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有人說她走過的路普通人很難複製,對此她曾向觀眾傳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當面對一件猶豫要不要完成的事或決定時,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不做我會不會有遺憾?”“如果做了我能不能改變未來?”相信這兩句話也同樣能幫助到你,要知道,很多時候一個決策的力量或許能改變人生。
富書作者:雷利(富書團隊)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有人說她走過的路普通人很難複製,對此她曾向觀眾傳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當面對一件猶豫要不要完成的事或決定時,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不做我會不會有遺憾?”“如果做了我能不能改變未來?”相信這兩句話也同樣能幫助到你,要知道,很多時候一個決策的力量或許能改變人生。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最近,一檔有關婚姻危機的綜藝《再見愛人》第4季火爆全網,其中有兩對夫妻因交往方式不同備受網友“吐槽”。
一對是黃聖依、楊子兩人的婚姻,網友常吐槽黃聖依像是被婚姻架空的傀儡,楊子在家不像一個丈夫,反而像職場中的總裁,黃聖依更是在綜藝開播就哭著說自己想離婚已經想了3年。

另一對則是李行亮和麥琳的婚姻,在家中麥琳常說感覺不到李行亮的愛,從未收到過禮物,但又在李行亮給她精心準備禮物時反說不想要、不喜歡。
這兩對夫妻的婚姻關係引來網友眾多議論。
而在最新一期《再見愛人》中,張泉靈的一系列直擊人心的問題,揭開了這兩對夫妻關係中的婚姻真相,讓觀眾得以一窺隱藏在表面之下的情感裂痕。
節目中,張泉靈採訪黃聖依與楊子時,直接問黃聖依有沒有個人資產,然而黃聖依疑惑的表情告訴觀眾,她幾乎沒有多少個人資產,大部分都是夫妻共有。

隨後張泉靈透過向楊子提問才讓黃聖依得知自己未來會面對的困境。
她問楊子:“如果黃聖依不在了,你的生活會有影響嗎?”
楊子一句“其實沒啥影響”令在場所有人驚訝。黃聖依當時的表情也是如石頭一般僵硬。
張泉靈已經洞悉了他們的婚姻問題,但她沒有選擇直接告知黃聖依,而是讓楊子親口對黃聖依說出,她明白這種方式帶給黃聖依的衝擊以及警醒比自己這個外人更有效果。
最後,張泉靈意味深長地對黃聖依說:“姑娘,花點兒心思吧。”並總結楊子和黃聖依的關係像員工和“愛畫餅”的老闆,短短幾句話令網友稱讚有加。

張泉靈並非僅僅提出問題,而是幫助嘉賓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角色,進而尋找利於婚姻長久和睦的溝通方式
同樣,她又用引導的方式讓李行亮和麥琳說出自己對對方的不滿,心對心的交流。並總結他們的關係像極了“青春期有自己愛好和追求的兒子”和“希望幫孩子走上正道的媽媽”。

另一對夫妻劉爽和葛夕的核心問題也被張泉靈一針見血地指出,她還稱他們的關係像“學員”和“恨鐵不成鋼的教練”。

張泉靈的到來無疑為嘉賓們提供了一面清晰的“婚姻鏡子”,引導他們更真實地面對自我與伴侶。
也因此,無數網友都稱張泉靈為“我的網際網路嘴替”“總結關係總結得太到位了”。

張泉靈的名字也頻繁出現在各大軟體的熱搜榜上,她的人生經歷又再次被提起。
她曾是央視的記者、主持人,她不畏艱險,堅守在阿富汗戰地和汶川地震的前線;她不畏苦難,在非典時期依舊堅守崗位;每當重大新聞出現,她都是第一個前往目的地做採訪的記者。她用一次次行動證明了堅持新聞理想和的力量。
她遇見大18歲的丈夫,即便身邊都是反對的聲音,張泉靈依然堅定自己的想法,選擇和丈夫在一起。

