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F1賽車手的脖子都那麼粗

在最近熱映的新片《F1:狂飆飛車》中,61 歲的布拉德·皮特貢獻了令人驚歎的演技。為了完美演繹 F1 賽車手,他甚至能完成“脖子俯臥撐”這種用頸部肌肉支撐全身的高難度動作。這種少見的鍛鍊方式,其實是 F1 賽車手日常訓練的縮影。
電影中,賽車手不僅平時需要鍛鍊脖頸,在賽道上高速過彎時也會肌肉緊繃、緊咬牙關對抗無形的壓力。這些畫面不免讓人好奇,為什麼 F1 賽車手的脖頸格外粗壯?而在挑戰人類極限之外,F1 賽車又藏著哪些超越普通汽車的尖端科技?
強大的脖頸力量,
挑戰人類生理極限
《F1:狂飆飛車》展現了許多賽車手的訓練和比賽日常。比如,由於座艙內的極度高溫以及厚重賽車服導致的脫水,賽車手在比賽後需要透過冰浴來恢復體能;另外,賽車手還需要具備異於常人的反應速度和專注能力,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桑尼·海耶斯就會日常進行“兩手同時拋接球”的練習。
而 F1 賽車手最引人注目的特質之一,就是他們明顯粗於常人的脖頸。
資料顯示,男性的平均頸圍為 15 英寸,而 F1 賽車手的頸圍能達到 17-18 英寸[1],這是他們長期訓練的結果。七次奪得 F1 冠軍的頂級賽車手劉易斯·漢密爾頓[2],在 2007 年剛進入賽場時頸圍僅 14 英寸,經過多年的訓練已經增長到現在的 18 英寸[1]。
日常訓練中,賽車手會用多種方式增強頸部力量,例如:用頸部做平板支撐或俯臥撐、在頸部懸掛重物、用頭盔和彈力繩向各個方向牽引[1]……電影中,無論是老將桑尼·海耶斯還是年輕賽車手喬舒亞·皮爾斯,都花了許多精力在脖頸訓練上,而這些鍛鍊方式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不少觀眾的“復刻”熱情。
區別於我們平時玩的模擬遊戲,專業賽車手坐在模擬駕駛艙內,頭部還需要佩戴阻力裝置(如氣動牽引裝置),頸部保持靜止對抗外力 / 圖蟲創意
賽車手鍛鍊頸部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比賽中的極端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是 G 力的衝擊。
G 力用來表示賽車手在在轉彎、剎車或加速時受到的力的大小,通常以重力的倍數值表示[3]。賽車高速過彎時,車手承受的 G 力可能達到正常體重的 5 倍——也就是一個體重 70 公斤的車手會感受到 350 公斤的力,彷彿有一架三角鋼琴壓在身上[4]。
在比賽中,賽車手想要正常注視前方、保持駕駛穩定,就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頭部位置相對不變[5]。因此,他們必須透過強健的頸部肌肉來對抗極限情況下的 G 力。同時,頸部也可以充當減震器,保護車手的脊柱和顱骨免受碰撞傷害[6]。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足夠的頸部力量,賽車手很可能會在過彎時頭部受力偏移,導致視線脫離賽道,甚至造成頸椎的碰撞損傷。
F1 賽道的彎道是區分車手能力、賽車效能的核心場景,每一處彎道的設計(曲率、坡度、組合方式)都直接影響比賽策略與駕駛極限 / 圖蟲創意
另外,脖頸肌肉還要負責承受頭盔的額外重量,以及被 G 力放大的受力影響。
為了保護賽車手的安全,國際汽聯(FIA)對頭盔的重量和安全性有嚴格的規定。F1 賽車手的頭盔通常重達 1.25-1.5 公斤[7][8],再加上頭部本身的重量,其脖頸的支撐重量可能達到 6.5 公斤。這看似不重,但在 5 倍 G 力的作用下,頭盔帶來的負擔會被放大,頸部實際承受的重量可能達到 30 公斤以上[9]。
在 90 分鐘的高速賽道上,賽車手需要一直用脖頸對抗這個力量,並且在高溫座艙內保持專注駕駛。想象一個人在健身時頸部始終承受著 30 公斤的拉力,這是常人難以承受的力量。
作為一項極限運動,F1 在各個方面都在不斷挑戰人類的邊界。
最尖端的賽車科技,
幫助車手賽道超車
要想在 F1 比賽中取得勝利,人與車的“極限挑戰”缺一不可。如果說強大的脖頸力量是在挑戰車手的生理極限,那麼 F1 賽車的尖端科技就是在挑戰汽車的物理極限。
空氣動力學是 F1 賽車最核心的研究技術之一,它的存在讓賽車能在高速行駛時牢牢 “貼” 在地面上[10]。當汽車在高速飛馳甚至轉彎時,普通汽車可能因抓地力和穩定性不足而失控,F1 賽車卻能憑藉複雜的空氣動力學套件產生巨大的下壓力[11]。
F1 賽車的前翼、尾翼、底板、擴散器、導流板等,都是為了控制氣流、產生下壓力。前翼能夠分開氣流,引導一部分氣流繞開車身,一部分氣流流向車底,配合複雜的底盤設計形成低壓區,將賽車“吸”在地面上;尾翼則透過上下表面的氣壓差形成向下的壓力[12]。一輛 F1 賽車在高速時產生的下壓力甚至能達到自身重量的若干倍,理論上能讓賽車在天花板上行駛[10]。
另一方面,由於直道超車相對困難,彎道對決成為 F1 比賽中最精彩的部分。而在過彎時,需要抵抗 G 力的不只是賽車手的脖頸,還有賽車本身。F1 賽車的橫向加速度可能是普通高效能跑車和普通公路車的數倍[13],因此也需要依靠空氣動力學系統,讓賽車既不會在過彎時“飛出去”,還能保持超高的過彎速度。
透過精準設計的氣流引導,空氣動力學系統將賽車牢牢 “按” 在地面上,同時平衡抓地力與速度的關係 / 圖蟲創意
為了最佳化空氣動力學部件,F1 車隊需要花費 6000 萬到一億美元來建造專用風洞進行測試[14]。這也助力 F1 成為地球上最燒錢的一項運動賽事。
