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劍45枚牛劍全國第一!校長雷鼕鼕:DeepSeek狂奔時代,教育更要“慢節奏”

2025剛開年,國際教育界就被兩件大事“衝擊”了。
第一件事,今年我們發現,各國際學校的牛劍錄取率進行了一波大洗牌,其中最令大家驚訝的,莫過於上海光劍斬獲的45枚牛劍offer!18枚牛津,27枚劍橋,首次超越老牌強校深國交,躍居全國第一。小編不得不說一句,太!牛!了!
另外一件,則是在春節期間橫空出世的Deepseek。它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思考能力強且會“說人話”,一時間,幾乎點燃了全民的AI熱情。當然,也免不了引起一些“被AI替代”的失業焦慮。
帶著好奇心,“爸爸真棒”也在2025年開年第一場直播上,邀請了我們的老朋友上海光劍的校長雷博士做客直播間。雷博士是早年留英數學博士,也是一位牛津媽媽,現在,她也一手包辦孫女的選校規劃、教育日常。
作為從業30多年的教育者,將一屆又一屆學生送進牛劍等名校的傳奇校長,雷博的教育理念曾為許多家長一掃焦慮:
許多家長的焦慮,都是自找的。
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甚至學習成績,可能在出生時就已經確定。接受一個並不完美的孩子,也是父母的一種修行。
管得越嚴的孩子,長大越沒有出息。
“管”要有個度。那些真正成才的孩子,大多有一個比較寬鬆的家庭氛圍。
讓學校給學生做職業規劃,這是個偽命題。
今後的社會分工一定是越來越細的,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關於45個牛劍錄取是否在意料之中,雷校坦言道:
說實話,牛劍錄取總歸有些運氣成分在。今年全部結果出來後,有些媒體報道“光劍殺瘋了”,其實我們從來就是紮紮實實儘自己努力去做好教育,結果如何也就聽天由命了。對於今年的結果的確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但回顧去年錄取資料,我們拿下了80枚帝國理工、480多枚G5、350多枚UCL、200多封港大。可以看出,上海光劍的底子很好,之前距離牛劍的距離也不大遠。
  • 2025錄取爆發的背後,光劍到底做對了什麼?
  • AI時代,家長該躺平還是該雞娃,如何為孩子鋪路?
  • 外界喧囂不斷,教育又該如何守住初心?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都在這場講座中找到了答案。
* 下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45枚牛劍背後,

學霸培養的方法論
牛津放榜出來的時候,就有朋友問我,今年光劍會不會成為全國第一牛劍錄取。說實話,我覺得誰做第一無所謂,最終讓學生獲益、家長獲益就好。
辦學的10餘年裡,其實光劍沒有給學生們做過補習,主打活的輕鬆。雖然大家總說我們是“體制內”形式的國際校,也常常說光劍雞血,但每每聽到這些,我們都很詫異。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讓孩子功利性地抓成績、考名校,而是擁有開心的高中生活,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取得理想升學結果。
不過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們做了一個嘗試,開始實踐培優模式。一開始我們其實是比較堅持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成長的。
我們認為,優秀的學生其實不太需要學校的培優,而是更多靠自己的努力。但市場在變化,教育在洗牌,我們逐漸察覺到,以往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中段學生身上,對於優秀學生的支援還是遠遠不夠。
剛開始做培優的時候,我們也很發愁,到底該讓誰參加?不靠簡單的刷題或者押寶,如何透過培優方式讓學生獲益,去補上錄取牛劍的那“一口氣”?
起初我們的培優班出來後,許多的孩子都參加了。但到後面留下來的,幾乎都是本身能兼顧A-Level成績,還有餘力去提升自己的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培優模式就是幫他們開啟視野”的途徑。以前,他們在自己的班,自己的組,知道自己很優秀。到了培優班,會發現其他人也很厲害,互相會有交流,勉勵,大家會以一種積極的方式一起變好,一起奔著牛劍或者更遠大的目標。
放榜之前,我和一些學生聊了下,就有預感錄取結果會很不錯。因為學生呈現的狀態很自信,每個人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做了探索。對於自身優秀的娃來說,培優只是一個讓他們更深入挖掘學科底層的平臺。
而關於拿下45枚牛劍,背後是否有方法論?坦白講,沒有。
很多光劍的老師說,今年錄得這麼好,下一屆壓力會很大。我覺得完全不必有壓力。只要我們不留遺憾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結果就聽天由命了。好的過程最終一定會成就一個好的結果。
光劍看重升學結果,但更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我們認為上名校並不是同學們通往幸福和成功唯一的道路。名校錄取有一定的主觀性,每年都有一些特別優秀的學生沒有被牛劍錄取。
我們感覺人生的道路很長,真正能讓孩子走的更遠的是他們身上熱愛,自律,堅毅以及做選擇時的長遠目光。

