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菲律賓賣“三蹦子”,定價近2萬。


文|啊遊
編輯|園長
來源|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封面來源|Pexels
繼“你好”“謝謝”之後,許多老外學會的第三句中文,是“倒車請注意”。
過去一年,中國電動三輪車的出口量達到了65萬輛,同比增長約8%;出口總金額近55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0%。伴隨著國產電三輪在海外銷量漸長,內建在車輛語音晶片中的“倒車請注意”,也開始在海外的大街小巷響起。
相關影片流傳回國內,網友們震驚於村裡“三蹦子”也能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的同時,“小夥海外賣三輪,3個月賺100萬”的新聞也頻頻刷屏。
今年春天,我偶然發現有朋友正在菲律賓創業賣電動兩輪車、三輪車,便懷揣著巨大的好奇,找他聊了聊國產“三蹦子”在菲律賓的出海情況。
如果說在歐美市場,購買“三蹦子”的使用者更多是對這類交通工具感到新奇好玩;那麼在基建尚不完善,公共交通工程常年停擺的菲律賓,“三蹦子”更貼近當地國民出行需求,實用價值也更高。
店主(化名)2023年來到菲律賓,最初從事電商物流管理行業,逐漸積累起對於菲律賓交通情況的認知後,2025年年初,他與朋友開始了在菲律賓賣三蹦子的生意。

店主在菲律賓的線下門店,圖源:受訪者

在海外,“身價”飆升
“從1月到現在,我們賣出了十幾輛電三輪。”店主說道,“線上和線下的銷售渠道都有顧客購買,但是來現場看車的人更多,線下的價格也相對便宜。”
去年年底,店主與江西一家生產“三蹦子”的廠家達成合作:廠家負責將車輛所需零部件運往菲律賓;店主在菲律賓當地組建了一個大約6、7人的組裝團隊,負責在國內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整車組裝。
在海外是新鮮事物的電動三蹦子,在國內已經有著成熟的產業叢集。
據央視新聞報道,目前我國現有電動車相關企業151.7萬家,江蘇徐州、無錫,河南洛陽,山東臨沂等地均有大量廠商聚集。這些廠商一方面滿足了國內電動車市場的龐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愈發激烈的同質競爭中面臨著平均毛利降到10%以下的困境。
目前,國內普通電動三輪的價格區間在2000-5000元,即便最高檔的電三輪定價也很少超過1萬元。而在海外,電三輪的利潤空間十分誘人,特別是歐美市場,電三輪的售價能夠高達3000-6000美元(約2-4萬元)。
即便在遠不如國內發達的菲律賓,電三輪的市場定價也在70000-160000比索,約1-2萬人民幣。要知道,菲律賓中小城市每月的平均工資才10000-15000比索,相當於至少5個月工資才能買得起一輛電三輪。
“菲律賓自北向南,越往南方走其工業化、商業化程度越低,很多地方甚至仍未覆蓋網路。”店主向我介紹當地的情況,“你見過投幣式WiFi機嗎?這裡很多路邊的雜貨店會有這類機器,投10比索可以在附近用30分鐘WiFi。”
受海外市場的供需關係,以及關稅、物流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國產電三輪在海外的定價空間更高是顯而易見的,但問題是:在貧富差距極大的菲律賓,真的會有人願意花7、8萬比索買一輛電三輪嗎?
“菲律賓年輕人特別多,30歲以下人口約佔總人口的60%,比起價格更高的四輪汽車,電動兩輪車或三輪車才是首選。”店主解釋道,“菲律賓人買東西基本都會分期付款,他們習慣超前消費。”
前去購買電三輪的菲律賓人,大部分是路邊的小生意人,他們需要三輪幫他們拉貨、送水;也有小部分是年輕媽媽需要每天送小孩兒上下學,去菜市場買菜。總結起來,菲律賓人購買電三輪的用途要麼是載人,要麼是載物。

圖源:受訪者
目前已經成交的十幾單生意中,令店主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會變魔術的顧客,他購買電三輪是為了在路邊擺攤賣燒麥。“當時我們聊的特別開心,他還給我們表演了變硬幣和錢包著火,特別爽快地就成交了。”
車買回去還不到一週,這名賣燒麥的“魔術師”就給店主發訊息,問“倒車提示音太吵了,能不能拆掉”。
店主告訴我們,只要是國產的三輪車,基本上都是用的同一個倒車語音晶片。
“晶片內建在車裡面不太好拆除,但沒過多久,‘魔術師’就又發來訊息說他已經習慣了,也明白這個聲音是attention reverse的意思。‘倒車請注意’已經快成國際通用語了。”

從吉普尼到光伏電三輪
正如突突車是印度的“交通Queen”,一直以來,菲律賓也有自己偏愛的本土出行工具——吉普尼。
二戰結束後,菲律賓人將美國軍人遺留下來的威利吉普車進行了改裝、加長,車廂內左右兩側加設兩塊長板,一次可以容納15-25名乘客。吉普尼由私人所有,通常沒有固定的上下車站點,人們可以在路邊任意招手上車,再隨時下車。
自20世紀50年代初,吉普尼開始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出現,至今仍是許多沒有私家車的菲律賓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菲律賓人喜歡將吉普尼塗上鮮豔的色彩或圖畫,並裝飾一些華麗可愛的小配件,行走在當地馬路上,經常能遇到五顏六色、坐滿乘客的吉普尼從身邊呼嘯而過。

