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的旅遊騙局,農村老人當羊毛薅

爸媽的詩和遠方,是花40元一路受罪
今年夏天,一場40元“說走就走”的旅行火了。
從海口到桂林,4天3夜,包吃包住,還有針對老年人的專項補貼……年輕人一眼就看穿的騙局,爸媽卻心動不已,任誰都勸阻不了。
“不然呢?”被攔下的爸媽還會反問:孩子上班又不能請假,請假了也不想和爹媽出去玩。你若是主動掏錢幫他們報名正規團,他們又會說“大幾千元乾點什麼不好”,讓你不如直接把錢打過來,然後再給自己偷偷報上幾個低價團。
作者李康提回到老家發現,類似的低價旅遊團早已在村裡遍地開花。畢竟農村的文化娛樂那麼少,不是打牌就是刷影片,幾十塊錢出門玩一趟,老人們回來跟鄰居聊天都有滋有味的。
“旅遊”這個詞,聽起來真不像農村該有的。有些人活了大半輩子,最遠只坐大巴去過省城;也不明白孩子們口中的“人生是曠野”,和自己種了一輩子的莊稼地有沒有關係。
低價旅行騙局,戳中的正是老家父母們對遠方的渴望。生存之外,他們也想為自己活一次。
 40元報名費,400元騙局
“不行就看攝像頭,你們看我說了沒有。”
“看就看!”眾目睽睽之下,工作人員氣勢洶洶拉上我媽就往辦公室走。
一進門,對方態度瞬間180度大轉彎,換了副哀求的口氣和我媽商量:“大姐,咱也別嚷嚷了。你的錢我們可以退,只要你承認是自己看錯了,鍋給你拿著,回到你們村我就把錢給你。”一群陌生人圍著,我媽考慮了片刻便點頭答應。
兩人拿著鍋出來,那銷售又一秒變臉,理直氣壯衝著大家宣佈:“看吧,明明就是你看錯了,還嘴硬!你情我願的買賣哪有能退的!”迎著那麼多鄉鄰質疑嘲諷的目光,我媽一直熬到了小區門口,才纏著領隊把錢拿了回來。拿到錢的第一時間,趕緊還給了一起來旅遊的二妮大娘,這顆心總算落到肚子裡。
“一口鍋400塊錢呢!”我媽心有餘悸,和我們發誓再也不跟雲花嬸子出去耍了。
雲花是某旅行社在我們村裡的代銷員,手機上經常發各種低價周邊遊招攬客戶:58元紅色革命老區紅旗渠2日遊;38元邯鄲“遇見海”7大網紅景點2日遊;58元洛邑古城“高山竹海”品質2日遊……包來回車費、門票、吃住,還贈保險和精美禮品——兩斤帶魚、五斤掛麵、高筋麵粉、雞蛋野菜……吸引了不少如我媽這樣的農村中老年人。
高飽和度的旅遊海報,很吸引老年人的目光
天下沒有便宜又好吃的午餐,如此低的團費出來玩,坐店消費就成了必然。這次我媽差點被騙就是發生在“貂蟬故居”一日遊期間,回程路上大巴車把他們拐到了一處郊區廠房,簡陋程度用我媽的話形容,“還不如以前公社裡蓋的牛場。”
她經驗頗豐地知道“又要來聽課了”。外面烏泱泱停著十幾二十輛大巴車,全是各地拉來的老年團。每個團都被帶到了不同的房間,西裝筆挺帶著擴音器的“洗腦師”早已等候多時。
這回展示的是家家戶戶都用得上的“進口高科技廚具”。先亮相了一個鍋鏟,問咱們在座的大姐,有哪些是誠心想要的,開麻將館的王嬸率先舉起手來了。大師非常豪爽:“我對待朋友如家人,要的是一個態度,既然你這麼誠懇,我就送給你了!”
“哇——”隨著人群中的一陣羨慕聲,王嬸俘獲了她的首個戰利品。接下來的德國刀具也如法炮製,舉手的明顯多了起來,最終被一個外村的大叔收入囊中。
勺子、炒瓢、大笊籬、燒水壺……隨著一件接一件高檔廚具被老闆大手一揮送出,大家的警惕性逐漸降低。洗腦師站在臺上還不斷煽動著氣氛,“謝謝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們的支援,我就算掏空家底和大家交朋友也高興!”
這低劣的技倆一看就是洗腦,可像我媽她們這些一輩子生活在村裡的老人哪能分辨。大師又拿出一個不粘鍋,問誰想要這一件,“就是花上錢也想要,來把你們的錢亮出來。”
人群中有人開始猶豫,也有手闊的拿著百元現金揮舞在空中。果不其然,這又是洗腦師的把戲。收上去的錢很快就被退了回來。
如此又是兩三次,號稱“保證營養不流失、能用100年”的瑞士鈦金鍋才隆重登場。此刻,老年人們已經完全信任講臺上的大師,臺上臺下一呼百應、陷入瘋狂。
“398元想不想要!”“想——”“揮舞你們的錢向我展示你們的誠意好嗎!”“好——”我媽沒裝現金,人家問話時沒敢吭聲,架不住好心的二妮大娘替我媽出了:“免費拿個鍋還不好。”
沒想到就是這一把到了收割的時候。錢一到手,洗腦師歡天喜地說:“大家都帶上自己理想的產品回家吧!”老人們才恍然大悟:中套了!