她還曾被誤診癌症,心態大起大落讓她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離開央視後,她毅然投身商界,從零開始,迎接短影片和創投的風口,到如今身價早已破億。
這位在媒體界和創投界都有傑出成就的女性,以其無畏的“折騰”精神,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

其實,作為上海少年宮戲劇隊的成員,張泉靈從小十分熱愛表演,然而,母親的反對讓她與藝術學校失之交臂。

中學時期,受美國法庭片的影響,她開始憧憬成為國際經濟律師。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國際經濟專業備受追捧,1992年張泉靈的第一志願也順理成章地填報了華東政法學院的國際經濟系。
然而因成績優異,她被提前錄取到了北大德語專業,但她並不瞭解德語專業,被迫開啟了一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剛入北大,同學們用流利的德語向她打招呼,張泉靈回道:“聽不懂你們的方言。”
同學睜大了眼睛說:“我說的是德語,你以前沒學過嗎?”
原來,北大德語專業的同學大多有德語基礎,而張泉靈幾乎是“零基礎”,她這才知道自己已經落後於他人。
於是她秉燭夜讀,手不釋卷,極力跟上課業的進度。儘管如此,對於一成不變的專業課程張泉靈並不滿足,於是她選修了諸如法醫學、地理學、動物心理學等課程。

這種嘗試讓她意識到自己極度渴望接觸多樣的事物,不喜歡枯燥重複的內容,而新聞工作無疑是與世界接觸的絕佳途徑。
到了大三,張泉靈主持了北京大學與央視共同製作的欄目《中華文明之光》,這次經歷再次激發了她對新聞行業的熱情,她決定將目光轉向電視媒體。
大四時,張泉靈意外獲得了一個在央視電視劇《陽光路》中扮演角色的機會,她在其中扮演撒貝南的女友,休息時她透過撒貝南得知了很多當記者、主持的趣事,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1996年,她從北京大學畢業,次年,張泉靈順利進入央視4套的《中國報道》當主持人,為之後的新聞工作打下了基礎。
2000年,她加入了《東方時空》,深入中國社會基層,參與了諸多社會重大事件的採訪。
正是透過社會採訪的這段經歷,她真切感受到新聞的魅力。她總說:“記者的一輩子相當於別人活了幾輩子。” 這種視角滿足了她旺盛的好奇心,讓她對新聞工作愈發投入。

在一次清華採訪工作中,她還邂逅了自己的伴侶——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李鐵。採訪過程中李鐵認真耐心,幽默風趣。後來她發現李鐵總能知曉自己的想法,兩個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習慣都很一致。
在李鐵身邊,張泉靈永遠充滿活力,對未來充滿期待,李鐵也支援鼓勵張泉靈抓住工作中的所有機會鍛鍊自己。

儘管兩人相差18歲,但張泉靈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她想和李鐵結婚。
但家人卻因年齡差距反對這門婚事,可張泉靈依然選擇堅持,最終父母妥協,祝福了這段姻緣,2000年張泉靈李鐵兩人最終走入婚姻。
原計劃在30歲前生子的張泉靈,因為熱愛新聞事業持續奔波而一再推遲了生育計劃。
丈夫李鐵對她的事業一向給予理解與支援。隨著時間推移,她在新聞行業的收穫已然碩果累累。

2002年,張泉靈深入阿富汗北部地震災區,成為中國首位進入戰地報道的女記者。
這裡的景象滿目瘡痍,遍地彈殼、原本繁華的街道都被炸成了廢墟,四周充滿死亡的氣息。
一次子彈從她耳邊呼嘯而過,面對這些她毫不退縮,“別人不敢去的地方,她第一個去。”
張泉靈深入戰地,只為探尋災民如何在殘酷環境中頑強生存。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露天學校裡,簡陋的黑板和地面上的彈坑深深觸動了她的心靈。
她深深明白“幸福其實很簡單,活在當下”。

2003年非典來襲,儘管電視臺有人感染,張泉靈仍堅持留在一線。
“如果2樓有人感染,整層樓都要封閉,而我們的播出系統就在2樓,我也就出不來了。”
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泉靈坦言,恐懼肯定是有的,但“我更多的是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於是她堅定的留了下來。
原本計劃三天的直播,一度延長至十幾天,主播臺上也只有她一個人。

