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砸百萬美金養出“海歸巨嬰”!中產媽自白:經濟越差,“重金雞娃”是唯一能為孩子鋪的路…

今天是母親節,祝各位正在雞娃路上的母親們節日快樂。
最近,小紅書上的一位博主,就自曝下了百萬美金血本培養自己的父母,最終收穫了一個loser女兒的故事。
如果你砸百萬美金培養自己的孩子,你對孩子的未來會抱有何種期待?孩子失業、身體和精神透支、與家庭關係疏遠,肯定不是“甲方”爹媽期待的結局。

她的經歷讓我這位中產家產開始認真思考:在經濟下行、學歷貶值的當下,雞娃是否還有必要?有價值?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有前途的未來?
我的答案是:經濟下行的時期,對教育的重視才更有必要逆流而上。
👇👇文末留言區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想,我們將為留言區點贊前3名讀者每人贈送一本《媽!這是我的人生》,下週五開獎,包郵哦~

“雞娃家長”噩夢:
砸百萬美金雞娃,至今待業在家
博主自曝,自己可能是小紅書上一眾“雞娃家長”的噩夢。她的父母從小對她傾注了大量心血和金錢,總體教育投入按2025年的匯率換算超過百萬美元。
作為第一代“被雞娃”的孩子,她的成長路徑堪稱精英養成模板:
  • 在大多數中國人還未出過省的年代,便隨家人開啟國際旅行;
  • 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游泳、網球、足球,小提琴與鋼琴齊上陣;
  • 十歲起,每個寒暑假都參加海外遊學。
  • 她的中學是在北美的寄宿學校完成的,大學順利進入一所小藤,儘管專業前景黯淡,卻依然被父母安排進了行業頂尖公司的實習。
  • 春假飛去坎昆、智利與阿根廷,大學畢業前一個人揹包遊歷東歐與南歐。
  • 學業成績雖然算不上頂尖,也始終中上:SAT 2300,GPA 3.7。
這樣一個被重金塑造出的高學歷、有見識的人才,如今到了30歲,人生有宏圖大展麼?並沒有。
30歲的她,自己仍未找到理想的職業,處在人生方向模糊、前路不明的階段——簡稱,無業;而炒幣還花光了自己的存款;身體健康一塌糊塗,唯一的愛好沒有心力維持;更重要的是,她與下血本培養自己的父母關係一塌糊塗。
然後博主以“失敗者”的身份進行了一通反思、並對中產家長在雞娃這件事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她的反思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面:
01
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的誤區
她成長在一個重視成績與程式的家庭中,父母都是能力很強的“高階打工人”,但他們關注的只是學習本身,卻忽略了對判斷力、好奇心、探索欲這些深層能力的培養。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陪伴少,情感連線也很淡,這讓她一直缺乏安全感。家庭條件不錯,卻讓她誤以為物質豐盈、教育投資等同於成功,而忽視了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內在的獨立性,比如照顧自己、應對生活瑣事的能力。
02
成長過程中的隱性傷害
她從小就被捲進高強度的競爭洪流中,成績亮眼但沒有童年,也缺乏真正的自我認知。學藝術、上興趣班,從來不是出於熱愛,而是為了履歷“鍍金”。
她一直走在父母規劃的路上,過著一條“安排好的人生”,很少有機會自己做決定、為選擇承擔後果。看似順利的成長路徑,其實剝奪了她自主選擇的人生體驗。
她基於自身經歷,給中產父母的“雞娃”建議是:
01
別把孩子當作投資,教育是陪伴與滋養;
02
重視心理韌性和獨立性,比上名校更重要;
03
家應是情感支援系統,而非目標執行機構;
04
父母也需成長,別將焦慮投射給孩子。
這通誠實的自我剖析、深刻的反思、中肯的建議受到不少網友好評。我作為家有倆娃的家長,看的五味雜陳。
中產父母,盛產“敗兒”?
這些年,有關中產家庭雞娃“失敗”的故事,我們聽了不少。
從幾年前豆瓣大火的“海歸廢物”小組,到這兩年中產家庭因“留學斷供”而逼得孩子半路輟學、轉學、甚至一人打五份工,再到如今“中產高管砸下6000萬雞娃,卻把三個孩子養成啃老族”這種育兒事故頻頻上演。
這些故事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堪稱豪賭,動輒傾家蕩產,不是中途彈盡糧絕,讓孩子被迫體驗“墜落”的人生軌跡,就是咬牙供到底。結果卻殊途同歸——孩子依舊滑向平庸,甚至徹底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
輿論的矛頭直指一個群體:中產父母,成了“敗兒”的高發製造者。錢花了,力氣也使盡了,本以為換來的是光明未來,結果不僅落空,甚至跌入最慘烈的結局:人財兩空、兩敗俱傷。父母埋怨子女“扶不上牆”,而孩子則控訴父母育兒失敗,親子關係在沉重的期待與失望中,滿目瘡痍。
作為一個家裡有倆娃的家長,我非常認同博主的反思和建議。從她那些滿滿當當、有理有據的文字中能看出,她是真的對父母過去的教育方式、自己過往的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回望。
她寫的那些道理,家長們都明白、也都認可——
  • 比如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父母不該把自己的焦慮、遺憾和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 再比如,比起“管控”和“安排”,更重要的是“陪伴”和“理解”……
