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雷軍在 YU7 上市返場直播的時候說到了售價 169 元的磁吸紙巾盒配件,說它之所以賣得比較貴是因為符合車規級的標準,能扛住 90 多度的高溫,所以工藝比較複雜,成本比較高。

這不說不打緊,說完網友們直炸開鍋了。
很多人拿著 YU7 釋出會上說到的車機晶片驍龍 8 Gen3 問,為啥紙巾盒小米用了車規級的,但是更精貴的車機晶片卻用了手機上的消費級晶片?


於是,一場關於紙巾盒有沒有必要做車規級、消費級晶片到底能不能用在車上的爭論開始迅速發酵。
各家大 V 下場輸出,各方觀點激烈碰撞,可以說是讓人越看越糊塗。
為了讓大夥吃瓜吃得更明白,脖子哥連夜採訪了幾位汽車行業的資深老哥,梳理了風波里頭的各種知識點。
結果發現,在車裡用手機晶片這事兒,可能比大夥想的複雜得多。


你可能以為,這個車規級的背後會有一堆類似國標的強制標準,零部件只有滿足了這些要求以後才能用在車上。
但事實上,因為汽車工業的技術發展太快,強制性的規定更新速度又有很強的滯後性,現在的車規級就跟咱們評價帥哥美女的標準似的,很大程度上是個定義很模糊的、但認可範圍比較大的行業共識。
落到具體的企業標準,更是一家一個樣,並沒有一個大夥都絕對會遵守的強制性標準。


那具體到紙巾盒上,小米汽車在今晚的答網友問推文中已經做出了具體的回覆。
結合雷軍的直播,我猜測小米大機率是把磁吸的紙巾盒配件納入了自己的三高測試( 高溫、高原、高寒 )裡頭,用高溫測試或者說夏測中對內飾件的要求來做的。

並且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老化以外,正式的高溫測試還得在環境溫度保持在 40 度以上時,觀察內飾件的外觀、力學、電學、化學或其他效能變化和金屬材料製品的腐蝕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會不會因為曬了太陽,紙巾盒就裂了、化了、顏色褪色、可揮發有機物變多等等,會不會變得不能用,或者危害到乘客的安全和健康。

如果 YU7 上的磁吸紙巾盒真是按照這個標準設計的,那我覺得對車主來說絕對是個好事,畢竟誰能拒絕一個需要在車內長期使用的配件,變得更耐用、更安全呢。
稍微貴點就貴點吧。

小米在宣傳裡頭說的車規級認證 AEC-Q104 就是來源於此。

這個標準的歷史和由來咱們就不展開說了,一言以蔽之,就是這套來自汽車電子委員會 AEC 的標準在迭代了小几十年以後,已經成了海內外主流車企們認可的、能很好評價車載零部件效能的行業標準。
裡頭根據評價物件和流程的不同,分成了 3 個大類總計超過 40 個不同的測試檔案,涉及元件的應力、靜電放電、彎曲、阻燃等等測試專案,測試的評價結果還會從差到好分成 Grade 3 – 0 四個等級,基本把車內所有和電有關的零部件都覆蓋了。

比如在評價溫度耐受性的標準 AEC-Q 100 裡頭,即使是要求最低的 Grade 3 ,也得讓零部件扛住 85℃ 的高溫 1000 個小時,並且在 500 次的 -55~125 ℃ 的超高低溫迴圈裡頭倖存下來。


這就要求零部件不僅能耐高溫,還得能扛溫度衝擊,難度可以說是地獄級別。
也是因此,全球幾個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比如英飛凌和恩智浦,就都會在自家的零部件詳情頁裡頭,跟炫耀似的標明其符合 AEC-Q 的評價等級,而車企們自然而然也會在採購零部件的時候,更偏向等級更高的零部件。


回到小米 YU7 上的驍龍 8 Gen 3晶片,小米在 YU7 的宣傳物料裡說,其符合車規級認證的是座艙域控制器裡座艙控制部分的 “核心板 ” ,符合的是認證體系裡的 AEC-Q 104 ,也就是《汽車應用中多晶片模組 MCM 的基於故障機制的壓力測試認證》。
簡單點說,這個認證的物件是由好幾個元器件構成的模組,而不是獨立的元器件。

