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當選新議長:特朗普的勝利與混亂的延續

昨天下午,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終於選出了新任議長。之前,圍繞黨內鬥爭是否會再次拖延投票的猜測滿天飛,各種幕後談判也毫無結果。投票前,議員們三三兩兩聚在角落裡討論對策,有人甚至在電視鏡頭前討價還價,一切都顯得混亂不堪。最後,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邁克·約翰遜

成了眾議院的新議長。


約翰遜是
特朗普欽點的人選,在艱難的第一輪投票中,他最終成了全黨的“妥協之選”。以剛好218票的最低門檻險勝,這種險勝意味著,他未來的議長之路將步履維艱。

特朗普在投票過程中親自幹預,說服了眾議院中幾乎所有傳統保守派議員,這些人平時自行其是。但這一次,他們暫時放下成見,選擇支援約翰遜。因為哪怕有一票反對,約翰遜的競選就會失敗,眾議院也會再次陷入混亂。


雖然特朗普還未正式入主白宮,但他已經在國會展示了強大的影響力。
美國學者表示:“特朗普即使還不是總統,也給傳統保守派群體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這太令人震驚了。之前從未有總統這樣做。而現在,他必須讓這些人聽話——但這並不容易,因為所有事情都圍繞特朗普展開。

雖然特朗普欽點的人選成為議長,並不代表共和黨已經實現了“團結”。
共和黨內部的裂痕依舊明顯。當前眾議院共和黨僅以219-215的微弱多數優勢掌控局面,派系林立,難以形成共識。傳統保守派派系過去曾經逼迫三位議長下臺:約翰·博納(2015年)、保羅·瑞安(2017年)以及凱文·麥卡錫(2023年)。如今,他們對約翰遜的立場也充滿不信任,甚至推遲了選舉。雖然投票過程沒像麥卡錫那樣經過15輪的漫長拉鋸戰,但這種緊張感並未消散。麥卡錫當了38周的議長,就被推翻了。這次,有11位傳統保守派議員發表宣告稱,他們對約翰遜“再度當選”持“保留意見”。儘管約翰遜最終連任成功,但這些人手裡仍然握有足夠的權力,能在立法過程中攪局,甚至推動罷免議長的動議。
這場關於議長人選的較量,其實是共和黨“內戰”的一次“暫時休戰”這場鬥爭的焦點從來不只是“誰當議長”,而是共和黨的未來——到底是全面倒向MAGA派系,還是為傳統派保留一席之地?對於那些曾視妥協為政治智慧的老派共和黨人來說,他們是否還能在黨內找到生存空間?此外,如何調和特朗普一方面倡導“縮小政府規模”,另一方面卻在第一任期推行大規模政府支出的矛盾政策,這也是黨內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問題。在這些複雜矛盾的夾縫中,邁克·約翰遜既要是黨派鬥士,某些時刻又要表現出跨黨派合作的姿態。去年底,他為了避免政府“關門”,一度聯合民主黨人和溫和派共和黨人共同推動了一項臨時支出法案。他註定要在一場高風險的“政治走鋼絲”表演中尋找平衡。
儘管約翰遜暫時維持住了平衡,共和黨在華盛頓的局勢依然複雜。理論上,共和黨掌控白宮、參眾兩院,並在最高法院擁有6比3的保守派多數,堪稱“全權執政”。但這種權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特朗普的個人影響力。里根(1981年)以來,甚至可以追溯到林登·約翰遜(1963年),還沒有哪位總統在華盛頓擁有如此集中的政治權力。儘管里根上任時最高法院有七位由共和黨任命的法官,但其中部分法官後來向自由派傾斜。而林登·約翰遜執政時,最高法院有五位民主黨任命的法官,同時兩院也由民主黨控制。然而,特朗普最不願看到的局面,便是眾議院議長選舉陷入僵局。

如果共和黨無法選出議長,眾議院將陷入癱瘓,而這會直接威脅到國會對他當選第47任總統的認證程式。

雖然邁克·約翰遜已成功成為新任議長,但這並不意味著特朗普以後會一帆風順——未來他依然需要面對黨內派系間的博弈。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