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是美國最輝煌的一百年!
美國從一個遠離世界權力中心的經濟大國轉變為全球唯一的超級霸主。
在這一百年中,美國是如何從世界權力體系的邊緣一步步走到正中心的?
美國能夠取代日不落帝國成為全球超級霸主,先天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但運氣同樣在美國登頂霸主的過程中不可或缺——這就是美國的國運。
兩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最大的國運:
美國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相互廝殺中消耗殆盡。
美國以極低的代價收割了全球的黃金儲備、科研人才和軍事戰略要點。
美國是二戰後唯一有能力把握半導體技術發展機遇的國家,是資訊科技革命時代最大的受益者,資訊科技革命延續了美國的霸權。
美國的國運在21世紀還會延續嗎?
一、美國在19世紀末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
圖1:主要國家國土面積和人口對比


19世紀是歐洲列強的時代。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是全球秩序的主導者。
與這些歐洲列強相比,美國的先天條件十分優越:
美國的國土面積遠遠超過英法德意等歐洲列強,僅次於遠離歐洲中心的俄羅斯。
美國的人口規模同樣遠遠超過英法德意,而且由於移民的流入仍在繼續增長。
美國的國土面積高達937萬平方公里,是英國的39倍,德國的26倍,法國的17倍。
美國本土的資源稟賦條件十分優越:石油、煤炭、鐵礦、有色金屬等資源都十分豐富。
1900年美國的人口已經達到7600萬,同期英法兩國的人口規模不到4000萬,德國的人口也只有5600萬。
雖然英法兩國控制了廣闊的殖民地,但是殖民地和本土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圖2:主要工業國煤炭產量


19世紀是蒸汽的時代,煤炭是最重要的燃料。
1899年美國的煤炭產量首次超過英國,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
此後美國的煤炭產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到1915年美國的煤炭產量已經接近英國的兩倍。
美國不僅在煤炭生產上擁有優勢,而且美國還擁有英國沒有的重要能源品種——石油。
美國是最早開採石油的國家,從19世紀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圖3:主要工業國鋼鐵產量


美國在19世紀末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
生鐵產量在1890年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
粗鋼產量在更早的1881年就超過了英國成為全球第一。
在20世紀,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遠遠快於歐洲國家,美國鋼鐵產量對歐洲英法德等老牌發達國家的優勢在進一步擴大。
圖4:主要工業國鐵路長度對比

鐵路的誕生改變了世界,1825年世界第一條鐵路在英國誕生。
鐵路在速度、運量、運輸距離等多個維度上相對於當時其它的交通方式都有革命性的提高!
由於國土面積的限制,英國的鐵路長度最終只增長至27000公里左右。
美國鐵路建設的時間略晚於英國,但是美國鐵路建設的規模遠遠超過歐洲任何一個國家。
從1850年至1910年,美國每10年新增的鐵路長度都超過4萬公里。1860年美國的鐵路長度達到4.9萬公里,超過了英法德意等國的總和。
美國的鐵路長度最終超過30萬公里,這是至今連中國都無法達到的高度。
圖5:主要工業國輪船噸位對比

相比英國,美國唯一存在劣勢的領域是遠洋運輸能力。
在帆船時代,英國船隊的規模遠超其他國家,而且這種優勢同樣延續到了輪船時代。
1850年英國帆船的總噸位達到340萬噸,超過同期法國67萬噸的帆船總噸位,德國49.6萬噸的帆船總噸位,荷蘭33.1萬噸的帆船總噸位。
1850年以後,輪船開始逐步取代帆船成為主要運輸工具。
世界第一艘商用的輪船是美國建造的,美國早期輪船的規模比英國稍微領先,但是在1870年後被英國反超。
1900年,英國輪船總噸位是691.7萬噸,美國、法國、德國和荷蘭四國輪船的總噸位是477.3萬噸,僅有英國輪船總噸位的69.0%。
不論是風帆時代還是進入到輪船時代,英國商船的數量、總噸位和平均噸位都領先於其它歐美國家。
美國在1900年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
美國的煤炭產量、鋼鐵產量、鐵路里程等主要工業領域都遠遠超過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
但此時主導全世界的國家是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美國在世界體系中的話語權仍然十分微弱。
二、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霸權登頂的捷徑
圖6:門羅主義漫畫

雖然美國的工業實力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美國在國際體系中基本沒有什麼話語權。
19世紀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旋律是“門羅主義”:美國不干涉歐洲事務,歐洲列強也不得干涉美洲事務,“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美國此時的眼光還侷限在美洲,目標僅僅是將拉丁美洲乃至西半球變成自己勢力範圍。
但美國並非完全無所作為,歐洲列強中實力較弱的西班牙成為美國擴張的第一個犧牲品。
1898年美國發動了美西戰爭並大獲全勝,奪取了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
美西戰爭鞏固了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美國開始在遠東和太平洋出擊,美國的擴張也開始由大陸轉向海洋,並開始參與帝國主義在全球的爭霸。
工業實力是外交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工業實力並不會立刻轉變為外交實力和軍事實力。
美國擁有成為全球霸主的潛力,只是時機尚未到來。
圖7:日不落帝國