嘟囔歸嘟囔,拿上鍋的也陸陸續續走了。只留下較真的我媽要辯個分明:“我也沒說我要,把錢退給我。”她操著土話就衝出去和人家要錢,引來不少圍觀。爭了幾個來回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雲花就在門上看著,一句話也沒說。”回家後,我媽對此很是介懷。
明知是坑,也想見見世面
旅行社這種高階概念,一聽就不是農村該有的。
城裡“某某國旅”營業部的大牌子,我們以往看到了根本不敢邁進去。但疫情這幾年,出境遊、跨省遊斷崖式下跌,為了生存,旅行社都盯上了低價的鄉村周邊遊。
一時間,我們村湧現出好多旅行帶團人,還經常能看見客運站的大巴車在小區門口等人。雲花嬸就在這種情況下成了某旅行社在我們鎮的聯絡人。她原本就閒不住,結了婚也沒停止過打工,為的是趕緊給兒子攢夠“老婆本”,這回的旅行社算對了她愛熱鬧的胃口。
我們村裡五六千人,市場不小,在雲花之後,也接連冒出了二仙、秀紅、毛毛等團隊,她們大多是性格好說笑、愛張羅的本村婦女,人也熱心腸,想參與勞動給家裡分擔經濟壓力。
像這樣的旅遊賬號和旅遊群,老人們的手機里加了很多
旅行社之間派別林立、競爭激烈,她們都宣稱自己是大公司駐村的門市負責人,其實根本沒有門面,都是靠著熟人社交網路,在小區門口的小公園、小賣鋪、快遞點發展業務。
人家還很懂得線上引流,能自己拍搞笑段子吸引粉絲,每個都有幾千粉,實打實的鄉村KOC,抖音裡、朋友圈裡全是她們帶隊去遊玩的照片。
大陽古鎮、大營古村、太平古鎮……隨著近幾年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我們這兒也批次生產出了不少新的古城,露營地、民宿、溫泉、採摘等城裡新興的消費景點,也是層出不窮。
我們村裡常講, “人都是遠香近臭的”,用來形容這些景點再合適不過。就比如本地知名的青龍古鎮,以前就是個土哄哄的小村子,什麼都沒有,十年前突然整個村子開始外遷,說是要修復古村、做影視基地,發展旅遊業。
不得不說,這樣一來確實帶動了經濟。如今,週末裡開車來玩的城裡人大排長龍,過年更紅火到讓村民們眼饞,牌都不打了,忙著當群眾演員賺錢。
跟著村團周邊遊,有些也能看到不錯的景色
這幾年,村裡開始分批補償失地保險,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能有750塊錢,相當於也有了“退休金”,加上退耕還林補貼和農村養老金,每個月一個人算下來能有1000多元,對吃住都在村裡、沒什麼消費的老人完全夠了。
不用種地、不去打工,兒女也都送去了城裡,他們的觀念逐漸轉變,成了低價旅遊市場的主力軍。
我60後的姑媽就是鄉村旅遊團的常客。她的兩個女兒都結婚了,家裡一點負擔沒有,她隔三差五就給自己報名出去玩,一百塊錢兩三天,比在家悶著強。
她很有坐大巴車的經驗,“靠前後門的地方,方便上下”。車程再長也不無聊,大家都是“哥哥妹妹”同齡人,一起KTV唱陝北民歌、玩成語接龍,最喜歡的還是錄抖音,領隊搜來網上的熱門段子,指導他們一對一比劃模仿。
“和娃娃們唸書一樣,前晌後晌都要上課。”老人們管進店消費叫“上課”,也都對此心知肚明,但她們回來逢人就說挺不錯,旅途中的糟心事是絕口不提。
黃土高原上荒廢的古村,有時也能成為景點
我媽就是那種嘴硬的。
有一次,朋友的妹妹要湊人頭拼團,她被硬拉上去了隔壁市的溫泉小鎮。說是回來能免費領個行李箱,但卻為此遭罪了一路。
上午兩個到店推銷,誘惑老人們買了“去除陳年老垢”的洗潔精和“包治百病”的養生醋,下午又拉著一車人進了土特產超市。中午說好的八菜一湯也變成了一碗刀削麵,“為了省錢,面給一大坨,澆頭一點點。”
搖搖晃晃終於到達目的地溫泉小鎮時,已經半下午。每個團限時一個半鐘頭,人們排著長隊急忙佔池子。農村人很少有人泡過溫泉,也沒幾個人帶泳衣,就穿著貼身衣物侷促地蹲在池子裡。熱氣蒸騰,她們像洗澡一樣往身上撩點水,又熱又曬,一邊還得拒絕各種來推銷的收費專案,根本無法放鬆。
我問她朋友圈為啥還發的那麼開心,媽媽回答:“總不能像個山漢一樣,啥也沒見過還說不好吧,讓人笑話。”聽得我心疼不已。
平安回來,就夠知足了
回來一段時間後,我媽還是原諒了雲花嬸子。
“畢竟她也給人家幹呢,能說啥呢。”雲花嬸子曾和她倒苦水,看似每天風光到處跑,其實也掙不了多少。
一個團少說35人,東打電話、西發微信,湊上人頭、發了團才能拿上一二百的出團費。再加上左右都是同村的,也不好意思讓一直買,提成層層盤剝到她手裡就幾百,一個月忙下來還不如城裡當保姆掙得多。