儘管空氣動力學是 F1 的關鍵要素,但賽車要想衝到可以媲美高鐵的速度,還是要靠強大的引擎系統。
引擎是 F1 賽車的心臟,直接影響其加速能力與極速上限。如今的 F1 賽車搭載混動引擎,由渦輪增壓發動機、以及由能量回收系統驅動的電機組成,可以實現上千匹馬力的輸出[15]。F1 賽車從 0 加速到 60英里/小時(約96公里/小時)僅需不到 2.7 秒,最高速度可以達到 370 km/h以上[16]。
這套混動系統被稱為“動力單元”,其精妙之處在於能量的高效利用。能量回收系統可以將剎車制動的動能和廢氣中的熱能都轉化為電能,從而提升動力輸出,為賽車提供額外的動力。因此,F1 賽車的熱效率可以達到 50% 以上,遠超普通家用車 30% 左右的熱效率[15]。
出於公平性、安全性和可持續發展等角度的考慮,國際汽聯對於賽車引擎有多方面的限制。而這種 “開源節流” 的設計,可以讓 F1 賽車在多重規則限制下,依然保持極致的速度表現。
除了“快”之外,“準”也是 F1 運動中的制勝法寶。
底盤操控是讓賽車手與賽車達到 “人車合一” 的關鍵,好的操控可以確保車手的每一步微操都能精準無誤地反饋在賽車上。
底盤調校是為了讓輪胎、懸掛、空氣動力學等多個部件協同工作,讓賽車發揮出最佳效能。比如底盤離地間隙需要根據天氣、路況、賽道條件進行微調,達到最大的穩定性[17];空氣動力學方面,可以透過調整前翼角度、後翼高度等改變效能[18];懸掛系統可以透過調整硬度,讓賽車在過彎時減少側傾,顛簸時減少震動[19]……
在雨中或其他複雜天氣中,賽車會出現能見度降低、失控打滑、連環碰撞等風險 / 圖蟲創意
賽車手要想在“毫秒必爭”的 F1 比賽中取得勝利,車輛的轉向、抓地、剎車等操控反饋需要極其準確。電影也展示了 F1 賽車的方向盤,上面集成了幾十個按鈕和旋鈕。車手透過方向盤實現整體操控,在高速駕駛中精準控制能量回收、剎車平衡、尾翼角度等[20],搶先 0.1 秒的優勢有時就能成為取勝的關鍵。
F1 是一項充滿科技感的運動賽事,正是這些尖端科技的集合,幫助賽車手在賽道上突破極限,完成一次又一次令人驚歎的超車。
技術延伸,
賽道科技的公路化革命
F1 賽事的近百年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挑戰人與車極限的進化史。
1950 年,第一屆 F1 比賽舉辦時,賽車還只是簡單的機械裝置[21];進入 60 年代,蓮花車隊首次在賽車上加裝尾翼,利用氣流產生下壓力,開啟了 F1 的空氣動力學時代[22];此後,蓮花還首次將“地面效應”應用在 F1 賽車上,利用車底氣流讓賽車“吸附”在地面上,從此徹底改變了賽車的設計邏輯[23]。
F1 賽車的動力系統也經過了相當大的跨越發展,從最初的自然吸氣引擎到渦輪增壓,再到如今的混合動力,每一次技術跨越都讓賽車的速度峰值和能量效率提升到新高度[24]。梅賽德斯、本田、法拉利和雷諾這四大主要動力供應商為多支 F1 車隊提供動力支援[25],共同推動 F1 技術進步。
F1 的比賽是“人車合一”的較量,最先進的賽車也需要最頂級的賽車手來操控。隨著科技的發展,賽車手的訓練方式也變得更加科學。這在《F1:狂飆飛車》中,透過老一代車手桑尼·海耶斯和年輕賽車手喬舒亞·皮爾斯的訓練對比進行了展現。新一代賽車手在體能訓練時全身貼滿了監測感測器,以精準記錄並調整身體狀態;他們還會透過 VR 模擬器實現在特定天氣、賽道路況和賽車引數下的駕駛訓練,比賽中也更依賴即時資料反饋並據此做出判斷。
普通人也許很難經過專業訓練成為一名 F1 車手,但隨著 F1 科技不斷 “下放” 到民用汽車領域,普通駕駛者也能享受到如 F1 一般的駕駛體驗,比如加速時的“推背感”和過彎時的“操控感”等。同時,這些技術也讓民用車有了更強的效能——這也是從 F1 車隊到各個民用車企的創新目標。
空氣動力學早已不再是 F1 的專屬技術,而越來越多地應用在量產車上,只不過其主要目的從增大下壓力變成了降低風阻和提升續航。蓮花Eletre 和Emeya兩款新車型透過“孔隙率(porosity)”設計,讓空氣在車輛內部和周圍流動,既能降低風阻係數,又能為剎車和引擎散熱[26]。蓮花汽車還配備了開創性的主動式前格柵、後擴散器和後擾流板,以提升駕駛穩定性[27][28]。這與蓮花創始人柯林·查普曼率先為 F1 賽車設計尾翼的理念一脈相承,都是為了讓駕駛者感覺既輕盈又穩定,有如“貼地飛行”一般。
除了空氣動力學,F1 的混動技術和能量回收系統也在公路車上廣泛應用。今天的新能源汽車,不少都搭載了類似 F1 的動能回收系統,在剎車時將動能轉化為電能儲存,提升續航里程,特斯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9]。而法拉利LaFerrari、保時捷 918、邁凱倫 P1 等混動超跑,也都沿用了 F1 的動能回收系統,以達到動力效能和能量效率的突破[30]。
從賽道到公路,F1 技術的下放不僅是科技的普及,更是對 “駕駛本質” 的迴歸。最終,科技的發展都是為了讓人與車的配合更加默契,讓速度與安全、激情與實用找到平衡。
無論是賽道上的高速過彎,還是公路上的日常駕駛,安全永遠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 圖蟲創意
《F1:狂飆飛車》的熱映點燃了許多人內心的火焰,當桑尼·海耶斯最後極速飛馳在空曠的賽道上,觀眾也難抑內心的澎湃與激動。
但大部分人都不會成為賽車手,很難體驗到 F1 這種腎上腺素飆升的運動,也很難感受“貼地飛行”的速度與激情。好在隨著技術的發展,汽車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代步工具,普通人的駕駛體驗也在不斷升級。
