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41°高溫上熱搜,中部乾旱卻……

本文是圓方的第1178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今天早上起來,收到一個預警。是許久未見的“高溫預警”。
預警提示,鄭州今天溫度將達到40°。從實際溫度來看,中午12點溫度就達到了41°。
截至下午1點,在全國最高溫的十個城市中,河南獨佔五席,省會鄭州的溫度甚至超過了以炎熱著稱的吐魯番托克遜縣。
鄭州因為高溫,上了熱搜。
但是,圓方卻發現,和全國關注的這場突發“高溫”相比,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嚴重乾旱”,卻顯得聲量有些小了。
02
今年以來,一場60年不遇的旱情,正以超乎想象的兇猛態勢席捲河南以及周邊省份。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間赫然出現一片刺眼的深紅色乾旱帶。其中河南和周邊省份受災尤為嚴重。
廣西、陝西、甘肅等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減少50%-70%,其中廣西自2024年11月起連續無有效降雨的天數創1961年以來新高。
在乾旱災區,目之所及,江河斷流,河床乾裂比比皆是。
圓方看了一個做乾旱田野調查的影片,為了保住莊稼,農民想方設法找水澆地,一口機井、一條小河、一個水塘,都成了救命稻草,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
因為此時冬小麥正值灌漿關鍵期,但缺水造成麥稈比往年矮了一二十釐米,葉子枯黃、麥穗乾癟,往年五月底六月初才是河南割麥季,但今年麥子早熟,有的農戶只能提前割麥。
有農民感慨:已經談不上收成了,這茬糧食算是白種了。
有資料統計,河南958.2萬畝小麥受旱,部分麥田因灌漿受阻導致畝均減產20%-30%,重災區絕收。
而早在4月14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討論的就是抗旱澆麥。
當時有說:“各地要摒棄靠天等雨的思想,把抗旱澆麥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能早儘早、澆足澆透,滿足小麥水分需求。”
的確,等天靠雨不行,因為這一個月了,雨還是沒有下……
但是,不下雨,澆水能做到麼?也很難。且不說很多地方的確河裡,溝裡,池塘裡都沒有水了。
即便有一點點水,而澆水也是要錢的。水“可能”不要錢,但是抽水需要油,需要電,這都是錢呀。
可能把一畝地澆透的油費和電費是幾十塊錢,看起來不多。但是現在種一畝小麥的收益本身就很少,澆幾次水的錢就足夠把整季小麥的收益給覆蓋掉了。
那麼這個時候從農民自身的角度而言,選擇不澆水,棄種,可能才是最經濟的選擇,雖然看著他們辛辛苦苦種下的麥子旱死,也是一樣的心痛。
03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這場本應牽動舉國神經的旱情,今天卻因資訊繭房效應,讓我們大多數人被困在認知的孤島裡。
當城市41℃高溫上了熱搜時,農村土地乾裂顆粒無收關注的人卻寥寥。
高溫預警自帶視覺衝擊力,短影片裡融化的柏油路、冒煙的汽車引擎蓋,比干裂的麥田更能刺激感官閾值。
而需要深度閱讀的旱災報道,早被演算法判定為"非流量內容",在資訊繭房的過濾網中,已經悄然沉底了。 
或許在大資料下,城市白領刷到的抗旱影片很快就划走,會被系統判定為"低轉化率內容",推送權重遠低於防暑攻略;
農民在田間拍攝的枯黃麥穗,甚至會被誤判為"畫質粗糙"而限流。
而當我們在空調房裡刷著高溫段子時,黃淮平原上每棵乾癟的麥穗都在訴說被演算法摺疊的真相。 
圓方覺得,此刻或許需要我們每個人指尖的力量打破繭房。
所以,請麻煩大家手動搜尋"抗旱"等關鍵詞,關注三農領域創作者,來提升系統的權重。又或者可以將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引發更多人關注。
因為那些被演算法判定"不感興趣"的旱情資訊,恰恰關係著14億人的飯碗安全。
當我們主動推開資訊繭房的窗戶,才能看見龜裂河床上折射的生存危機:
這場旱災不僅關乎河南農民的血汗,更將影響秋糧供給、糧價波動乃至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