此時的世界霸主是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
英國的工業實力雖然已經被美國超過,但是:
英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海軍,軍艦總噸位超過其他列強的總和。
英國擁有全球面積最大的殖民地,控制的人口規模全球第一。
圖8:德國煤炭產量超過英法

兩次世界大戰更準確來說是歐洲內戰,根源是歐洲列強(核心是英法德)工業實力對比的改變。
德國的工業實力在20世紀初也逐步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工業國,但是海外殖民地早已被英法兩國瓜分殆盡,姍姍來遲的德國沒有分到多少。
德國龐大的工業產能缺少海外市場的反哺,心懷不滿的德國資產階級有實力、有動力發動戰爭以改變世界格局。
圖9:美國參加一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深陷塹壕和鐵絲網的戰爭泥潭,在互相廝殺中不斷消耗。
美國不僅沒有受到戰火的影響,反而藉助中立國的有利身份在1914~1917年向交戰雙方大量出口軍火、鋼鐵和糧食。
一直到1917年美國才下場參戰,次年德國即宣佈投降,美國在一戰中只有收益而沒有損失。
雖然美國對一戰的介入十分有限,但是仍然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美國是簽約的戰勝國之一,在國際體系中的話語權得到提升。
美國企業透過大量出口工業品獲得了鉅額利潤,幾乎攫取了英法等國的所有黃金儲備。
美國成功從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戰後美國黃金儲備佔全球總量的比例達到40%。
圖10:華盛頓海軍條約

戰爭更大的影響是改變了世界舞臺上各方的實力對比,而美國是獲益最大的那個國家。
一戰前美國還徘徊在世界權力體系的邊緣,一戰後美國擠入了世界權力體系的中心,獲得了和英法兩國老牌帝國相同的地位。
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籤署《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華盛頓海軍條約。
雖然華盛頓海軍條約是為了限制海軍強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但根據這份條約美國獲得了和英國一樣的主力艦隊噸位規模。
華盛頓海軍條約是英國霸權衰退的重要標誌,雖然英國海軍的規模仍然是世界第一檔,但與曾經獨步全球的時代完全無法相比。
美國海軍的規模首次與英國旗鼓相當,英國海軍再也不是維持“兩強標準”、傲視全球的霸主了。
圖11:二戰後的世界體系

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主戰場仍然在歐洲,亞洲戰場是日本單開的第二戰場。
在亞洲戰場日本1931年就開始進攻中國,歐洲戰場也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後全面爆發,但美國一直到1941年底珍珠港遭到襲擊後才正式對日本和德國宣戰。
美國不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但美國絕對是是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受益者!
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絕對的一號主角,但兩次都一無所獲,並失去了所有籌碼。
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獲得了哪些收益?
1、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美國的所有戰略競爭對手。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英法德蘇和亞洲的日本全部成為廢墟,只有美國毫髮無損。
美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工業產能,全球最多的黃金儲備,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英法德意日蘇等往日的列強全部都要仰美國的鼻息,如果沒有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西歐國家甚至會被共產黨取代。
戰後美國和蘇聯共同促成了廣大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聯手摧毀了英法兩國的海外殖民地,徹底擊垮了兩個曾經的殖民帝國。
2、美國正式成為全球霸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成立了國聯,但國聯的主導國家仍然是英法,美國甚至都沒有正式加入國聯。
戰勝國簽訂的《雅爾塔協議》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是世界體系的核心,而美國是聯合國絕對的主導者。
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除了蘇聯之外都是唯美國馬首是瞻的盟友。
圖12:驅逐艦換海軍基地

3、遍佈全球的海外軍事基地,包括英國移交給美國的全球海軍戰略要地
二戰後美國取得了在歐洲和日本合法駐軍的地位,美國的軍事基地遍佈全球。
英國為了換取美國的軍事援助將西半球的多個海軍基地移交給美國,60年代將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島轉交給美國。
至此,全球海洋的絕大多數戰略要點都掌握在美國手上,美國在全球所有大洋上都擁有海軍基地。
圖13:1927年索爾維會議

