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西雅圖時報6月30日報道 一百多年前,華盛頓州在汽車剛剛駛上街頭時,開啟了全美最早的州級汽油稅制度:每加侖1美分,用來鋪設水泥路面,連通嶄新的公路網路。時至今日,這筆“加油站稅”仍在不斷上漲——本週,州議會透過將每加侖汽油稅再漲6美分,使總稅率達到 55.4美分/加侖,為近十年來首次上調,也是歷史上的第21次調整。

雖然這項稅收的初衷始終未變——“用路者付費”,但在油車日漸減少、電動車激增的今天,這種依賴油稅維繫龐大交通系統的方式,正顯得愈發不可持續。
“這筆稅的理念非常清晰:誰用得多,誰就多出錢。”州參議員、交通委員會主席馬克·利亞斯(Marko Liias)如是說。他支援這次漲稅,並指出:即便如此,華盛頓州的汽油稅在全美也僅排第三,排在加州(61.2美分)和賓州(57.6美分)之後。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次漲稅還獲得了一位共和黨人的支援——州參議員柯蒂斯·金(Curtis King)。在他看來,汽油稅可謂“最理想的稅種”之一:這是一種使用者費用,不是通用稅收,開車的人才付錢,而且徵收成本極低。
“收這筆稅只花掉0.5%的成本,幾乎沒有行政開銷。”他說。
不過Curtis也批評稱,真正推高油價的並不是汽油稅本身,而是州內日益複雜的環保政策,比如低碳燃料標準和碳交易計劃。“我並不覺得這些政策對環境有任何實質改善。”
漲稅背後的賬單:幾十億專案正在路上
儘管分歧猶存,Marko和Curtis都承認,這次漲稅是為了避免拖延重要基建專案而不得不做出的決定。專案名單包括:I-405高速公路擴建;西雅圖520號公路Portage Bay大橋更換;斯波坎南北走廊完工;167號、509號、18號與I-90高速交匯口工程、斯諾夸爾米山口整修工程等。
目前汽油稅每年為華盛頓州帶來約 14億美元 的收入,仍是“橙色路障”背後最堅實的資金來源。
錢是怎麼收上來的?
不少人以為汽油稅是在加油站直接加在賬單上的,其實並不是。州政府是從煉油廠、燃料批發商和運輸公司等上游環節徵稅,然後逐級轉嫁到消費者。
Marko指出,這樣的制度效率更高,風險更低:“以前確實是‘加油時付稅’,但那樣容易出錯、甚至被操縱。”
華盛頓州目前註冊的燃料稅繳納公司共有304家。相比於全州 550萬輛燃油車 的使用者數,這個數量極其精簡。Marko稱:“我們徵的每一塊錢,有99%以上都進了專案預算。”
一分錢的歷史賬:從鋪路到憲法修正案
回溯至1921年,州政府以每加侖1美分稅率,籌得了9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1600萬美元),專款用於道路建設。當時最便宜的福特T型車售價為395美元,百公里油耗約9升。
到了大蕭條時期,公路建設成為創造就業的重要手段。1944年,州內汽油稅已升至5美分,但稅收用途越來越“泛用”,引發民眾不滿。於是69%的選民投票透過州憲法第18號修正案:汽油稅必須“專用於公路目的”。該政策至今仍是資金分配的基石。
誰分多少錢?複雜的再分配公式
州收上來的汽油稅最終進入“州公路機動車賬戶”,再按多種規則分配到各地。
其中,83%歸州政府,其餘17%由 320個縣市分享。這部分分配標準極為複雜:
10%平均分
30%按人口分
30%按實際道路需求分
30%按其他可用財政資源(如地方稅)調整補助
例如,人口最多的金縣今年將獲約1080萬美元,按人均計算僅為 $4.62。而人口僅2400人的加菲爾德縣(Garfield County)將拿到 $120萬,人均 $518。這種演算法意在防止“窮縣吃虧,富縣獨享”。
稅收之殤:電動車來了,油稅下滑
Marko稱汽油稅是“我們交通體系的老黃牛”,但承認它已經走到了天花板。2019年是收入峰值(14.6億美元),即使加稅後,2026年預計仍僅有 14.1億美元,呈下降趨勢。
州政府曾考慮提高車牌費用、實施擁堵費,甚至採用“每英里徵稅”模式,但都未能落地。最被看好的“按英里徵費”,因為涉及隱私與計量問題,至今未獲兩黨共識。
“我們還沒有找到下一個廣泛接受的新工具。”Marko說。
Curtis也承認,自己“沒有答案”。他補充說:“不管你開車、坐車、騎車,只要使用公路系統,就應該出點錢。不是全出,但得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