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又殺瘋了!

點選下方👇“阿貓讀書”關注公眾號
和30萬讀者一起讀書、寫作、思考、覺醒…
讓成長不再孤獨!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DeepSeek,DeepSeek現在全網都殺瘋了。
前兩天在公眾號後臺看到一條留言:“阿貓,現在AI寫作這麼強,普通人還有機會嗎?”
今天來分享一下,普通打工人如何用DeepSeek,在內卷時代殺出重圍?
1/ 一個黃金指令公式
第一次接觸DeepSeek時,我犯過所有小白都會犯的錯——
輸入"幫我寫篇爆款文章",得到的是教科書般的廢話;
要求"分析Z世代消費趨勢",它給我羅列十年前的資料;
最崩潰的是讓它"用王家衛風格寫產品文案",結果生成了一堆"鳳梨罐頭會過期,但我們的服務永不過期"的爛梗。
直到某天深夜,我調教出這個黃金指令公式:
你正在扮演領域專家領域專家,需要解決具體場景具體場景難題,要規避行業禁忌,給出量化標準的解決方案”
比如:
"你正在扮演新媒體運營總監,需要策劃奶茶店春節營銷方案,要規避價格戰,給出3個讓顧客自願發朋友圈的創意,讓顧客於20:00前提交。"
有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朋友問DeepSeek:"怎麼做好短影片?"得到的答案足有2000字,卻讓他更迷茫了。
我跟他說,寫提示詞的關鍵在於:
要把模糊需求翻譯成精準指令,就像打靶,要先描出十環的位置。
試著這樣問:
「假設你是目睹男友出軌的閨蜜,用《小時代》的狗血文風+《十三邀》的深度視角,幫我寫三個扎心金句。
要求:第1句要讓讀者心顫,第2句要引發評論區對罵,第3句要讓人想轉發到姐妹群」
再比如:
"請用AARRR模型拆解美食類短影片的運營策略,分步驟說明每個環節的具體執行方法,並附上3個典型案例對比分析"
看到區別了嗎?好的提問需要:
  • 明確領域邊界(美食類短影片)
  • 指定分析框架(AARRR模型)
  • 要求結構化輸出(分步驟+案例對比)
這就像給你的大腦裝上了八倍鏡,能瞬間鎖定知識靶心。
2/ 三大AI馴化心法
深耕新媒體行業7年,我總結出三大AI馴化心法:
1)痛點投餵術
不要問"怎麼漲粉",而要輸入:
"我是95後美妝博主,粉絲卡在5萬三個月,最近三條影片資料(附詳細資料和資訊),請分析內容短板並給出10個符合'早八通勤妝'痛點的選題。"
2)思維鏈啟用
當它給出籠統建議時,立即追問:
“具體到杭州濱江區的00後上班族,通勤時長平均47分鐘,如何在第三條建議中融入地鐵化妝場景?
3)人設熔鑄法
用這個模板調教專屬AI助手:
“記住我的創作風格:金句密度每300字1個,案例必須含一線城市打工人洞察,拒絕雞湯話術。現在請根據以上風格改寫以下文案…
AI真的很好用,但是要警惕「知識幻覺」。
昨天有位朋友興奮地告訴我,用DeepSeek三天就學會了Python。
我讓他現場寫個爬蟲指令碼,結果卡在環境配置兩小時。
這暴露了所有學習者的致命誤區——把資訊接收當成知識掌握。
記住:工具不改變命運,改變認知方式才能。
3/ 疑問:使用AI工具不會讓我們的能力退化嗎?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用AI工具不會讓我們的能力退化嗎?”
這讓我想起一個關於漁船的故事:
老漁民從不用GPS定位魚群,但年輕船長們用聲吶探測儀找到魚汛後,反而有更多時間研究洋流規律和養殖技術。
工具從來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望遠鏡,讓我們看清哪些浪頭值得追趕,哪些暗礁必須繞行。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AI時代普通人還有機會嗎?
在車水馬龍的城市的霓虹中,我看見無數年輕人像當年的自己,在資訊繭房中徒勞地揮拳。
但總有些人會在深夜裡開啟新的可能性——
有人用智慧體拆解行業白皮書精華,有人讓AI幫忙最佳化直播話術,有人訓練專屬模型預測市場波動。
目前,利用AI增效,是普通人逆襲最好的路徑。
最後也跟大家說一個成事心法,是捕魚人的秘訣:
潮水退去時,不是抱怨魚群消失,而是低頭加固漁網。
PS:如果想要了解更多DeepSeek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強推【DeepSeek萬人創富營】!
內測不到3天,已有3500+人加入,想了解更多DeepSeek的玩法和技巧,可以直接下方掃碼閉眼入。
28天交付期,8小時AI精華影片課+60篇賺錢日課+4場AI乾貨直播+20篇實戰精華帖,誠意拉滿!
前5000位加入,還有限量福利:
1)《阿貓的賺錢筆記》18萬字超長精華筆記
2)《阿貓用AI+IP實現十倍增長的心法》
3)參與「創富營神秘大抽獎」,搶超高價值產品和紅包
首發49元早鳥價,後續隨人數人數增加而上漲,直至15號晚10點,恢復10049元原價。
推薦閱讀

作者簡介:鐵木君,一個血液會沸騰的寫作者。來源公眾號:鐵木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