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超到浙BA:體育流量如何變經濟增量?

體育賽事,不只是好看,也是真有用。
李夢冉編輯|魏佳
來源定焦One(ID:dingjiaoone
頭圖攝影|李曉天
又一場沒有大牌球星卻全民圍觀的賽事,正席捲長三角。
7月6日晚,當常州隊在“蘇超”第六輪拿下賽季首分時,另一場“全民聯賽”也在紹興諸暨打響揭幕戰。
這場賽事的官方名稱叫浙江省城市籃球聯賽,簡稱“浙BA”。它被全省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籃球賽事,同樣延續了蘇超“全民皆可上場”的草根路線,目前僅打完揭幕戰,就已經引發全網圍觀。
其實,早在6月初蘇超酣戰之時,就有網友發帖詢問,“浙江能不能模仿江蘇搞個聯賽?”畢竟,蘇超的火爆離不開“散裝江蘇”“十三太保”的網路戲稱,浙江也有“世界的義烏”“中國的橫店”“浙江的金華”……
當然,網路熱梗只是表象,真正能讓賽事“跑得遠”的,是濃厚的群眾體育土壤、政企聯動的快速響應。從賽事排程到攤位招商,從社交話題到文旅新政,“一場賽事帶動一座城”的化學反應已悄然發生。
無論是蘇超還是浙BA,這些“非典型賽事”的出圈,不只是地方自娛自樂,而是實打實帶來了客流、消費與關注,也成為地方政府撬動經濟、提升城市影響力的新路徑。
草根賽事,不只是好看,也是真的有用。
蘇超出圈,
足球踢動全城經濟
蘇超的出圈看似源於“天時地利人不和”實則是“政企民合力共傳播”的結果。
5月10日,蘇超(江蘇省首屆城市足球聯賽)在鎮江市體育會展中心體育場正式開賽。
它由江蘇省體育局與各設區市政府聯合主辦,各設區市體育局、省足協和省體育產業集團共同承辦,實為業餘性質,但被球迷們戲稱為“蘇超”,從名稱上與職業聯賽對標。
起初,蘇超首場票價僅10元,並未引發太多關注,當地政府為了鼓民眾去觀賽,甚至聯合企業、學校等開始送票。沒想到,揭幕戰之後,轉折很快發生,蘇超迅速從地方賽事“踢”成了全民話題。
先是熱梗引燃熱度。
“散裝江蘇”“十三太保”“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等熱梗出圈後,網友隨後開啟二創造梗如“一哥之爭”“誰贏了誰當省會”等討論再給這場比賽加了一把火,官方力量也迅速“下場玩梗”,如常州文旅釋出《守衛筆畫》連續短影片,回應網友的“輸筆畫懲罰”調侃;江蘇衛視釋出《南哥的誘惑》AI趣味影片,利用地域梗和網路梗增強蘇超傳播度和討論度,進一步話題推向熱
在熱度高漲之時,政府和企業也做到了高效承接。
從第三輪比賽開始,蘇超已經全面升級辦賽規格,多地將主場移至城市核心體育場館。徐州啟用奧體中心,打破了中國業餘比賽現場的觀眾紀錄南京市政府與鐵路部門開通了首趟“蘇超”球迷高鐵專列,淮安、連雲港等多地先後宣佈免費暢遊景區等政策。企業方面也積極響應,蘇超讚助商數量從開幕時的6家到如今29家,冠名席位一座難求
這一熱度仍在持續。在7月5日19:30第六輪焦點戰的賽事中,比賽進行到第75分鐘,現場電子大屏顯示觀賽人數為60396人,創下“蘇超”單場上座新紀錄,這也是中國業餘足球賽事觀賽人數新紀錄。江蘇省足球運動協會副主席王小灣對媒體坦言:“真的沒有預料到(這麼火),有點像摸著石頭過河。”
而這場“摸著石頭過河”的體育競賽也成了拉動內需的新動力。根據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的預測,整個賽季的蘇超賽事將創造超過3億元的綜合經濟效益,平均每個參賽城市將增收2000萬元。
反映到吃喝住行更細化的層面上,滴滴資料顯示,5月10日,蘇超揭幕戰地點鎮江市體育會展中心的打車需求同比去年上漲319%,當天鎮江旅遊景點的滴滴打車需求也同比上漲193%。7月5日南京對戰蘇州比賽日,使用滴滴順風車超值路線觀賽球迷完單同比上漲33%。