4、美國取代歐洲成為全球科研中心
二戰前歐洲是全球科學技術中心,近代物理和化學的奠基人物幾乎都是歐洲科學家。
戰爭以及納粹德國的大屠殺使得大量科學家逃亡到美國,包括鼎鼎有名的愛因斯坦。
美軍佔領德國後,專門組織從德國蒐羅了大量的科學家帶動美國,最著名的是美國航天工業的奠基人馮布勞恩。
二戰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全球科研中心,英語取代法語、德語成為學術期刊和會議的主流語言。
戰爭是改變歷史走向的最大意外事件。
正是因為戰爭,美國才能用幾十艘老舊驅逐艦就換取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海軍基地。
正是因為戰爭,美國才能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從債務國變為歐洲列強的債權國。
正是因為戰爭,美國才能從歐洲收割頂級科學家並在二戰後取代歐洲成為全球科研中心。
圖14: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戰爭是美國登頂世界霸主的捷徑。
美國登頂世界霸主的過程太幸運、太順利了。
美國成為霸主不是像英國那樣用一槍一炮,透過一次又一次海戰那樣打出來的,而是他的對手們自相殘殺同歸於盡了!
即使是90年代冷戰的勝利,主要原因也是蘇聯的自我毀滅。
美國的霸主地位來得太容易了,就像中了彩票那樣。
由於來得太容易,美國的精英完全不懂得珍惜,不知道如何維護。
“美國例外論”、“歷史的終結”等種種觀點充分反映了美國精英的無知和自大。
美國甚至形成了路徑依賴,總是寄望於其對手崩潰而來解決美國的問題。
三、美國國運的延續——半導體技術和資訊科技革命
以半導體、電晶體、積體電路、計算機、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為代表的資訊科技革命的爆發延續了美國的國運。
為什麼這麼說?基於兩個理由:
1、從半導體技術發明的時點看:電晶體和積體電路技術發明的時點在40~50年代,此時全球只有美國足夠的人才、資金和需求推動這些技術的發展。
2、從半導體技術的影響範圍來看:半導體技術是現代社會的底層技術,不僅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積體電路製成的電子產品,而且積體電路技術滲透到了所有產業之中。
圖15:發明電晶體

電晶體是貝爾實驗室的威廉·肖克利、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頓發明的,1947年12月23日三人成功地在貝爾實驗室製造出第一個電晶體。
電晶體是各種電器最關鍵的元件,組成積體電路(晶片)最重要、最基本的單元就是電晶體。
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將不同的電子器件都放在一塊晶片上製成了第一塊積體電路,同期快捷半導體的諾伊斯發明了適合大規模生產的平面工藝。
至此,資訊科技革命的底層技術誕生,晶片(積體電路)時代正式到來。
半導體技術的發明誕生在美國,早期推動半導體技術持續向前發展的主要也是美國。
美國的軍事需求推動了半導體技術的成熟,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美國企業是至今仍然壟斷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巨頭。
積體電路誕生之後,最先應用的是軍事領域(當時是冷戰最敏感的時期)。
1961年,美國空軍推出了第一臺由積體電路驅動的計算機。
1962年,美國人又將積體電路用於民兵彈道導彈的制導系統。
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Apollo Project)更是採購了上百萬片的積體電路,讓德州儀器和仙童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圖16:IBM第一臺積體電路計算機

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發明之後,立即被用於製造計算機。
計算機是資訊科技時代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相當於石器時代的石器,青銅時代的青銅工具,鐵器時代的鐵製農具和鐵製武器。
計算機的研製始於二戰,主要用途是軍事領域的彈道計算。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繼電器計算機——哈佛Mark I(1943),電子管計算機——ENIAC(1945),電晶體計算機——TRADIC(1955),積體電路計算機(1961).
第一臺試驗性的積體電路計算機由德克薩斯公司與美空軍合作於1961年製成,到1966年美國生產的新型通用計算機大多數使用整合工藝。
積體電路的誕生才讓計算機技術真正達到成熟,並迎來發展的高潮。
圖17:計算機發展史

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史上,美國不僅僅是絕對的主角,而且幾乎是舞臺上唯一的演員,而IBM則是美國計算機的代表。
在早期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中,各階段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都是美國設計和製造的;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幾乎全部來自美國。
為何全世界其他國家沒能在計算機技術上與美國做出等量的貢獻,為何計算機產業至今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
圖18:IBM大型計算機

美國在計算機以及半導體技術上獨有的壟斷優勢,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美國獲得了獨特的戰略機遇期,在未來很難再有同樣的機遇!
第一是技術機遇。
經過機械時代的發展,數字計算和資訊處理技術已經逐步成熟,利用電子技術製造計算機的基礎已經建好。
第二是需求機遇。
二戰時原子彈和雷達等先進武器的研製帶來了龐大的計算需求,促使美國的科研機構研製計算機,計算機早期的雛形基本也是誕生在美國國防研究支援的機構中。
二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資訊處理需求,這些都需要更好的資訊處理工具。
第三是國際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機遇。
二戰後,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經濟大國,是唯一有經濟能力研發計算機的國家。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雖然在軍事和政治上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針鋒相對,但是在經濟規模上完全無法與西方陣營相比。
在西方陣營內部,歐洲和日本的經濟毀於二戰戰火,此時尚仰仗美國支援恢復原有的產業,在新技術發展領域完全無力與美國競爭。
圖19:摩爾定律