DeepSeek狂奔時代,

教育“傳統比創新更重要”
今年我被問的最多的,就是:
人工智慧時代下,該怎麼培養孩子?
大家都覺得Deepseek是橫空出世的,其實不是。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峰:
  • 17歲以高考狀元身份考入浙大電子資訊工程專業;
  • 2008年開始探索人工智慧在全自動量化交易中的應用;
  • 2015年他成立的幻方量化截至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已經突破千億人民幣。
梁文峰自身優秀,做的多個創業專案都很出彩,他開發deepseek的思路也很清晰。能成為行業的領先者,意味著他不是一個短視的,賺快錢的人。
在我看來,deepseek帶來的最大的衝擊,是讓中國從人工智慧的跟隨者,變成了參與者,創造者,這是很大的變化。以往,大家的慣性思維是“抄近路”。
升學可以抄近路、賺錢可以抄近路,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缺少長期主義的視角,越缺少創新的信心。慢慢的大家會發現,抄近路走不遠,短期的成果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其實這次人工智慧的“革命”和之前都不太一樣。
以前的科技進步,提升效率,替代部分工作崗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讓人的生活更好。但現在的AI,AI幾乎能做所有人類可以做的事情,在許多領域超過人類。
AI讓所有的人都在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Ta取代。比如只要不是滴滴和計程車司機,都歡迎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但自動駕駛之後呢?取代的就是程式設計師、律師、會計、醫生、教師、導演、演員、編劇等等,所有的職業都會受到AI影響。
如果有一天AI真會影響大部分人的職業,我們的社會制度,倫理觀念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人類準備好擁抱AI時代了嗎?
回到教育上,我一直有個觀點,在教育上,傳統比創新更重要。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在教書這件事情上,AI會輔助老師的備課,讓課堂更加的豐富和生動;學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私教”,有了問題,可以及時解答。
但教育更重要的“育人”功能,AI是無能為力的。所有的創新一定是在不忘教育初心上的教育創新。而初心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接受孩子的獨特個性,賦予孩子們做人的智慧,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併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們也需要警惕AI所帶來的教育陷阱,比如當所有學生都擁有AI私教時,是不是又會開始進入提前學,提前卷的狀態?當工具的過度使用導致孩子們被揠苗助長,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在AI時代,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思考能力、提問能力,同時也要守住作為人類的“熱愛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生的王炸特質是“熱愛+自律”
家長要做到“定位+判斷+放手”
這個時代,呈現出最大的社會情緒,就是“全民焦慮“。反應到教育上,我們會發現,家長總怕因為沒做什麼或做少了什麼,而耽誤孩子的前程。
對於選擇出國留學賽道的家庭來說,家長還真不能做甩手掌櫃。我也總結了一下這個時代優秀家長的標準:
正確定位+理性判斷+適當放手。
正確定位,指的是需要對孩子有了解,知道他是塊什麼料。其實初中後,大致就能判斷出一個學生是學習型、全面發展型、還是偏科型。留學也需要趁早定位,英聯邦和美國這兩個地方的錄取標準完全不一樣–
  • 美國挑選大學生的標準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 英聯邦則更像中國,看重學習多一些。
理性判斷,則是在孩子世界觀還不成熟,認知處於發展階段時,用過來人的經驗和眼光,去引導他們做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在這件事上,家長的參與程度高低,是真的可以影響孩子人生走向的。
而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適當放手。現在很多學生的學校報名表、繳費單,幾乎都是家長幫著填,家長普遍害怕孩子犯錯。但事實上,家長不是學生,他們之間也有巨大的資訊差,幫忙處理學校的事物,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另一方面,高中的學生接近成年,家長需要明白,學生已經到了為自己的選擇去努力,為自己的錯誤買單的年紀。
父母可以託舉,但方式要正確,也要平常心看待孩子遇到的挫折,畢竟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孩子,一定避免不了遭遇社會的不公,遇到需要自我修復的時刻。
我們有個孩子,之前申請牛津化學,老師都覺得非常有希望,結果第一年牛津連面試都沒給。孩子一開始遇到這種不公平的時候,會很難過,很受挫。然後第二年,他再一次申請英國大學,這次非常順利地進入了劍橋。他在分享會上就提到,牛津的失利讓他收穫頗多,他說自己學會了:
就算未來遇到更多不公平待遇,也會以更好地心態去面對。
那麼在這個時代,學生又該如何成長,保持什麼樣的特質才能不被時代淘汰呢?
我認為就兩個點:熱愛+自律
你對一個學科有熱愛,對生活有熱愛,那就會自發地去研究,去深耕,時代的變化改變不了你的熱情和你的求知慾,這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
而自律,則是這個快時代最容易讓人區分開的特質。大家同時得到一個資訊,誰行動的快,誰能持續行動,誰能把有限的時間效益最大化,那麼他拿到結果的時間也會更快。
最後,也回應許多家長一直好奇的問題:“怎麼才能複製牛劍娃的成功?”
我的答案始終如一:
成果的經驗可以借鑑,家長還是要理性看待升學結果,錄取牛劍也不一定代表美好的人生, 不等於獲得了終身的幸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去規劃,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大學和專業方向,去過一個TA 自己選擇的精彩人生。
「 寫在後面的話 」
這段時間很火的兩部電影《好東西》和《哪吒2》,他們背後的導演邵藝輝和餃子,都不是刻板印象裡的牛娃。但在母愛的託舉下,他們都對自己的人生交出了滿意的作品,人生這張試卷,他們考的很好。
現如今,世界對教育成果的定義越來越豐富了,家長們也逐漸接受了孩子出廠設定不同這個事實,開始以更個性、更自由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也相信,就算AI會迭代,申請政策會變化,但有些東西永遠不會過時:那就是對知識的熱愛、對自我的認知、對長期主義的堅守。
正如那位第一年牛津失利,第二年圓夢劍橋的學生一樣,牛津不要他並不是他不夠好,只是時機未到。
教育是一場靜待花開的旅程,但,堅持會有回聲。
2月23日週日下午13:30
真棒·英國教育節來啦

深挖國內400+牛劍offer


解讀英本申請新趨勢
👇點選看講座詳情及預約👇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