攜程資料也顯示,5月10日以來,江蘇省訂單總量同比增長近一成,具體來看,機票訂單量同比增長9%酒店訂單量同比增長8%景區門票同比增長19%。
尤其當蘇超“撞上”節假日,資料更是來到新高:在端午假期(蘇超第三輪對決),滴滴資料顯示前往鹽城隊主場的打車需求同比激增超10倍,其他賽場的需求漲幅也全部超過200%。同期攜程資料同樣亮眼,徐州市機票訂單同比增長12%酒店訂單量同比增長99%。
蘇超的輻射效應遠不止在旅遊業上,還帶動了地方文化的傳播,如揚州漆器和南通藍印花布在賽場上亮相,鎮江“南徐州”的歷史藉助比賽讓更多人得以瞭解。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江蘇第一次舉辦足球賽,蘇超也不是全國第一個舉辦省域足球的聯賽。之所以能出圈,表面上看它是抓住了網際網路的“傳播密碼”,其實離不開背後政企民三方面的高度協同:政府排程資源、企業提供支援、民眾自發參與,最終將一場草根賽事變成全民參與的現象級IP。
蘇超的成功不僅帶來了經濟與流量的雙重紅利,也讓更多地方看到了體育的力量。如今浙江也以“浙BA”之名,用籃球開啟下半年體育經濟的新一輪狂歡。

“浙BA”順勢而起,不只是“抄作業”
7月6日晚,浙BA揭幕戰在諸暨打響,最終諸暨以79:60的成績“征服”柯橋。
浙BA並非憑空出世,而是一次順勢而為的集體發力。就在兩個月前,浙江廣廈剛剛獲得CBA總冠軍,奪冠所激發的全民籃球熱情尚未散去,運動氛圍達到了一個高點。如何延續熱度?貫穿省市區縣、面向大眾的籃球聯賽“浙BA”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成為連線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平臺。
據悉,本屆浙BA將一直持續至2026年2月,覆蓋浙江全省11個設區市、90個縣(市、區),參賽規模與影響力可謂前所未有。
蘇超相比儘管浙BA也是主打群眾體育競技,但它並不單單停留在“抄作業”層面,而是玩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體育專案選擇上,南京和蘇州作為江蘇的足球重點發展城市,早在蘇超之前就舉辦過“江蘇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對抗賽”,這也是蘇超的前身;浙江是根據自己所長選擇了籃球競技。截至去年,浙江已有籃球場地55000多個,其中籃球館就有4023個。舉辦揭幕戰的諸暨更是被譽為“籃球之鄉”,是我國最早開展籃球運動的地方之一。
浙BA的賽制也亮點滿滿,分為預選賽和城市爭霸賽。在預選賽中,11個設區市決出11支冠軍球隊,以獨立身份(如紹興市諸暨隊)進入下一輪比賽,代表所在設區市參賽,而各設區市在冠軍球隊外再組建一支市級聯隊(如紹興市聯隊)。最後由11支城市冠軍隊伍和11支市級聯隊會師城市爭霸賽。也就是說,浙江各市的冠軍區縣隊將正面對壘市隊,比如蕭山隊和杭州隊、義烏隊和金華隊可能產生正面交鋒,效果被整個拉滿。
在參賽門檻上,浙BA喊出年滿18週歲的男性、身份證號碼前四位為代表設區市屬地的運動員才能參加且尤其註明參加過特定聯賽的職業隊員不得報名。相比蘇超每支隊伍最多允許3名職業球員參加的設定,浙BA更強調原生的業餘色彩和“全民皆可上場”的觀賞魅力。
賽事之外,多部門聯動出手,為浙BA提供了實打實的配套支援。“詩畫浙江文旅惠民卡”推出“門票+球票”打包賣,文體通玩還能享受折扣;浙BA還跟旅行社、OTA平臺聯手推出“看球+吃喝住行”套餐,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
火爆的觀賽現場和超預期的消費反應,驗證了浙BA的熱度。
揭幕戰來,票價分為三檔:其中丙票8元,乙票18元,甲票28元,「定焦One」觀察到,在公開售票渠道上揭幕戰基本都呈現開搶即售罄狀態,而諸暨VS新昌場次在7月8日下午3點開票後,也被立即搶空。