她說直播時常遇到突發情況,嘉賓臨時缺席,導播臨時延時,必須她一人即興發揮。這次直播帶給她的成長前所未有,她更加清晰了自己的目標,也增加了強烈的崗位責任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泉靈對孩子的渴望越來越強,她決定先從工作中抽離出來,先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終於在2006年,張泉靈生下兒子晨晨。等產後護理結束,她又馬不停蹄地回到新聞事業中。

丈夫李鐵作為博士生導師,經常有各種講座參加,工作也十分忙碌,但為了妻子的事業,他也放下過很多工作機會,主動照顧家庭,承擔大部分養育孩子的工作。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爆發,訊息傳來的第一刻,張泉靈便決定毅然前往震區報道新聞。
但在買飛機票之前,她曾猶豫了幾秒,她給丈夫打電話問:“我這次出差可能會很久,如果不回去陪兒子,會不會我就不是一個好媽媽了?”
李鐵深知妻子內心的掙扎,他沒有猶豫地鼓勵著張泉靈:“你作為一個記者,你不去現場,你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家裡我來照顧,你放心。”

有了丈夫的支援,張泉靈下定決心。即使已有同事在災區一線,她依舊堅持冒險抵達都江堰,原計劃開車半小時到達採訪目的地,但因為地震塌房,張泉靈徒步九小時才抵達採訪地。
一路上餘震不斷,半座山崩塌,她剛透過的道路瞬間被山石覆蓋,手機訊號中斷,丈夫著急到一度以為她已經遇險,瘋狂給各個部門認識的人打電話聯絡。
地震後的災區裡,百姓自發將僅存的物資與他人共享,一邊是被自然摧毀的家園,一邊是倖存者振作以後的感人畫面,張泉靈常常在採訪中途哽咽,感慨人類的渺小,感動人間的大愛。

以前外出採訪時,臺裡都會計劃好採訪方向和問題,但在汶川地震這次特殊的一線採訪中,除了攝影,其他所有內容都需要張泉靈策劃構思,包括選題、採訪人、採訪時間、安全注意事項等等。
一天晚上她苦想還有什麼是自己沒報道到的東西,她想到了給丈夫打電話,丈夫作為觀眾觀看新聞,一定能提供她所考慮不到的。
果不其然,丈夫提出疑問,災情已經很嚴重,外面的物資和救援卻進不去災情深處,路什麼時候能修好?

張泉靈聽到後猛地拍了下大腿,自己為什麼沒想到這個關鍵點。第二天她直奔修路工人所在地,現場直播修路情況,解答了觀眾們的疑惑,獲得了臺裡一眾領導的讚揚。
這一次經歷,她收穫的不僅是採訪的成就,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因在汶川地震的出色報道,她獲得了“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抗震救災宣傳先進個人”等榮譽。面對這些讚譽,她一如既往低調如初。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張泉靈被委任為註冊記者。然而,她並不拘泥於角色職責,而是以團隊利益為優先,主動承擔許多幕後工作。

她總是說:“當你被派到一個崗位上做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時,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最閃亮的部件,而是要保證整個機器的正常執行。”張泉靈的付出不僅是對新聞的敬業,更是對團隊的擔當。
多年來,她因為出色的表現,獲得了金話筒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主持人獎等多項榮譽。

經歷阿富汗、非典、汶川地震等多場重大事件,張泉靈從不畏懼走入挑戰與未知,甚至很多時候帶著滿滿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出發下一個目的地。她喜歡與不同的人對話,用真誠的故事連線起彼此的心。
因為採訪的人多,去的地方也多,所以張泉靈知道的東西比以前更多了,她也被同事親切稱為“小靈通”。

