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兒養得自私又叛逆後,我猛然醒悟:最愚蠢的教育,就是“過度尊重”孩子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凡事過度徵求孩子的意見,只會讓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規則範圍內,給予他們適度的尊重,才是真正為他們的成長負責
——薩姐
作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 fumuxue199)
01
上初中後,進入青春期的女兒,越來越難溝通了。
小時候懂事貼心的乖女兒,變成了一個叛逆不講理的“刺兒頭”。
我自認不是一個專制霸道的媽媽,一直很尊重孩子的意願,凡事跟她有商有量。
不管是穿衣風格,飲食習慣,吃還是興趣班、輔導班的選擇,我都會把女兒當成一個成年人來對待,聽取她的想法。
但這樣開明、平等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換來女兒的珍惜、體諒。
相反,她變得得寸進尺,一點不稱心就鬧情緒,發脾氣。
早在一年多前,我就注意到女兒的這種傾向。
她放學後拖拉磨蹭,遲遲不寫作業,我催促她抓緊時間,好早點睡覺。
她卻理直氣壯地反駁我:你為什麼不能尊重我的想法?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
我只好作罷,不再幹涉。
但結果就是,她磨蹭到八點才開始寫,到了深夜還寫不完,又困又累,開始發脾氣。
她文科成績不錯,但數學落後,在跟她商量後,我給她報了寒假集訓的補習班。
費用都交了,馬上就要報到,可女兒卻臨時改了主意,死活不肯去。
她極力辯解,說自己在家也會好好學,遇到不會的題就上網學,總能學會的。
我很不高興,訓斥她想一齣是一齣,定好的事就不要改。
女兒卻哭著控訴,說我控制她,不考慮她的感受,非要逼她。
弄到最後,到底沒拗過她,只好退掉。
原本以為,女兒的叛逆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減輕。但如今,已經到了讓我憤怒而失控的地步。
我越不讓她做什麼,她非要做,故意跟我對著幹。
期末考試前的週末,她提出要去泡溫泉。
因為正值寒冬,我擔心冷熱交替容易感冒,影響複習和考試,就沒同意,告訴寒假再帶她去。
不料,女兒大發脾氣,又哭又鬧。
不管我是好言安慰,還是提出其他的補償方案,她都不買賬,一個勁的控訴我專斷,不顧及她的心情。
最後,還上升了高度,指責我不是個負責任的好媽媽,控制慾強。
一個個難聽的詞,莫名其妙的抱怨,把我也惹惱了。我第一次跟女兒發了那麼大的火:
是不是平時跟你好說好商量,你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蹬鼻子上臉,就是欠罵!嫌我這個媽不好,你去找別人當媽!
你看看就你這個熊德性,誰能容忍的了你!一身臭毛病!
女兒被我罵哭,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一天都沒出來。
週一送她上學,她拉拉著臉,對我的關心和詢問冷臉相對。
到了校門口,我叮囑的話還沒說完,女兒就迫不及待地拉開車門跑下車,隨後狠狠關上了車門。
看著她飛速逃離的背影,那一刻,我既鬱悶又心痛!
為了緩和她的情緒,不影響學習,我放下尊嚴,忍氣吞聲地討好她,跟她示好。
可她呢?僅僅因為一件事沒順她的意,就跟我甩臉子,指責我不是個好媽媽!
我是媽媽,可我也是人,也有情緒。我把自尊心都扔到了腳下,孩子卻絲毫不領情!
這些年,我都儘量滿足女兒的心願,尊重她的想法,卻把女兒養成這副任性、叛逆、沒分寸的熊樣!
02
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就出在——我“太過尊重”女兒了!
原來,凡事徵求孩子的意見,不是真正的尊重!
這種放任的“過度尊重”,就像一個甜蜜的陷阱,只會“餵養”孩子的任性和自大,讓他們缺乏界限感,不斷踩踏父母的底線。
首先,會讓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一味朝父母提要求,討價還價。
把自己的情緒和意願,凌駕於父母之上。
其次,也會讓父母喪失權威,被孩子拉到同等的決策地位上,理所應當的反駁、對抗。
長此以往,孩子會擁有一種“錯覺”,獲得他不應該具備的掌控感。
他們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願意接受父母合理的建議和批評。
沒有家長能永遠尊重孩子的想法,次次滿足要求。
因為父母期待孩子做正確的事,自律努力,這和孩子想要放鬆享受的心理天然相悖。
一旦沒能滿足,沒做到跟孩子“商量”,孩子就會生出埋怨,認為家長不尊重自己。
這種失去決策權的感覺,會讓他感到強烈不滿,採用冷戰、逃避、消極厭學等方式,來表達憤怒,進行對抗。
過去,我以為尊重孩子,就是事事跟她商量,儘量按照她的心願去推進。
女兒不想上輔導班,我妥協了,覺得她不想就算了。
女兒有時不願意寫假期作業,我也不勉強,認為逼也不能讓她主動學。
就是這樣一步步的妥協,“尊重”,好商量,把女兒縱容成了自我又叛逆的熊樣。
真正的尊重,不是無原則的妥協,更不是毫無底線的滿足。
而是要在清晰界限內進行平等對話,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去合理引導。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想法,是合理的。
但作為家長和成年人,更要把握好尊重的尺度,讓孩子瞭解清晰的界限。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被尊重的氛圍裡,學會自我負責,鍛煉出真正的自由和自律,具體可以看看下面的3個關鍵點!