門票供不應求也意味著消費熱情的暴漲,滴滴出行資料顯示,7月6日晚比賽場地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體育中心的打車需求同比去年上漲127%。
賽場周邊的餐飲攤販同樣迎來高峰,7月6日晚在賽場外售賣四果湯的攤販主告訴「定焦One」,揭幕賽現場十分火爆,雖然(他們)售賣的東西相對來說比較小眾,但相比平常增長了一倍,當晚賣出了400多份。
一位前去觀看揭幕戰的諸暨本地觀眾也告訴我們,當天現場非常熱鬧,連停車位都找了好久。他認為,不論是蘇超還是浙BA,這種和家門口掛鉤的賽事,天然更容易拉近與本地居民的情感距離,也更有助於推動全民參與和運動普及。
此外,「定焦One」還注意到,浙BA賽事東部賽區臨平體育中心開啟市集招募,該場比賽由臨平對陣錢塘,將於7月11日19:00在臨平舉行,有招商人員透露:攤位一共50個,在諸暨揭幕戰過去的首天,已經租出去了10個。
從民眾參與熱情到個體經營增長,隨著賽事的推進,這場賽事的帶動效應還將繼續。
“體育+”,
撬動城市經濟的新方式
從貴州“村超”到江蘇“蘇超”,再到浙江“浙BA”,地方民間體育賽事逐漸成為撬動區域消費、擴大城市影響力的新槓桿。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3.67億元,相較於2018年增長68.3%,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4萬億元。體育產業正日益成為驅動經濟內迴圈和帶動消費升級的重要力量。
國際上,已有不少體育與城市互相成全的故事。2022年卡達世界盃之前,卡達對於遊客來說並不算太熟悉,然而世界盃期間,共吸引全球約150萬遊客到訪,創下170億美元收益;賽後,卡達趁熱打鐵佈局“體育+旅遊”產業鏈,卡達世界盃組委會曾預測,一直到2025年,2022年世界盃將持續給卡達帶來2400億美元的經濟紅利
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也為法國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紅利,巴黎旅遊局資料顯示奧運期間法國共計接待1120萬人次,旅遊消費直接為法國經濟貢獻了13億歐元的收益,並帶來1.91億歐元稅收。
在國內,小切口、強參與的草根賽事同樣爆發巨大潛力。最典型的是貴州“村超”,它自2023年5月13日開賽以來,為舉辦地點榕江縣創造旅遊綜合收入近200億元,它從一個偏遠小縣成功躍升為GDP百億縣。
這些案例不斷印證,體育賽事的價值早已超越競技本身其背後的文化、旅遊、消費和社交屬性,正在成為城市“軟實力”的新入口。
一來,體育賽事受眾廣,能引發全民參與討論,草根賽事更是天然帶有這一特性。它們不僅能激發本地居民的認同感和參與感,也能借助社交媒體的裂變效應,在全國形成聲量,成為城市“出圈”的新載體。
二來,打造“體育+”經濟,賽事的溢位效應正轉化為經濟收益與社會影響力。
地方政府全力統籌資源,企業積極投入贊助和運營,民間自發參與傳播,共同將“體育+”模式落地為“經濟+文化”的綜合引擎。
更重要的是,這些賽事釋放的不只是熱度和流量,也在傳遞著一個訊號:消費需求依然強勁,經濟正展現出持續的韌性與活力。草根賽事,不只是全民狂歡,也是內需潛力的真實寫照。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張格格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清華教授張亞勤邀您一起讀
《中國企業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2025全年雜誌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