無論是穿梭在險境,還是直播間中的艱苦堅守,她總帶著一份不懈的探索和執著。而她的同事、家人無不為她的勇氣與擔當感到驕傲。
在央視,她一路走來,收穫無數榮譽和掌聲,但在2015年,張泉靈卻主動選擇離開央視。這一決定令人詫異,辭職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2015年,她因反覆咳嗽被醫院誤診為肺癌,得知訊息的她正在帛琉學習潛水,那一刻,死亡的陰影逼近。
她卻淡然地想:“從最壞的角度看,如果是肺癌,到每天咳血的程度,我更應該享受一下曼妙的水底。”

即便之後確診為肺炎,她的心態卻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她決定離開央視,迎接人生新挑戰。
此時,網際網路短影片浪潮初現,張泉靈意識到這正是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新賽道。
她毅然決定投身創業,從零學習短影片領域的各種知識,甚至親赴Google、Airbnb等巨頭公司考察,打開了全新的世界。

回國後,她埋頭工作,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8小時,有時深夜壓力倍增,忍不住流淚,她打趣道:“離職後的淚水比過去十年加起來都多。”但是她答應過自己:“今後,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因為,生命的後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創業之路不乏艱辛,她調侃這是一場“借假修真的過程”,每一項失敗的嘗試都推動她不斷前進,積累出經驗和人脈。
最終,她在風險與挫折中找到了成功的曙光,逐漸成為創投領域的核心人物,並創立了紫牛基金,後又加入“少年得到”,擔任董事長。

一天,不喜歷史的兒子突然和張泉靈討論起了歷史人物,張泉靈倍感詫異,得知兒子是在網上看了一系列歷史漫畫才對此感興趣的,她拿來一看,是陳磊創作的《半小時歷史》漫畫。
書中的歷史人物都被他設計成搞笑可愛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幽默風趣的語句和段子,漫畫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觀看。

於是張泉靈靈機一動,聯絡了陳磊做一套歷史科普漫畫。漫畫一經出版,短短7個小時,五大電商平臺的庫存均被搶空,線下書店供不應求。
到今天,《半小時歷史》已出版中國史、世界史等多套圖書,已被售出超千萬冊,張泉靈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成功投資,收穫上億回報。

2020年,她被評為中國商界最具影響力女性之一;次年再度入選商界榜單。
從央視的新聞主播到商界領袖,張泉靈的身份轉變引發了外界的議論。有人質疑她為何離開央視,她淡定地回應:“他們說你好說你壞,影響你嗎?”這份淡然,也許正是她在新領域“折騰”出一片天地的底氣。
儘管工作繁忙,張泉靈始終重視家庭。在她的成就背後,家庭的付出也不容忽視。
她曾說:“如果沒有李鐵的細心照顧和支援,我熬不過被誤診的那段日子,也不敢在自己42歲的年紀再去嘗試新領域。”

工作結束後,她都會盡量抽空陪伴兒子和丈夫,放下所有事去享受家庭時光。
在兒子12歲那年,一家三口攀登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全程爬行計劃為五天四夜,張泉靈一直鼓勵兒子在挑戰中超越自我。
她說:“男孩的成長,最終就是超越自己、戰勝自己。”

如今,張泉靈仍在社交平臺上保持活躍,時而分享工作心得、生活趣事和讀書筆記。
參加《再見愛人》錄製之後,短短幾天,張泉靈個人賬號漲粉數十萬,又吸了一波粉。

一次直播中,有人留言問張泉靈:“如何才能成為像姐姐這麼優秀的人?”
張泉靈笑著回答:“只要好奇心與勇氣還存在,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見天地,見人間,始終保持清醒,保持好奇,不斷探索,不斷突破,還有一顆真摯熱情的心,這些都伴隨張泉靈一路走到今天,缺一不可。
有人說她走過的路普通人很難複製,對此她曾向觀眾傳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當面對一件猶豫要不要完成的事或決定時,問自己兩個問題:
“如果不做我會不會有遺憾?”
“如果做了我能不能改變未來?”
相信這兩句話也同樣能幫助到你,要知道,很多時候一個決策的力量或許能改變人生。

作者簡介:雷利,富書團隊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香克斯,排版:雷利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點選 關注富書