道理都認、但輪到執行時,中產家長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做不到,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因為我們大多數家長的精力、時間、視野真的都有限。博主所提到的那種深度反思,其實是父母需要花費大量甚至是一生的時間與心力,才能和孩子一起完成的事情。
比如,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們安排的這些,我想試試別的”,她的第一反應不再是“你還小懂什麼”,而是選擇和孩子一起冷靜下來思考“那你想要的是什麼?我能否陪你一起試試”——這種剋制、理解與重新定位親子關係的能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其耗費情緒、認知與人生經驗的積澱。
現實卻是,大多數中產家長為了在高房價、高通脹、高教育支出的現實中積累一點點財富,只能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品質,然後把自己辛苦賺來的錢,源源不斷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和“見識”中。
在中產家長有限的認知裡,“教育”就是成績要穩、“見識”就是行萬里路。於是,私教、夏校、旅行,家長們用盡全力安排。
而對於“你到底是誰”“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當下看似“無用”、但對孩子至關重要的命題,在焦慮的家長們忙著給孩子搭橋鋪路時,沒有力氣、也不夠有餘裕地帶著孩子去溝通和探索。
都說人很難賺到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錢,育兒也是一樣,多數中產家長也很難跳脫自己的教育軌跡和當下的教育環境去撫養孩子。
為什麼美國的華人父母都雞自己的娃學STEM、搞科學競賽,讓孩子報選專業時,首選就是計算機或者醫科?因為這些父母當中,很多人當初就是靠著這類專業走出來、紮根,靠著自己的專業在這片土地上養家餬口、提供人生建議。
不是爹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當律師、搞金融,是自己既沒有專業知識、又沒有人脈資本、更沒有資產贊助孩子的deal。
所以,我看著博主寫下的那些覺醒,心裡五味雜陳——認同、但無奈。對我們這些靠一技之長打拼、一步步走進“中產”的父母來說,只能透支自己的時間、精力、陪伴、溝通去為孩子墊一塊“好人生”的基石。
到最後,砸重金變成了一種“我們為你好”的、但孩子可能並不想要、也不能確保成功的教育方式,這是父母和孩子都不願看到的“雙輸”結局。
“被雞大的孩子”真的失敗了嗎?
我承認,重金雞娃後,很多孩子並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多數人會走向平凡,帶著普通人的配置去過自己的人生。但普通和平凡不等於失敗;而且“下血本培養了一個loser”這只是少數人的案例,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過著遠比普通人優秀的生活。
王食慾是一位95後作家,曾因一篇《北京第一代雞娃給大家講講內卷教育的切膚之痛》走紅育兒圈。
她自稱是“被雞大的孩子”,從學區房到補習班,從南極遊學到出國交換,父母砸下重金鋪就了一條希望通往成功的道路。而她現在是編劇、小說作者——一份“四捨五入等於無業”的工作,她調侃自己是雞娃的失敗。
■ 王食慾的書籍封面
但如果你細看她的人生:正是因為她有過那麼多見識和閱歷、享受過優質的教育資源,現在能把這些經歷都寫成文字、拍成影視作品,她或許不是父母當初設想的“成功模板”,但絕不是雞娃的失敗品。她說自己年收入比北上廣深的普通小白領稍強一些、買得起車,可只靠自己還是無法在三十歲前買北京的房。
現在能完全靠自己、在30歲以前北京買房的人有幾個呢?這根本不是教育和孩子的失敗、也不是父母雞娃的錯。
而“百萬美金教育培養的Loser”這位博主,也絕對不是被雞失敗的孩子。從她最新發布的帖子,我們得知,這也是一位曾經混跡華爾街金融圈的精英人士。
她又正面思考了百萬美金的教育給她帶來了什麼?
她認為自己雖然暫時失業,但從過往的教育與職業經歷中收穫頗豐:不僅具備名校學歷和頂尖工作經歷,還在高壓環境中鍛煉出寫作、溝通、協調與跨文化合作能力,具備職業遷移力。
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提升了她的英語表達與思辨能力,讓她更瞭解自己,放下“精英焦慮”,不再用功利視角衡量人生價值。以及,透過這些年的經歷和反思,她正在改善的親子關係。
這些哪裡是loser啊?最多就是一個厲害的闖關者暫時失敗的倒黴蛋。
而她那些看上去的“失敗”,現在也透過反思都轉變成了人生的長遠收益、而非短期利益。誰能說這是一次花重金後的失敗教育呢?
經濟下行期,教育才更不能“擺爛”
這兩年,有一種論調,經濟下行期,不少中產家庭雞不動了,索性躺平。對於承受收入下行壓力的中產家庭而言,儘管經濟衰退削弱了中產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但在下行期對兒童教育的投入恰是檢驗“教育逆週期投資”價值的時刻——它不僅影響孩子的學業與心理健康,也決定下一代的競爭力與社會流動性。
