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是動物界中體型最大的生物,尤其是藍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動物,體長可達 30 多米,體重可達 200 噸以上。假如藍鯨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吞進去了,人會死嗎?一起來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假如藍鯨把穿宇航服的宇航員吞進去了,宇航員會死嗎?
|答主:瞻雲
你以為的藍鯨一口吞:

實際上卻是這樣的:

相比起龐大的身軀,藍鯨為首的鬚鯨類動物食道都相對比較小。
一條 21m 長的鬚鯨,食道寬度僅僅只有 10cm。
而長達 29m 的藍鯨,食道寬度也僅僅只有 25cm。
鬚鯨類食道之所以這麼小,是因為它們的食物(磷蝦、小型魚類、浮游生物)過濾濃縮後,接近高濃縮流體。因此它們吃東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吞,而是喝(吸)[1][2]。

鯨類呼吸(A)和吞嚥(B)
它們透過發達的舌頭提供負壓,配合食道的發達肌肉蠕動,把食物吸入胃中[3]。
因此經過長期的演化,相對於它們龐大的身體,食道發展成了較細的管道。

鬚鯨的食道,內部有發達的肌肉(注意右下角的比列)
鬚鯨類這 10~25cm 的食道有多大呢?
對數字不敏感的,我們可以用實物來進行對比,一個足球的直徑就達到了 21.5cm,一個籃球的直徑則是 24.6cm。

吞下足球就能要了鬚鯨的老命,吞下籃球也能把藍鯨噎得夠嗆。
成年男性平均肩寬為 37.5cm,成年女性平均肩寬為 35.1cm,這比足球和籃球大得多。
即便是兒童,四歲以後的平均肩寬也超過了 26.5cm。

對於兒童來說,頭能過身體就能過的規律,適用於扁口,而非圓口
即便我們考慮,鬚鯨類在吞嚥時,食道可以擴張 30%,藍鯨所能吞下的最大直徑也不超過 33cm,雖然已經達到人類兒童上限,但也無法吞下一個正常身材的成年人。
很明顯然,你也發現了,大多數文章所說的藍鯨無法吞下人類,是有限定條件的:
-
有記錄的最大藍鯨是 33.6m,按照正常比例推測,它在吞嚥時,食道直徑擴張或許可以達到 37.6cm,這已經超出平均女性肩寬了。小身材成年人,它足以吞下。當然,考慮到個體大小均值,通常認為藍鯨無法吞下成年人,也並不算嚴重錯誤。
這不,曾有潛水員被座頭鯨誤吸入口中,但並沒有吞下。

穿著宇航服,揹著供氧裝置的航天員,身體最大維度直徑估計能超過 50cm,即便最大藍鯨也完全沒有了吞下的可能。

那世界上有沒有鯨類,可以吞下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呢?
唯一存在的可能性,就是齒鯨類中的抹香鯨。
最大的抹香鯨可以達到 20m 左右,即便和大多數鬚鯨類比,它的體型也名列前茅。


在抹香鯨胃中取出的最大完整動物是長達 12 米、重 200kg 的大王烏賊[4]。
很顯然抹香鯨的食道大小比鬚鯨類大不少。
因此我們通常可是認為,抹香鯨能夠吞下正常成年人。

至於穿宇航服的宇航員,雖然不是每一頭成年抹香鯨都能吞,最大的那一些應該是可以的。
當你不小心穿上了宇航服,不小心來到了海邊,不小心遇到正好從數百米深海上來換氣的抹香鯨,你不小心主動跳進了抹香鯨的嘴裡……
穿宇航服的你,會在鯨胃中遭遇什麼?
或許你會擔心,抹香鯨吃你的時候,會咬碎你的宇航服。
其實沒必要過於如此擔心,因為抹香鯨吃東西也是靠吸,通常不會用牙齒咬住獵物,而是透過短而有力的舌頭提供負壓,來直接吞下獵物。
而且它們的上顎也沒有牙齒,更不會咀嚼你[5]。
-
或許對於如此巨大的齒鯨來說,撕咬的掠食效率反而更低。
因此,不小心跳進抹香鯨嘴裡的你,大機率可以無傷進入抹香鯨的胃。
在很多冒險小說/故事/傳說中,往往把鯨魚的胃部環境描述成低危害的單個寬大腔體。

但實際,卻恰恰相反。
鯨類屬於偶蹄目,而偶蹄目大多數都具有發達而複雜的胃,而且常規配置是 4 個胃。

與鯨類親緣關係最近的是河馬。
河馬的胃長這樣,和其它主流偶蹄動物一樣,是四個胃[6]:

陸地偶蹄目四個胃,主要是為了消化植物纖維。
但演化無法開倒車,且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雖然鯨類幾乎所有都變成了食肉動物,但它們依舊主要是四個胃。
齒鯨類的四個胃主要是這樣的結構[7]:

寬吻海豚的胃
鬚鯨類的胃也大差不差,區別比較小[8]:


鬚鯨的胃
因此,你掉入藍鯨的胃和掉入抹香鯨的胃,其實是大同小異。
鯨前兩個胃都是比較大的腔室,第一個胃內的肌肉比較發達,尤其是抹香鯨的胃強度還很高,可以抵抗魷魚的爪和吸盤攻擊,同時提供機械力來粉碎食物。

大王烏賊的吸盤具有較強的破壞能力(有疤痕的抹香鯨皮膚)
不過,穿著宇航服的你,似乎並不用擔心受到嚴重傷害。
因為宇航服通常都採用抗衝擊的材料,例如,凱夫拉縴維(Kevlar)是一種抗衝擊能力達到 3GPa,相當於鋼材 5 倍的防彈材料,便是宇航服的常用材料。
宇航服的設計,通常可以承受微型隕石的衝擊,抵抗抹香鯨的胃應該還是足夠的。
不過你還是應該小心點,需要避免彎折時應力過大而導致受傷,尤其是保護好脖頸。
考慮到宇航服不是所有材料都是高抗衝擊,而且任何材料都有耐久度,再加上宇航服配備的氧氣提供消耗的時間也只有 8 小時,所以你決定儘快前往第二個胃。
第二個胃,主要分泌胃酸。
作為食肉動物,而且通常是整吞包含各種鱗片、骨骼、幾丁質(節肢動物)的食物,所以鯨類的胃酸都具有低 PH 值,在 1~2 的範圍。
不過凱夫拉縴維這樣的材料,同樣是高抗腐蝕和耐酸鹼的,甚至凱夫拉縴維合成的過程,鹽酸還是副產品。

所以,穿著宇航服的你來到第二個胃,終於不再經受第一個胃的翻江倒海,反倒是舒服了很多。
然而,當你準備進入第三個和第四個胃時,你直接呆住了。
你發現這兩個胃室之間的空洞實在是太小了,穿著宇航服的你根本就過不去。

看看小圈標出來的部位,不說穿著宇航服了,就是啥也不穿也不一定能穿過去。
很顯然,鯨的胃已經被設計得很強大了。
第一個胃磨碎食,第二個胃液初步消化分解。後兩個胃部的管道狀,僅僅只接受足夠細碎的食物,然後再進入下面的系統進一步消化,這樣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消化效率。
但它哪裡知道,會有一個人類老六,穿著宇航服跳進胃裡來,根本連第三個胃都進不去。
現在就尷尬了。
對於你來說,有兩個選擇。
要麼,直接脫掉宇航服爽快的死掉。
要麼,等待氧氣慢慢耗盡,在鯨胃內窒息死掉。
當然,你也可以賭一把,來到第一胃,各種刺激胃壁,甚至直接把宇航服內的氧氣全部放掉,看看有沒有可能刺激鯨胃把你再次吐出去。
不過,抹香鯨除了換氣會來到海面外,大多數都在 300~1000m 深海。
你有非常大的機率,被吐出去就在深海中,同樣也是直接完蛋。
但無論怎麼樣,被吐出來還是有一定生還可能的。
如果不能吐出來,那必然困死在鯨胃中。
或許經過足夠漫長的時間,因為反覆機械應力,材料疲勞等等原因,宇航服最終破碎。
你絕大部分的身體都會被鯨消化掉,最終少部分骨骼殘留和宇航服殘留,不斷刺激抹香鯨腸道分泌物包裹,最終產生大量的龍涎香[9]。
多年以後,這些龍涎香被其他人類偶然獲得,或許會無比震驚:
這老六是怎麼穿著宇航服跑到抹香鯨肚子裡的?!
參考
1.^Werth, Alexander J., and A. W. Crompton. "Cetacean tongue mobility and function: A compa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natomy 243.3 (2023): 343-373.
2.^Potvin, Jean, and Alexander J. Werth. "Oral cavity hydrodynamics and drag production in Balaenid whale suspension feeding." PloS one 12.4 (2017): e0175220.
3.^Gil, Kelsey N., A. Wayne Vogl, and Robert E. Shadwick. "Morphology and mechanics of the fin whale esophagus: the key to fast processing of large food volumes by rorquals." Integrative Organismal Biology 6.1 (2024): obae020.
4.^Kawakami, T. A. K. E. H. I. K. O. "A review of sperm whale food." Sci. Rep. Whales Res. Inst 32 (1980): 199-218.
5.^Werth, Alexander J.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the sperm whale (Physeter macrocephalus) tongue, with reference to suction feeding." Aquatic Mammals 30.3 (2004): 405-418.
6.^https://tomvangelder.antrovista.com/suina-peccaries-pigs-and-hippopotamuses-149m64.html
7.^Buhrmann, Corrine A., Tess Gridley, and Lawrence K. Oellermann. "Diagnosing gastric ulcers in bottlenose dolphins (Tursiops sp.) using gastroscopy and cytology." Zoo Biology 42.4 (2023): 522-528.
8.^https://whalenutrition.wordpress.com/2015/02/23/digestive-anatomy/
9.^Clarke, Robert. "The origin of ambergris." Latin American Journal of Aquatic Mammals (2006):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