03
1. 我們需要尊重孩子,但要建立在合理的範圍內
沒有人不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不例外。
這意味著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滿足,自己的訴求有人聽。
但尊重不等於沒有規則,更不等於無條件的寬容和後退。
想要讓孩子真正從中獲益,家長要將這份尊重,限制在合理的秩序內。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可以爭取的,什麼是自己不應該做的。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尊重的價值,享受自由但不越界。
否則,來自家長的過度尊重,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認知錯覺,認為只要自己的想法別人沒同意,不採納,就是不尊重他。
這樣的心態一旦形成,孩子將很難感受到快樂和滿足,相反,會遭受很多虛假的挫敗。
因為走出家門,進入學校和社會,沒有人會凡事跟你商量,徵求你的意見。
這種前後的落差,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痛苦,陷入到情志的低落中。
所以,尊重孩子,並不等於事事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這需要父母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比如,督促孩子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按時上學,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是父母的責任。
這些方面,即使孩子不情願,父母也要堅持。
但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比如學習的順序,想要獨立的空間,具體的學習節奏,家長就要給予尊重。
可以科學引導,提供支援,但不能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
這種區分,會讓孩子逐漸區分清什麼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事,什麼不該去討價還價。
2. 父母要有底線思維,樹立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引導他們做正確的事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容易被現在的孩子反向“PUA”——
你不接納我的行為,不考慮我的心情,就是專制、控制的家長;別人家的家長如何如何,你為什麼要這麼強勢……
被自己的孩子這樣說,家長們的內心難免受到影響,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管的太過了。
可尊重孩子,他們又會突破底線,不認真完成作業,請假不上學,沉迷手機。
所以,對於不合理的行為,家長們不需要尊重孩子,更不要聽他們的爭辯。
只要用父母的權威,去拒絕孩子的“嘗試”。
孩子被催了三四次,還是抱著手機不放,那就直接沒收,告訴下次這樣,沒收時間更長。
孩子寫作業拖拉不認真,熬夜又鬧脾氣,那到了規定的時間就關燈,不允許再寫,讓孩子帶著沒完成的作業上學。
透過這樣斬釘截鐵的底線,倒逼孩子建立行為上的邊界感。
有天女兒說自己牙疼,我請了假,帶她去醫院。臨到出門,她又不想去了,說牙沒那麼疼。
我沒有縱容她,“尊重”她的出爾反爾。
而是告訴她,今天媽媽特意請了假要帶你去,跟醫生也預約了,如果你不去,會浪費我的時間,也影響醫生的安排,所以你必須去。
可能是我的嚴肅和認真震懾了女兒,她雖然有些不情願,但還是跟我出了門。
檢查完,她反而沒跟我鬧情緒,而是高高興興的央求我帶她去吃披薩。
可見,家長堅守底線,並不會“得罪”孩子。
相反,透過這樣的方式,既能樹立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感,又能約束孩子放縱的行為,讓孩子越來越有責任心,知道什麼時候不能任性。
長期堅持,就是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3. 願意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做出正確的引導,才是真正的尊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不成熟的想法、失控的情緒、任性的行為,都很正常。
但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對待,如何引導。
情緒不能被長久壓抑,只有被看見、被接納,才會在理解和包容中慢慢消散。
女兒再出現負面情緒,跟我發脾氣時,我不再一味滿足她的需求,餵養她的胃口。
而是專注、用心的聆聽她的抱怨,不加評判,讓她把情緒宣洩出來。
注意力放在她身上之後,女兒感受到了被重視,她開始碎碎念,敞開內心。
從對我的不滿,到對上學的厭煩,再到自己喜歡的明星。
慢慢又說了很多心裡話,說其實知道自己有時候很過分,我的包容她都記在心裡,但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得寸進尺。
我只是微笑著聽,不趁機教育,不下評價。
她告訴我,其實很多時候,她也知道有些話不該說,有些事自己過分了,但我的“尊重”,讓她覺得可以不斷試探,去為自己爭取更大的自由。
她跟我道歉,保證以後不再任性,會聽我的話。
我明白,是我無條件的傾聽、接納女兒的情緒,給足了她安全感,也讓她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
親子之間的界限感建立了,但關係又空前的融洽親密。
從那之後,女兒也真的做到了。
在我的改變和引導下,她越來越理性,懂事,主動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也想跟各位家長們說,尊重孩子沒有錯,但一定注意,千萬不要陷入“尊重陷阱”,以“尊重孩子”之名,卻行“放縱孩子”之實!
只有把握好尊重的尺度,孩子才能在有規則的範圍裡,體會到真正的自由,也學會真正的自律。
-END-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