首先,從孩子的未來職業前途來看,教育能夠提升人力資本,增強孩子的就業能力和收入潛力,為他們提供抵禦經濟風險的“護城河”。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20年的資料顯示,在經濟衰退期間,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的人失業率為5.5%,而僅有高中學歷的人失業率高達9.0%。
美國NBER報告指出,經濟衰退年份畢業的青年,成年後平均收入降低5%,貧困機率提高13%;高等教育可顯著降低這些不利後果。
也就是說,在經濟下行時期,教育是普通家庭為數不多的能在艱難時期幫助孩子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方法。
其次,從孩子一生的來看,對教育的投入和知識的獲得,更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幸福。
在最新一期 The Atlantic 雜誌上,一篇題為The Knowledge That Brings True Happiness的文章探討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接受更多教育,真的會讓人更幸福嗎?
表面上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大量研究顯示,教育水平的提升通常會帶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一方面是因為高等教育有助於獲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從而改善生活條件,帶來更大的幸福感。但教育的“幸福紅利”並不止於經濟層面。
比如,西班牙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高等教育還能增強自信和自尊,而這些心理收益本身就足以提升幸福感。此外,在高收入人群中,那些稀有的學位——比如博士——也像是“地位商品”:它們象徵著成就與尊榮,能提升一個人的社會認同,進而增加生活滿意度。可以說,博士學位某種程度上就像是一輛法拉利——不僅實用,還能彰顯身份。
不過,教育帶來的快樂並非無條件。只有當你所選擇的專業既符合興趣又具實用價值、沒有沉重的學貸債務,並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時,教育才能真正成為通往幸福的階梯。
我說這些,並不是鼓勵中產家庭在經濟緊張時還要硬扛著砸錢教育孩子。我反對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盲目“重金投資”,但我更反對另一種聲音——在經濟下行期的“躺平”和“擺爛”育兒。經濟壓力下,父母更需要我們保持定力,不盲從、不放棄,精打細算地為孩子守住教育的底線。
但更重要的是,在經濟下行期確保讓教育不掉隊,並不是一項以家庭為單位能促成的專案,它是一項宏大的社會議題。歷史上,多國在經濟危機期間選擇優先削減公共教育經費,導致教育質量下滑、重複率上升和入學率下降等問題。反其道而行的國家,反而收穫了顯著回報。
01
比如芬蘭
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期間,芬蘭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危機,GDP下降約14%,失業率從3%飆升至近20%。儘管財政緊張,芬蘭並未大幅削減教育支出,而是透過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質量和公平性。
改革包括將雙軌制學校系統轉變為綜合學校系統,並將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地方政府和教師。這些改革不僅促進了芬蘭本國的經濟復甦、更使得芬蘭教育成為當前世界的標杆。

■ 截圖自他鄉的童年芬蘭篇
02
再比如韓國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經濟遭受重創,GDP增長率從危機前的平均7%下降到1998年的-5.8%然而,韓國政府堅持教育投入,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開發方面的投資,為經濟復甦和未來增長奠定了基礎。教育擴張被認為是韓國過去幾十年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說到底,經濟低谷中的教育“兜底”行為,才是彰顯一個社會是否可靠、有遠見的試金石。
參考資料:
· Education reform in Finland and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system
·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the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Comparison with the Cross-country Patterns

👇點選小程式👇

🔥報名5月17日
真棒·國際化學校名校長論壇(北京站)
🔥地點:耶魯北京中心
🏫人大附ICC/北京四中國際校區/
101國際部/海嘉/匯佳/赫德/君誠/諾維等
頂尖公立國際部+國際化學校校長和升學主任閉門分享
🎓鼎石→耶魯/海嘉→普林斯頓牛娃親臨現場
僅限100席位,掃碼鎖定與名校校長對話機會
限量贈送《2025北京國際化學校擇校手冊》
先到先得🌺
👇點選預約最新直播活動👇
👇左右滑動看最新活動詳情👇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