美國能夠持續壟斷半導體技術還有十分重要的技術因素——摩爾定律。
但是從50年代至今,計算機技術一直在積體電路領域發展,而積體電路的技術進步遵循的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的生效在客觀上有助於維持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領先優勢,因為技術的快速迭代顯著提高了後發者的追趕難度。
圖20: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

美國至今在計算機產業以及相關的半導體工業上擁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在大型計算機時代,IBM是絕對的主導者,全球沒有可以匹敵的競爭對手。
進入個人計算機(PC)時代,英特爾和微軟是絕對的主導者,美國企業至今仍然壟斷了PC的核心硬體和軟體,仍然佔據了全球PC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
在積體電路產業中,美國仍然牢牢掌握從半導體材料到半導體裝置以及到最終的晶片等半導體產業的所有環節。
即使是三星電子、臺積電、ASML這樣的非美國企業,也是建立在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基礎之上的,是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附庸。
在智慧移動終端時代,蘋果、高通、谷歌等美國企業仍然是市場的主導者,除了中國企業之外全球沒有競爭對手。
圖21:全球前二十大半導體企業

美國引領了資訊科技革命,而資訊科技革命極大延長了美國的全球霸權,延續了美國的國運。
美國至今仍然主導著全球半導體市場,在全球半導體市場擁有絕對的霸權。
美國佔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近一半的市場份額,美國及其盟友則佔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將近90%的市場份額。
美國國運始於兩次世界大戰,興於積體電路和資訊科技革命。
不過運氣總會用完,積體電路產業已經進入到後摩爾時代。
美國在半導體技術和產業上的絕對領先不是必然的,隨著摩爾定律的終結,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絕對領先必然遭到挑戰。
如果美國失去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壟斷優勢,那麼美國的國運就將到頭了!
四、美國國運一百年
美國國運一百年,什麼是美國的國運?
是美國在全球的的主要對手互相廝殺同歸於盡,是美國幾乎獨佔了資訊科技革命時代的技術紅利!
一百年後的今天,美國還有這樣的機會嗎?
一百年後歐洲同樣發生了戰爭——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美國同樣吃到了戰爭紅利,但這跟一戰和二戰一樣嗎?
完全不一樣!
美國當前的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中國同樣享受到了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的紅利,付出代價的是歐洲!
圖22:中國的軍事裝備


有沒有戰爭能夠摧毀中國?
沒有!
現在中國的周邊沒有能夠與中國匹敵的國家,即使是印度、日本、韓國這些國家全部加起來也比不上中國。
要用戰爭摧毀中國必須美國親自下場參戰,但現在的美國有這個能力、意願和膽量嗎?
圖23:華為Mate60

美國還能像積體電路時代那樣壟斷技術紅利嗎?
新能源、人工智慧、機器人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不再被美國壟斷,中國在這些技術領域同樣蓬勃發展,部分技術領域甚至領先美國。
技術是客觀的,技術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美國能夠壟斷半導體技術和產業,運氣是最大的因素。
現在美國沒有這樣的條件,雖然歐洲和日本經濟發展遲緩,但美國的主要對手中國可沒有這些麻煩。
圖24:黃仁勳:中國AI市場無論有沒有英偉達都會進步

國家之間的競爭是長期的競爭,任何國家都不能長期壟斷一項技術。
美國在半導體產業技術上的壟斷地位正在被中國逐步打斷,未來美國和中國的技術競爭將轉向人工智慧(AI)、機器人、無人機等其它領域。
美國在新技術的發展上已經逐步落後於中國了,不僅是在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領域,在機器人、無人機等新技術領域同樣落後於中國。
即使是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也已經打破了英偉達對晶片的壟斷,已經有能力自主發展。
圖25:美國製造業的衰退

美國國運一百年,但美國的國運也真的只有一百年!
一戰是美國國運的起點,至今不過100多年。
美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蓬勃向上生機勃勃的國家了。
美國失去向上的動力,根源還是內部矛盾。
美國的資本太幸福了,從二戰後至今都可以收割全球市場,使得資本不願意賺辛苦錢。
美國本土的製造業不斷被資本拋棄,甚至連波音這樣的高技術產業都不能倖免。
雖然積體電路產業和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使得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保持了增長,但是美國的就業結構開始急劇惡化,藍領工作崗位越來越少。
失去了這些基礎製造業,美國還能夠維持霸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