或許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 F1 技術走進日常生活,讓每一次駕駛都成為對極限的致敬。
[1]Sportskeeda.(2022).F1 neck training: Why do drivers have thick necks?
[2]Formula 1.(2025).Lewis-Hamilton.
[3]F1chronicle.(2025).F1 G-Force: How Many G’s Can A F1 Car Pull?
[4]Mercedes-AMG.(2025).G-Force and Formula One: Explained.
[5]Formula 1.(2023).Neck strength, lasers and voices in drivers' heads – The incredible facts we learned on F1 Explains this year.
[6]DIVEBOM.(2023).The Importance of Neck Training for Formula 1 Drivers.
[7]APEX Bite.(2023).The F1 Helmet – The Ultimate Guide.
[8]Aston Martin.(2023).AvaTrade explains the F1 rulebook: Helmets.
[9]Technogym.(2025).The training of the Formula One McLaren's driver.
[10]GPFans.(2023).F1 Explained: What is downforce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11]Carsblog.(2025).F1 Cars vs Sports Cars.
[12]F1chronicle.(2024).How Do Formula 1 Rear Wings Work?
[13]Carbuss.(2025).A Beginn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Sports Car Performance Metrics.
[14]F1chronicle.(2025).How Does An F1 Wind Tunnel Work?
[15]F1chronicle.(2023).F1 Engines vs Regular Car Engines: Unveiling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16]RedBull.(2024).How fast do F1 cars go?
[17]F1chronicle.(2024).What Is Ride Height In F1?
[18]Mercedes-AMG.(2025).How Do You Set Up a Formula One Car?
[19]RedBull.(2024).Formula 1 suspension explained.
[20]The Driver.(2025).F1 Steering Wheels: Every Button, Paddle, and Knob Explained.
[21]Formula 1.(2025).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F1.
[22]Goodwood.(2025).Winging it: When F1 really started to fly
[23]Fastrack Experiences.(2025).Lotus’ Journey of Innovation: The Path to EV Theory 1.
[24]Medium.(2023).The Evolution of Formula 1 Engines: From Water Pumps to Hybrids.
[25]Planet F1.(2023).F1 Engines: Which power unit manufacturer does each F1 team use?
[26]Lotus.(2023).Lotus revamps Eletre and Emeya line-up.
[27]Lotus.(2023).Lotus Eletre: technology, performance and luxury in a spacious and practical pure-electric hyper-SUV.
[28]Lotus.(2024).Emeya, The Ultimate All-Electric Hyper-GT From Lotus.
[29]HITC.(2025).F1 isn’t just for racing: Seven ways it’s changed your car forever.
[30]Arabnet.(2017).Uncovering Formula 1 Tech.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章 魚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