對應到小米 YU7 上的座艙硬體,就是透過車規級測試的是搭載了驍龍 8 Gen 3 的主電路板,而不是驍龍 8 Gen 3 這個晶片本身。
如果還是不太理解,我就給大夥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卡丁車和平衡車原本是個不搭噶的玩意,但小米做了一個給平衡車定製的改裝套件,又給平衡車設計了專門的卡丁車動力模式,愣是把平衡車 “ 魔改 ” 成了一臺符合卡丁車定義的,卡丁車。

那也就是說,大夥整了半天的,說驍龍 8 Gen3 是消費級晶片不是車規級,沒錯。但小米透過各種工藝和結構上的改進,讓它能在符合車規級要求的環境裡工作了,可能也沒錯。

在和幾位行業老哥深入交流以後我的答案是,這種做法的可靠性屬於是薛定諤的可靠,暫時還不太好下結論,只能等市場給出答案。
老白是一家車載半導體銷售公司的業務總監,他對脖子哥說,這種用非車規級零部件相互配合組成車規級模組的做法,在國內外的車企中其實十分常見。
就比如特斯拉早在 2016 年推出 HW2.0 的時候,就用上了兩顆英偉達給手機做的處理器 Tegra 3 ,用來控制車機和智慧駕駛。現在某國內的新能源巨頭,也已經把消費級的晶片用作車機晶片很長時間了。

在他看來,車企會採用這種做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現在的車機對於複雜動畫和渲染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了,而車規級的晶片往往都是老款手機晶片的閹割版( 如高通驍龍 8155 座艙晶片就是 855 手機晶片的降頻版本 ),只能支援相對簡單的車機動畫。
螢幕變多、動效變多之後可能就會出現卡頓或者宕機的情況,並不符合車企們的要求。

這是因為車規級認證需要經過複雜的開發、驗證和測試流程,單一元器件透過 AEC-Q 認證的費用就在 300 萬人民幣上下,可能還只是部分車型的定製版本,出貨量並不大。
而手機晶片出貨量大,規模效應更強,成本自然就下來了。

在他看來,這種魔改消費級晶片的做法本質上還是車企們內卷的產物,一邊是降本的壓力,另一邊又需要更豐富酷炫的功能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又便宜算力又高的消費級晶片,自然就成了車企們最佳的選擇。
至於這種魔改的方式可不可靠,會不會給日常的用車帶來不利影響,另一位硬體開發工程師小黃對脖子哥說,這樣的魔改雖然看著技術含量不高,但其實是有一定門檻的。
比如需要給晶片設計更高效的散熱模組、提高晶片的抗震動能力等。一般車企的域控硬體團隊只有十幾二十個人,基本搞不定。

2020 年的時候,美國國家高速交通安全域性 NHTSA 對特斯拉展開了一項調查,說我們前面提到的用上了手機處理器英偉達 Tegra 3 的特斯拉車型,存在嚴重的故障隱患,可能會因為媒體控制單元故障導致後視的攝像頭、除霧功能還有轉向燈工作失效。

雖然後續特斯拉用 OTA 緩解了問題的發生,但這次翻車一定程度還是促使特斯拉轉向了晶片自研的方向,最終搞出了算力逆天的 FSD 智駕晶片。
也是因此,小黃表示自己在做硬體開發選擇零部件方案的時候,相比一個只有整體通過了車規級認證的模組,他會更願意選擇各個部件都有車規級認證的方案,心裡會覺得更踏實一些。
但與此同時,他覺得這種魔改消費級晶片的做法其實說不上是錯的。
畢竟連標準的制定者 AEC 都在 AEC-104 的檔案中說過:考慮到成本及客戶可能同意你這麼幹,AEC 不要求每個sub-component(子器件)必須透過認證,但是鼓勵 MCM 製造商採用 AEC 標準去認證子器件,從而使 MCM 達到最高的質量水平( promote best MCM quality )。


也就是說,如果小米 YU7 在大規模的交付之後,沒有出現像特斯拉當年那樣大規模的功能故障,手機晶片上車這事兒,咱們以後可能會見得越來越多。

大夥覺得,相比之前又貴、效能又不好的純血車規級晶片,

撰文:致命空槍
編輯:面線 & 脖子右擰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Nvidia預計Tegra 3四核晶片出貨量將顯著增加
DOT NHTSA ODI Document – INOA-EA20003-5829
AEC Documents
5萬字長文說清楚到底什麼是“車規級”
J2412-2015老化測試方法
為什麼汽車要做高溫高寒測試?而且還必須是吐魯番這種地方? – BarS的回答 – 知乎
汽車內飾皮革耐摩擦色牢度檢測與GB/T 34667標準應用
微博:小米汽車、雷軍
文中人物名稱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