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把鍋甩給了今麥郎

作者:無相君
來源:無相商業趨勢ID:wuxiangcj
突如其來的道歉
5月15日,娃哈哈突然登上了熱搜。
原因是娃哈哈官方微博釋出宣告稱:“公司和今麥郎確存在委託代工關係,代工期間公司自查發現個別批次純淨水產品未通過出廠抽樣檢測。自2025年4月起,公司已終止與相關代工方的合作。”
此外,娃哈哈還特地強調:
“將始終堅持自有生產模式,透過更嚴苛的質量管控體系,全方位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為大家提供更優質、更安全的產品。”
沒有安全事故,為什麼要突然切割?
原因是最近有不少網友發影片稱,自己買到的娃哈哈純淨水是由今麥郎生產,對此十分疑惑。
在娃哈哈所有飲料板塊中,純淨水可是娃哈哈的一塊金字招牌。
它幾乎是普通消費者能在市面上買到最純淨的純淨水。
在很多高校、科研機構,更是把娃哈哈的純淨水作為化學實驗的標準用水。
理由也很簡單:娃哈哈的純淨水,足夠純。
據專業測試,娃哈哈純淨水的導電率為1.56μS, 是唯一能滿足PCR級別的純淨水。
早在2005年,娃哈哈分析中心就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
當然,造出好的純淨水也並不容易。
娃哈哈純淨水採用了多層深度過濾技術,引入國際先進的RO反滲透深度淨化技術,能將水中各種有害物質和雜質進行幾近完全地去除。
所以,這些都需要成本。
但娃哈哈純淨水長期以來也面臨著一個困境:不賺錢。
讓今麥郎代工,很宗馥莉
目前市場上最走量的純淨水產品,主要有三個:娃哈哈、農夫山泉(綠瓶)、怡寶。
從價格上看,怡寶的價格最貴,555ml 2元一瓶,而娃哈哈純淨水596ml一般是售價1.5元。
農夫山泉(綠瓶)剛推出的時候,為了拓展市場,也走了低價路線。
去年促銷時期特惠價最低僅為0.66元/瓶,當時娃哈哈也是被迫降價,但最低只降到了1.08元。
這對娃哈哈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

在此情況下,我們有理由認為,娃哈哈讓今麥郎代工,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原因有二:
一:今麥郎純淨水的批發價格,只有娃哈哈的一半,讓今麥郎代工,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過去,娃哈哈的純淨水一直沒有漲價,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宗慶後想對市場保留一份“貢獻”。
但不得不說,相比於其他產線的毛利率,純淨水幾乎是不賺錢的。
二、娃哈哈自己表示:去年因水產品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故產品結構對應調整,導致公司出現產能緊張,娃哈哈迅速啟動了應對措施,委託代工廠生產同時進行自有裝置改造與投資新建工廠。
這裡面還有一層原因,或許和娃哈哈的轉型有關係。
眾所周知,去年娃哈哈的股權變動,引起了坊間的極大爭議。
近日,娃哈哈陝西公司多位一線職工反映所在的乳品車間於今年2月停產,車間50餘名一線員工被迫停工,收入大幅縮減,時隔近3個月未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其原因,就是股東爭議問題。
此外,娃哈哈還提到,因前期娃哈哈商標的轉讓目前尚處於登記備案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為此娃哈哈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並已為此次轉型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
在過去很多采訪中,宗馥莉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不是想接班,而是要做出和娃哈哈一樣的企業,再“併購”掉娃哈哈。
去年也有很多媒體爆料,宗馥莉的工作重心,並不是娃哈哈,而是自己控股的宏勝集團。
把純淨水交給今麥郎生產,非常符合宗馥莉的風格:
1.娃哈哈要賺錢,純淨水不能只是保本賺吆喝。
2.採取更市場化的辦法,讓商業的歸商業,交給今麥郎產,又不違法。
今麥郎尷尬住了
娃哈哈委託今麥郎生產,對於今麥郎來說,原本是件好事,有這個產能,幹嘛不賺這個錢呢?
可娃哈哈毫不留情的公告,讓現在今麥郎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如此狼狽。
“代工期間公司自查發現個別批次純淨水產品未通過出廠抽樣檢測。”
這一句話,打得今麥郎頭暈目眩。
本來企業沒什麼負面輿情,娃哈哈 “主動道歉”是談成了,但承接屎盆子的,卻是今麥郎。
實際上,今天的今麥郎的市場處境,已經很難了。
很多業務,都是在幫別人做嫁衣。
今麥郎的原型,是華龍,最早的國產泡麵品牌之一,尤其是那款5毛一包的泡麵,是學生時期的快樂源泉。
但後來,隨著康師傅、統一的進入,主打低端市場的華龍漸漸失去了聲響。
直到2006年,華龍升級成“今麥郎”,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標康師傅,從泡麵到飲料,品牌升級,全面出擊。
在保留華龍原有親民特色的基礎上,開始推出更加高階化、多樣化的產品。
曾幾何時,張衛健代言的“今麥郎彈面”,也是很多消費者的童年記憶。
但不得不說,最近這些年,面對行業內越來越多的新玩家,如元氣森林、東鵬特飲等,今麥郎無論是產品營銷、還是品牌塑造上,都顯得有些老氣。
但由於底子好,對供應鏈把控得深,眾多大牌會找今麥郎當代工廠。
也不僅僅是娃哈哈,你會發現超市裡有不少品牌泡麵,掛麵,飲用水,都是今麥郎生產。
其實,這場代工事件背後,也折射出了中國快消品行業轉型期的陣痛。
娃哈哈讓我們看到,短期解渴的產能補充,很有可能演變為刺向品牌根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今麥郎的尷尬也如同映象,讓我們看到傳統制造在產業升級浪潮中的集體困境:當“世界工廠”的光環逐漸褪去,怎麼把代工能力轉化為品牌勢能?
商業模式的進化,沒有終點,企業如何在品質堅守與成本控制之間跳舞?
傳統老牌,該想想未來的路了。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