吉普尼,圖源:網路
對於出行工具的“改裝”熱情,已經刻在菲律賓人的骨子裡。
曾經有客戶在店主的店裡買了一輛貨運型電三輪,但是回去就自己改裝成了客運型的三輪車:“咱們對於三輪車的產品型別分得比較細緻,一般有運貨需求就買貨運三輪,有載客需求就買客運三輪。但菲律賓人動手能力很強,人家回去自己加兩個板子,貨運立馬變客運。”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店主沒有選擇整車出海的原因。
一方面,目前電動三輪的整車出海模式,大多由國內生產廠商為主體,目的是拓寬電三輪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採用“國產零部件,當地組裝”的模式,也能更大程度上保留後續“本土化改造”的可能性:當下國內廠家的生產線還相對固定,菲律賓人則喜歡更花哨的外觀設計。
由於傳統吉普尼燒的是柴油,不僅噪聲大,汙染也很嚴重,2017年菲律賓政府啟動了“公共交通現代化專案”,計劃用電動吉普尼取代傳統吉普尼。如今該計劃仍在推進中,但因為資金不足以及技術問題,進展十分緩慢。
除了吉普尼,菲律賓當地還有約350萬輛傳統燃油三輪車,近年來當地政府也在推動這部分車輛的電動化程序。根據菲律賓能源計劃(2023-2025),到2030年電動三輪車在菲律賓電動車總數中的佔比將達到50%,並在2040年增加到60%。
而在消費者一端,菲律賓當地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充電比燃油更便宜,購買電動三輪車的價效比更高。
“菲律賓本土也有一些電三輪企業,但是他們的技術和質量都很一般,所以給國產三蹦子留下了開拓空間。”店主坦言,“國產三蹦子藉助中國工廠的強大產能出海之後,在菲律賓當地簡直是降維打擊。”
前幾天,還是那位賣燒麥的“魔術師”,他的三蹦子電池連線線有點鬆動,雖然只用螺絲緊一緊就可以了,但店主還是派了技術員同事去幫他維修。“修好了之後,他特別開心,送了我們一大袋芒果乾,還誇這個車買回來只充過一次電,特別耐用。”
耐用的原因當然不是國產三蹦子有魔法,而是因為店主銷售的國產三蹦子配置了光伏頂棚。
有了光伏頂棚,可以給電動三蹦子“增程”大約35%:原來只能跑70公里的三蹦子,在東南亞的似火驕陽下可以跑100多公里。
菲律賓地處熱帶地區,常年光照充足,用店主的話來說:“在這裡陽光一年到頭哐哐往地上砸,跟不要錢似的。早在2010年左右中國的光伏電池就已經很成熟了,但在特別適合發展光伏產業的菲律賓,光伏電三輪卻還並不常見。”

先一起把“蛋糕”做大
2023年,中國"新三樣"出口交出亮眼成績單: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9%,正式取代服裝、家電、傢俱"老三樣"成為出口新引擎。
於是,作為新能源產業鏈終端產品的電動三輪車,在環保浪潮的助推下,正再次迎來“最好的時代”。

圖源:受訪者
瞭解出海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早期中國摩托車出海越南失敗後,曾在整個東南亞市場造成信任危機。
21世紀初,國產摩托車曾以低價策略佔據越南80%市場份額,卻因惡性價格競爭導致質量失控,最終市佔率暴跌至1%,只能集體退出東南亞市場。因此,新一輪電動三蹦子的出海征程中,各大品牌和廠商都汲取了曾經的失敗經驗,更加註重提升質量並重建信任。
目前在菲律賓比較知名的國產電三輪品牌是“NWOW”,這是一家來自江蘇無錫的品牌,在菲律賓的各個城市共有20多家門店,幾乎佔據了當地50%以上的市場份額。店主告訴我們:“在首都馬尼拉離中國城比較近的地方,路上跑的都是他們的電動車……”
在進入菲律賓市場的早期,為重建信任,NWOW不僅設立本土工廠,還為其他品牌遺留在菲律賓的故障車輛提供維修與技術支援。與此同時,近些年雅迪、眾星等中國企業也正加速佈局東南亞生產基地,在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構建制造網路。
耐心的市場耕耘的確帶去了變化。據店主觀察:“現在有很多菲律賓消費者都是‘技術狂魔型’的。他們會詳細追問電機功率、電池伏數、續航里程乃至光伏轉化效率等技術引數。”本質上,這是國產品牌激烈競爭催生的市場教育成果——當每個銷售員都在強調技術優勢,當地人也自然學會了用資料衡量質量與價效比。
在店主看來,當下菲律賓電動三輪車的競爭並不算激烈,菲律賓的人口紅利仍在,國產品牌們帶著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入場後,市場增長空間仍舊充足。
“不同品牌和企業的人群定位和細分市場區域也各不相同,還處於大家先一起把蛋糕做大的階段。”
而從20年前的價格屠夫到如今的技術佈道者,中國電動"三蹦子"在東南亞市場的捲土重來,正演繹著中國製造業出海最生動的轉型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