所謂的旅遊團也有不少是草臺班子,大巴車、旅行社、景點地接、購物地點和領隊,其實相互不認識。有時雲花嬸湊夠人了才著急打電話找車,她的抖音列表裡,關注了不少附近隨時能用車的司機。
早上六點,老人們集合等車出發 
私人巴士,保養不當,車壞在路上是常事,更何況幾十塊錢的團費連路費都不一定湊得上。可想而知,犧牲安全就成了答案。為了省錢,大部分農村旅行團連跟車的人都沒有,就一個司機可勁兒跑,開起來五、六個小時打底,很容易出現疲勞駕駛的情況。
幾個月前有輛旅遊大巴在山西的高速隧道里發生了車禍,就是這些隱患造成的悲劇。當時的事故造成14名老人遇難,37人受傷,我看到新聞的第一反應,就是擔心老家的親人是不是也在車上。
其實早在2016年,國家旅遊局就針對老年旅遊團制定了明確的規定,比如:連續乘車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車上保持15%的空座率、司機駕駛經驗至少5年以上、吃飯住宿沒有電梯的地方要在3樓以下、領隊具備急救技能且配備急救藥箱……若要細算起來,老家這些農村團沒一個能符合標準。
旅行團有沒有資質,老人們不懂,甚至有時也不是很在意,只要有人帶他們出去就很高興。這點上,我姑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我們村到山西的懸空寺車程4個小時,路上安排兩趟衛生間最合理,但司機為了節省時間,全程沒有去廁所,把姑媽憋得坐立難安。
她跑到前排,想問人家能不能服務區停下給她解個手。司機非常不耐煩,“全車就等你一個,你誰啊這麼大臉”,把她罵回去了。隔了一會兒她實在憋不住了,把隨身帶的乾糧、蘋果、雞蛋都拿給人家司機,用十分卑微的口吻請求,人家居然嬉笑著說:就給你停路邊解決吧。
“實在是車上全是熟人,不然我真就下去了。”最後姑媽苦苦哀求,終於上了趟廁所。
回到家後,姑媽居然說笑著跟我們複述了這段經歷。氣性很大的我和我二姐,恨不得當場就找到電話投訴,她卻表示哪怕以後出門前一天就不喝水了,有機會還是想出去轉轉。
後來姑媽想去杭州,花700元報了個相對正規的老年團
究其原因,農村老人們想出去看世界的心都是那麼樸實。
姑媽平日在家也就自己一人,姑父還在上班,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忙著照顧孩子、還房貸,每天心力憔悴,哪還有時間顧得上老母親的精神世界。她的老閨蜜命好,女兒有錢有閒,能帶著她滿中國跑,有時車上有空座位,還會把姑媽也帶上。
怕給兒女添負擔,又不想被老朋友比下去,打麻將之外,旅遊就成了姑媽唯一的愛好,哪怕一路受罪還沒有安全保障的低價團。
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在艱難的人世間生存已經耗盡全部力氣,旅行是實在沒必要的奢侈花銷。一直到生命快走到了盡頭,才想起來是不是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姥姥姥爺在70歲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省城,直到四年前才揹著家裡人,報個200多元的低價團去了趟威海。住的是農家招待所,吃的是最簡單的家常飯,對本就生活簡樸的農村老人們來說,還算能承受得住。
兩個顫顫巍巍的老人,就此開啟了人生最大一場冒險。從山西到山東,大巴車要十多個鐘頭,一路上還彎彎繞繞地去不同地方接活。司機為了圖省事,直接選在高速口卸人;領隊也在車上表演了“變臉”絕活:報名前親熱得像一家人,等到掏錢時,變著花樣斥責這群7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不消費的全都不給好臉色。
舅舅聽說後,把老兩口罵了一頓,說什麼也不讓再去了。可他工作忙,自己的小家都一年就回兩次,哪有條件帶父母出門。
現在老屋的玻璃板下,還壓著他們老兩口在海邊拍的幾張照片。那是姥爺回來後,專門花錢請人洗出來的,算是為他們唯一一場“旅行”留個紀念。
姥爺說,幸虧是去過了,這幾年腿更疼,連大巴車的臺階都邁不上去了。
作者  李康提  |  內容編輯  百憂解  |  微信編輯  孫雨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