交集,然後分道揚鑣。
很多人覺得豆豆媽過度焦慮,但我覺得這並不值得調侃,樓主的財富帶來了認知差異,但他也還沒意識到:
有錢也不會讓教育焦慮變少,哪怕是讀英國私校。

就拿順義家長來說,雖然各有各的富貴,但對小孩的未來一樣憂心忡忡。

因為精英家長知道,位於北京順義區的後沙峪是一片孤島,自己用財富為小孩營造起的一切都很假——
在最貴的國際學校讀書,吃得好玩得好。外教老師從來都是鼓勵、讚美和誇獎,就算小孩的成績考成個熊樣,依然是有進步、很努力、表現還不錯…
周圍的朋友圈都是一樣的孩子。8個月被帶去瑞士滑雪,2歲之前就玩遍了全世界的海灘,5歲去非洲看大象、喂長頸鹿,8歲走完了歐洲的大部分的博物館…
有個媽媽因為小孩想買一款限量版樂高,買機票去了一趟丹麥的樂高工廠。
成年人做了一切,讓他們旅著行、彈著琴、跳著芭蕾、騎著馬長大,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部,精緻而美好。
他們從來不知道,就在距離自己一牆之隔的地方,有些同齡的孩子要趟過一大片泥巴地去上學,擠在一張破舊的桌子上吃飯寫作業。
很多爹媽會憂心忡忡地看著自己的小孩,像看一群溫水裡的青蛙,擔憂他們被無憂無慮地「傻」
有人甚至問我,當有一天泡泡破碎,他們還能在真實的社會競爭中活下去嗎?
所以,去年一群順義媽媽花錢送小孩去柬埔寨,給當地的孤兒蓋房子
她們要讓蜜罐裡泡大的小孩,有機會看見這個世界存在的巨大的差異。知道在自己衣食無憂的世界之外,有些小孩還在為活下去掙扎努力。或許某個破壁的瞬間,可以讓小孩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結果挺震撼的,優渥的小孩上演了一齣變形記。
看到他們的變化,我決定明年暑假送姐姐去柬埔寨蓋房。
雖然這個世界的鴻溝我們無力彌補,但能讓小孩早一點兒看到,他們就會對這個世界多一些敬畏、對父母多一些尊重。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mikizhou,From Miki粥,微訊號:mikizhou52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