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最敢罵的人,出現了

近期奧斯卡落幕後,網上瘋傳一支影片。
影帝羅伯特·德尼羅一上場,就爆出一句粗口:
「我就說一句話:f**k trump。」
引得臺下久久鼓掌歡呼。

實際上,這支影片不是出自剛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
而是2018年的託尼獎。
他今年並未參加奧斯卡。
不過一直以來,德尼羅本人都是堅定的「川黑」,被譽為好萊塢第一「恨川黨」
不憚在各種場合攻擊美國總統川普,還與其對罵。

甚至因抨擊川普的政治價值觀,而被某頒獎典禮拒絕出席。
「白宮裡也有一位幻想成為黑幫的總統,他就是個蠢貨,哪怕黑幫還講道德準則呢,他嘴裡沒一句實話。」
川普也不示弱,反過來罵過德尼羅。

後來,馬斯克把德尼羅的賬戶給封了
影帝畢竟是影帝。
最近,德尼羅乾脆主演了一部政治驚悚劇,在劇中也當了一回總統。
不僅借臺詞大爆美國政治內幕,更一比一對映當前美國政壇,諷刺川普和馬斯克等科技巨頭。
影帝大戰美國總統?
這下可有好戲看了——

《零日風暴》

Zero Day
這是今年最重磅的劇集之一。
好萊塢演技之王,「當代最偉大的演員之一」,羅伯特·德尼羅主演。
這是82歲的他,首次出演劇集
德尼羅的表演,確實是這部劇最大看點。
他的名字,早已與無數神作一起載入影史
《計程車司機》中寂寞荒誕的特拉維斯。
《教父2》中年輕難掩王者之氣的一代教父。
《美國往事》中滄桑盡嘗的「麵條」。
《憤怒的公牛》中永遠不會被擊倒的傑克……
德尼羅所獲表演類獎項無數,奧斯卡最佳男主男配獎盃拿了個遍。
隨著年歲漸長,本就高超的演技愈加醇熟。
用江湖上的話說,就是已「臻至化境」。
他本就擅長「零度表演」,即用內斂的方式表現角色內心。
摒棄大開大合的動作與情緒,透過最微小的細節變化來完成表演
像是《美國往事》裡看向過往愛人的那個長長的眼神。
人物貌似靜止,但仔細觀察便能發現:
眼淚慢慢積蓄,眼球輕微轉動,角色已經陷入複雜而感傷的回憶。
《天倫之旅》中,德尼羅飾演的父親,看到兒子在去世前,畫下了父子間少有的共同記憶。
演員未讓眼淚真的流下,只與觀眾共享這安靜的動容時刻。
這種剋制又可解讀空間巨大的表演方式,延續到了這部劇裡。
都說電影咖下凡,會跟小熒屏不適配。
但德尼羅顯然沒有這種情況。
他飾演的美國前總統喬治·穆倫,本頗具聲望。
但因兒子去世,身心受創,早早退休。
然而寂靜的生活,被一次恐襲打破。
恐怖分子挾持並切斷了全美網路系統,讓一切斷聯。
電網、交通、通訊、基建電腦系統全廢,海陸空大亂套,三千多人喪命。
更囂張的是,對方直接宣告,還會有下一次。
動亂之下,穆倫不得已出面平復公眾情緒,意外反響熱烈。
現總統索性借力,讓穆倫成為恐襲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的總負責人。
他被賦予了一種特權,不僅能差遣所有執法部門,甚至可以繞過法律,隨意逮捕嫌疑人。
這無疑對公民權利構成直接威脅,也使穆倫在調查過程中飽受質疑與指責
更甚者,他甚至遭遇了神秘武器的襲擊。
看得出來,角色夠掙扎。
而德尼羅的表演依舊自然有力,四兩撥千斤。
像穆倫的幻視、幻聽,就被演員處理的亦真亦假,給了更多想象空間。
追兇的緊迫與穆倫隱形的壓迫感,也藏在德尼羅每一道充滿故事感的皺紋中。
看上去,這是一個前總統出山,追查空襲兇手的故事。
但劇集意不在此,而是想要自上而下全面揭露美國弊病。
