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想和同學們來聊一聊,在未來的就業和發展中,哪種學生更受歡迎更搶手呢?
照小編看來,答案是必定“π型人才”,也就是具備跨學科思維的人才。
π型代表的是具備多項專業技能,將不同領域長處整合,實現才能疊加效應,達到“1+1>2”效果的多方面人才。
如果在選校時一開始就比較注重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大學,對孩子未來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就注意到了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與施密特科學研究所聯合評估了749所大學的資料,並且在今年首次釋出2025年高等教育跨學科科學排名。
如果你想選擇一所具有強大跨學科實力、並且在行業中口碑良好的大學,那麼這份排行榜對你來說就會是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參考資料哦!

為了方便同學們參考,小編重新整理了一下這份榜單,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2025泰晤士跨學科排名

二、老牌藤校全遭滑鐵盧,
他們不注重跨學科嗎?
小編首先要為我們的這八大藤校“澄清”一下!這八所學校是很看重學生跨學科和全面發展的。我們就以以下兩個事件為例: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和工程學院宣佈“強強聯合”,推出了Jerome Fisher Program in Management & Technology專案。同時,還與文理學院協作設立了Huntsman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 Business專案。
另一個,耶魯大學提供了CS+語言學、CS+經濟學、CS+數學、CS+心理學、CS+藝術等跨學科專案,還有數學+哲學、物理+哲學、經濟學+數學等組合專業。

(圖源:耶魯大學官網)
它們在榜單上“查無此校”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泰晤士的評選標準及其對“跨學科科學”的定義。
我們先來看看泰晤士的排名指標。

泰晤士依據投入(19%)、過程(16%)和產出(65%),這三個方面所包含的11個具體指標對學校進行排序。
重點在於評估學府跨學科研究比例、跨學科發展支援度及該校在該領域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泰晤士的關於“跨學科科學”的定義:
在本次排名中,“跨學科”指的是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生命科學和物理科學等一級學科。
若研究專案涵蓋多個科學學科,則被歸類為跨學科科學;若專案僅涵蓋一類科學學科,或跨越多個非科學學科,則不符合“跨學科”定義。
因此,雖然一些學校涵蓋了多學科課程,但由於未達到泰晤士排名的標準,所以就可能導致這些學校沒有上榜,也就是說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學校忽視跨學科學習。

三、有些大學有先見之明
有個別的學校可謂是個“小機靈鬼”,很早就看到了跨學科的價值,甚至在創立之初就已經開始著手跨領域發展!例如:
麻省理工學院自1916年校園最初創立以來,就被規劃為相互交融的佈局,為師生知識共享、合作交流創造了理想的氛圍。近年來,為促進跨學科發展,MIT興建了許多實驗室、科研中心和研究機構。
斯坦福大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學術探索,鼓勵他們以求知慾和新思維探索知識。學校投入大量資源支援各大科研專案專案,設立15個獨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設施,助力學生跨學科專案的創新與實踐。
加州理工學院為本科生提供了跨學科研究課程(ISP),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自行設計學術計劃,課程內容可以自由選擇常規課程、研究課程及來自其他院校的跨學科專案。
這三所大學在跨學科排名前三名並不令人意外,他們在近年來也是備受學生家庭青睞,甚至一度超過常春藤盟校的勢頭。

四、綜排一般但跨學科超牛,
7所“黑馬”!
在榜單,我們可以看到有7所高校,雖然綜合排名位列全美50名之外,但是卻在跨學科領域展現出了亮眼實力:
-
明尼蘇達大學(第5,綜合排名第54)
-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第11,綜合排名第121)
-
亞利桑那大學(第13,綜合排名第109)
-
特拉華大學(第16,綜合排名第86)
-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第18,綜合排名第76)
-
肯塔基大學(第20,綜合排名第152)
-
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排名21,綜合排名第105)。
這些院校在跨學科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很樂意投入資金用於科研,學生可以享受到優質的學習體驗,也是很值得考慮的選擇。

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詳細說說5所小編推薦的“寶藏院校”!
五、想申請跨學科的話,
這5所不要錯過!
1
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U.S.News全美#6
跨學科全美#4,世界#5

