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工作會改變大腦結構,影響多達17個腦區;《自然》:世界上最大鯡魚群集體“失憶”的原因揭示|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生態學 ·
世界上最大鯡魚群集體“失憶”,科學家《自然》發文揭示原因
鯡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訊息,每年春季,全球最大的鯡魚都會從挪威北部水域向南遷徙1300千米到西海岸莫爾島附近產卵,大量漁船會在那裡等待捕撈鯡魚Clupea harengus)。不過2020年之後,洄游到莫爾島的鯡魚數量驟減,其主要產卵地突然北移到了800公里外的羅弗敦群島附近,這引發了各界的關注。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對此作出瞭解釋:此前數年的過度捕撈抹殺了老一代鯡魚,關於洄游的“文化”知識無法被傳承,進而導致幼魚無法找到通往傳統產卵地的路線
科學家分析了來自漁業、科學調查和標記重捕實驗的資料,並研究了1988-2024年間鯡魚的洄游模式和漁業的活躍度。他們發現漁業選擇性地過度捕撈4歲以上的、體型更大的老齡魚,導致2019-2023年間老年鯡魚在鯡魚群的數量驟降68%。2017年至2022年間,各國捕撈的鯡魚數量比研究人員建議的多了40%。而4歲以下、從未遷徙到莫爾島的幼齡魚數量逐漸超越了老齡魚(鯡魚3~4歲時才會開始第一次洄游)。當缺乏經驗更豐富的老齡魚作為嚮導時,它們更傾向於半途停留在羅弗敦群島產卵。這表明魚群年齡結構的變化可能導致了洄游知識傳承的斷代。科學家警告,產卵地的改變可能會影響幼魚的存活率,並影響以鯡魚為食的海鳥、虎鯨等捕食者。人們需要制定更合理的捕撈策略來避免生態影響,包括減少捕撈老齡魚類的數量,從而保持鯡魚的種群結構在各個年齡段更加平衡。(《科學》新聞
· 神經科學·
過度工作會改變大腦結構,影響17個腦區
長時間工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過度勞累每年導致超過 80 萬人死亡。 近期在一項發表於《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了結構性腦容量分析,研究了過度勞累對每週工作時間達52小時或以上的醫護人員特定腦區的影響。
韓國研究人員利用了嘉泉地區職業佇列研究(GROCS)的資料,將110人納入到研究中。其中大多數是臨床醫生:32人每週工作時間過長(每週工作52小時或以上),78人的每週工作時間正常。研究人員採用基於體素的形態測量法(VBM)和基於圖譜的分析方法評估參與者的腦容量差異。其中VBM是一種識別和比較灰質水平區域差異的神經成像技術。研究表明,相比於工作時間正常的參與者,每週工作52小時或以上的人,其與執行功能和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會明顯變化,左側額中回尾部的體積增加了19%。此外,他們的17個腦區出現了峰值增加,包括額中回、島葉和顳上回。島葉在整合身體的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反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參與情緒處理、自我意識以及對社會環境的理解。相關性分析表明,每週工作時長與額中回和島葉的腦容量變化呈正相關。該研究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過度工作與大腦結構性變化相關,尤其是在與認知和情緒相關的區域。(BMJ GROUP)
· 天文學·
天文學家提出高能中微子產生的新途徑
銀河下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圖片來源:Martin Wolf/IceCube/NSF
此前科學家認為,來自活躍星系的高能中微子通常伴隨著高能伽馬射線,但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探測到來自NGC 1086星系的資料卻很特別,與高能中微子相伴的伽馬射線輻射強度明顯低於預期,且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光譜形狀。傳統的質子-光子碰撞及星系熱等離子體區域輻射模型被廣泛用於解釋高能中微子訊號,但它們存在理論侷限性。最近,在一篇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NGC 1086星系發射的高能中微子可能源於一種新的產生途徑——氦。

研究人員認為,NGC 1086的高能中微子主要源於星系噴流中氦核在強紫外線輻射下分裂時產生的中子的衰變。當這些氦核與星系中心區域發射的紫外線光子碰撞時,它們會碎裂並釋放出中子,隨後中子衰變為中微子。而這些核衰變產生的電子與周圍的輻射場相互作用,會產生與觀測結果一致的較低強度的伽馬射線。這種理論模型巧妙地解釋了為何NGC 1086的中微子訊號顯著高於伽馬射線輻射,並解釋了二者不同的能譜。這項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理解活躍星系中的宇宙噴流如何在沒有相應伽馬射線輝光的情況發射高能中微子,從而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極端複雜情況提供新見解。(UCLA)
· 醫學·
乳腺癌用藥新方案顯示生存率改善,但對癌細胞的清除有限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劑(一類靶向癌症藥物)和化療對於有胚系BRCA變異(gBRCAm)的乳腺癌患者的治療均有效,特別是作為一線治療方案時效果顯著。這兩類藥物透過誘導DNA損傷發揮作用,雖然結合兩種療法能增加癌細胞的DNA損傷效果,但也會導致骨髓毒性,這限制了其臨床應用。5月13日,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公佈了將靶向抗癌藥物奧拉帕利(Olaparib,一種PARP抑制劑)交錯間隔新增到化療中的2/3期臨床試驗的結果。
在臨床試驗中,有84名早期gBRCAm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輔助標準化療或奧拉帕利和卡鉑化療(有間隔或無間隔)聯合治療。研究顯示,在注射奧拉帕利和基於卡鉑的化療之間間隔48小時,能在降低藥物毒性風險的同時,保持抗腫瘤活性。這項新方案被認為安全和可耐受,但並不能減少手術後殘餘腫瘤量,不過或可延長攜帶胚系BRCA基因突變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這些發現值得進一步研究,以確定該治療方案是否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
· 月球探索·
中國與俄羅斯簽署協議,計劃於2036年在月球上建成一座核電站
據LiveScience訊息,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協議,計劃在月球上建造一座核電站,該反應堆將為中俄聯合領導的國際月球研究站(ILRS)提供動力,預計於2036年建成。在Interfax釋出的訊息中,俄羅斯空間局釋出的公告顯示,該核電站將進行基礎空間研究並測試ILRS長期無人執行的技術,並有望實現人類登陸月球。這個位於月球南極的月球基地目前已吸引17個國家加入,其中包括埃及、泰國和南非等國。(LiveScience、Interfax)
撰寫、編輯:馬一瑗、不周、clefable
審校:clefable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