像是恐襲發生後,政府反應緩慢
但甩鍋追責,卻是快之又快。
從上到下都推給境外勢力,粗暴無腦。
另外,媒體拱火,陰謀論大行其道
說得越離譜,熱度就越高。
甚至,上層勢力也無所謂真相,只求權力穩固。
好在,還有穆倫堅持追兇。
但沒想到,他竟然也有醜聞曝出
曾出軌手下幕僚,還生下了一個私生子。
最後,連恐襲也並非來自境外,而是國家內部。
整場襲擊,其實是國會議員策劃的。
該議員聯合科技巨頭,透過其手下的社交軟體傳送襲擊程式。
目的是利用國民恐慌整頓國內局勢,打壓高漲的分裂趨勢
說白了,穆倫一調查,查出來的全是黑料,包括自己的
甚至,劇中的「黑料攻擊」也能與戲外的一些爭論相勾連。
穆倫抓獲的反派議員,原型參考之一就是川普
德尼羅曾指責川普,試圖透過製造危機或宣揚恐慌,來維持權力。
而劇中的反派議員,便是這麼做的。
他策劃實施恐襲,就是為了讓不同的群體在危機中團結起來,開始依賴強人領導。
他傾向剪除多樣性,鞏固中心權力。
跟現實中川普一系列整頓「多元、公平與包容(DEI)」的措施相互呼應。
連反派議員與科技巨頭的「狼狽為奸」,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川普背後的科技巨頭支援力量。
嘖,怎麼有點夾帶私貨的意思。
劇集的態度,也不難猜測。
穆倫呼籲,應該尋找共同利益,而不是相互爭鬥論輸贏。
不過話雖如此,現實如何咱們也都知道。
這部劇的結尾,頗有一些理想主義的情懷。
不少觀眾說,如果不是德尼羅的演技加持,很難有此信服力。
畢竟現在的世界聲音確實割裂,爭吵大於交流
劇中,穆倫的女兒也是一名國會議員,她和父親的關係是對立的,責怪他不該擔任調查委員會的負責人。
她的出發點,是天真地希望在世界斷聯的一分鐘內,大家可以安靜下來彼此傾聽,發現真正重要的東西。
可惜事態發展恰恰相反。
陰謀論反撲,輿論一片譁然
這一切都似乎在說,我們已經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噪音共存,再也回不到過去
這種對當下不滿形成的落寞心態,繼而又會轉變成對過去的懷念。
放在劇裡,就是早早退休的穆倫被當成「白月光總統」歡迎。
剛回歸就很快贏得大眾信任,短暫彌合了各方意見。
天下太平了?抱歉沒有。
劇集再一次重申,過去已逝,我們只有現在。
穆倫作為公眾對過往時代懷念情緒的投射物件,很快就搖搖欲墜。
事實上,穆倫的好名聲並不是因為沒犯錯,只是沒被發現。
這不,追查恐襲事件沒幾日,他就從「白月光」淪為全民公敵
這個時代,理想主義失效,誰復出都沒用
劇裡劇外,無不如此
魚叔覺得,割裂聲音的高漲,很大原因是大家都不肯再相信。
傳統社交方式因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瓦解。
人與人看不到彼此,也看不到真相。
只看到生存空間日漸狹小,娛樂場內一個個偶像塌房倒掉。
似乎謊言無處不在,人只能跟著懷疑,跟著虛無。
就像眼前的內娛。
觀眾早已覺得,不管是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塌房,都不稀罕了。
現實如此,能改變嗎?
魚叔覺得,答案就在問題裡:
看見真相,看見彼此。

真相還要無限追溯,但彼此就在身邊。
察覺存在,耐心溝通,感受到溫暖尚存。
有時這小小的相信,已足夠用來抵抗絕望。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