杜克大學被喻為“南方哈佛”,在南方擁有很高的聲望。學術實力也與藤校不相上下,位列美國本科教學前十,跨學科實力更是美國第四、世界第五!
作為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杜克大學也許無法與更大規模的公立大學相抗衡,但是杜克大學專注於利用跨學科研究來實現更廣泛的影響力。自上世紀80年代起,杜克大學就將跨學科研究作為其明確定義的發展戰略重點。
同時也採用了各種途徑來推進跨學科科學發展:
-
進行協作學術聘任
-
推廣跨學科博士課程
-
支援跨學科研究的裝置
-
跨學科成就在教授晉升流程中受認可
另外,杜克大學還推出了“PLUS”暑期合作研究專案,允許各年級學生參與,可容納超過70支團隊。這個專案提供了豐富的跨學科合作機會,如資料+X、氣候+X、程式碼+X、CS+X、數學+X等。
杜克大學副教務長愛德華·巴萊森指出,推動跨學科研究需要持續不斷嘗試新方法,以此來保持其活力。
2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News全美#54
跨學科全美#5,世界#6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是5所旗艦校中排名最高、聲譽最佳的一所。
學校的專業設定廣泛,覆蓋工科、商科、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並在護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熱門專業上具備卓越實力,跨學科實力在全美排名前五!
學校為本科生定製跨學科研究專案,支援學生按興趣設計個性化課程,自由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技術、美術和專業領域。
另外,學校為有意進入醫學院或從事健康行業的本科生開設醫學藝術與科學專案。與傳統醫學預科相比,該專案更具個性化,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和目標自行設計跨學科課程。
一位學生坦言:“這一跨學科專案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教育歷程,這是其他專業不能為我們提供的!”

(圖源:明尼蘇達大學官網)
3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S.News全美# 39
跨學科全美#6,世界#8

在學術聲譽方面,雖然UCSB在加州不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那麼有名,但在跨學科實力方面,UCSB卻是加州大學體系中的佼佼者,取得了在全美排名第6、世界排名第8的名次!
UCSB的實力不容小覷,設有10個國家級研究中心,涵蓋Kavli物理研究實驗室、生物技術研究所及加州奈米系統研究所等,在化學和物理領域有顯著成就。
為促進跨學科教育,UCSB鼓勵學子早期與大學顧問會談,個性化設立專業的目標,非常有助於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
此外,還設有橫跨多學科的研究專案,符合GPA標準的學生可在大二開始,在學府提供的140多門本科課程中挑選最適合的組合學習,優秀畢業生將榮獲院系榮譽。
此外,學府亦推出了長達15個月的“貝克曼學者專案”,為在校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創新研究、引導、協作和有效交流的機遇,使其更全面、更深入地融入科研領域,學習多元學科知識和技能。
4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U.S.News全美#21
跨學科全美#7,世界#10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校區被譽為“美國公立教育的巔峰”,校園規模宏大,地理位置優越,創業氛圍濃厚,校友遍佈全球,備受升學家庭青睞。
該校為本科生提供14個開放學院,涵蓋超過275個專業,覆蓋工程、商科、CS、護理等領域,各專業實力雄厚,跨學科實力更是出色,基本上沒有短板。
在跨學科教育方面,密歇根安娜堡為研究生提供更多支援和專案,同時強調本科生的跨學科培養。
為學子提供了大量的跨學科專案,鼓勵學生與導師建立密切協作,根據個人專業與人生目標量身定製學術體驗。
學校願意在跨學科研究方面慷慨地投入資金,根據最新官網資料顯示,19個學院已經投入超過10億美元用於支援跨學科研究,以確保全校師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
在如此豐厚的資金保障和強勁的學術支援下,密歇根安娜堡的跨學科實力不言而喻!
5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News全美#30
跨學科全美#9,世界#14

最近三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在全美綜合排名中突飛猛進,進入了前30名。
在跨學科排名表現也很令人驚豔,位居美國第9,全球第14!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為大學生提供超過170門專業領域及跨學科課程,例如包括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涉及生命科學和物理科學,以及拉丁美洲研究等課程,涵蓋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
為確保學生免受傳統課程枷鎖,UT-Austin設立了奧登學術研究所,為本研學生提供科學計算、機器學習、地球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計算工程、物理學等多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此外,學校開設了國際教育專案,使學生能夠從獨特的文化角度深化跨學科的學習,拓寬視野,並打破不同學院及學科之間的界限。
科技快速發展,跨學科發展勢不可擋,相關專業的學生前景都較為廣闊,並且能適應多領域的需求,競爭優勢顯著。此外,在美國本科申請中,擁有跨學科思維的申請者更具競爭力!
常言道理科生應呈現人文情懷與社會關懷,文科生則應展現邏輯批判思維能力,以突顯跨學科素養,消除招生官的“固有印象”,也自有這句話的道理。當然,並非所有學府均設立交叉學科專業,不同院校的跨學科專業也存在差異。同學們在申請時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對留學申請有疑問?
想知道你的背景如何規劃申請名校?
快掃碼新增常青藤申學小助手
預約免費【1v1申學定製規劃】吧



申請路上並不易,奧運冠軍來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